APP下载

C57BL/6小鼠牙齿解剖形态的显微CT观测

2018-03-30汤颖顾永春朱琦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牙尖第三磨牙牙冠

汤颖 顾永春 朱琦

小鼠生长周期快,成熟早,基因背景明确,是最常用的实验动物之一[1]。小鼠为单牙列、异形牙哺乳动物,全牙列共有16颗牙齿,其牙式为:

每个象限由1个切牙和3个磨牙组成,切牙与磨牙间有一段无牙区(diastema)[2-3]。熟悉、掌握小鼠牙齿的解剖形态是进行相关动物实验研究的基础。

然而,由于小鼠牙齿较为细小,肉眼难以观察其外部解剖形态及内部髓腔结构;以往大多采用脱矿后组织切片方法,不仅无法显示牙齿的三维形态,而且会破坏标本,产生人工假象。因此,当前学者们对于小鼠牙齿的精细解剖并不十分清楚,并且缺乏相关的牙体测量数据。本研究的目的是采用高精度显微CT,对最常用的小鼠品系——C57BL/6小鼠牙列的各个牙位进行观测,揭示其形态学特点和规律,为相关动物实验研究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选取健康的SPF级C57BL/6小鼠16 只(上海灵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鼠龄范围为8~36 周, 中位数为16 周, 体重范围为19~29 g。 5%水合氯醛麻醉后行脱颈法处死小鼠,断头后将头颅放入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

1.2 显微CT扫描

将小鼠头颅固定于显微CT样品台中央。 显微 CT(Skyscan1174,布鲁克斯,比利时) 扫描参数设置为:扫描电压50 kV,电流800 μA, 0.5 mm铝箔过滤,扫描角度360°,旋转步长0.7°,扫描体素大小设置为37 μm×37 μm×37 μm。 扫描完成后,用眼科剪随机分离左、右一侧的上、下颌骨及牙列,再按照12 μm×12 μm×12 μm的体素大小进行扫描。将扫描后获得的2D图像进行三维重建,不同角度观察牙齿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调用几何测量模块对下列几何参数进行牙体测量:

① 牙冠近远中径、颊舌径,牙冠高度:测量牙冠近远中向及颊舌向最长径;测量牙冠最高点到达釉牙骨质界(CEJ)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 牙根长度:测量根尖顶到达CEJ平面牙根中心的3D距离。

③ 切牙的弯曲半径和长度:沿着切牙牙体长轴的弯曲平面截取其矢状剖面的2D影像,导入图像分析软件Image-Pro Plus(Media Cybernetics,美国),校正图像标尺后沿着牙齿唇面(釉质表面)确定3 个点(切缘点、牙齿基部最远中点、两者间中点),由3 点确定一段圆弧与牙齿唇面轮廓线重合,读取弯曲半径、弧长(即牙齿长度)。

2 结 果

2.1 切牙的解剖形态

上、下切牙的唇面轮廓线及牙体长轴为一段圆弧,上切牙弯曲度更大,但长度比下切牙短。上切牙弯曲半径均值为(2.37±0.11) mm, 牙长(8.63±0.63) mm,牙齿末端止于切牙与磨牙间的无牙区;下颌切牙弯曲半径为(6.31±0.39) mm, 牙长(11.19±0.57) mm,末端位于第三磨牙下方,甚至可达第三磨牙远中舌侧。切牙末端基部开放,无闭合的根尖孔,故牙根能终身生长补偿磨耗。切牙牙釉质只分布于牙齿的唇侧面,故切牙只有临床牙冠,没有解剖牙冠;通过磨耗,切缘舌侧牙本质被磨去形成锐利的斜面,下切牙比上切牙更为锐利。左、右切牙在唇舌向观形成“V”形夹角,在切缘近中形成接触 (图 1)。

A: 上、下切牙的三维重建模型侧面观; B: 头颅三维重建模型的前后向观; C: 矢状面显微CT二维图像; D: 横截面显微CT二维图像

图 1小鼠切牙的解剖形态

A: A 3D reconstruction model of the upper and lower incisor(A lateral view); B: A 3D reconstruction model of the skull(An anterior view); C: A sagittal Micro-CT 2D image; D: A transversal Micro-CT 2D image

Fig 1Incisor morphology of the mice

2.2 磨牙牙冠的解剖形态

与人类牙齿相似,小鼠磨牙牙冠表面覆盖一层牙釉质,藉此在牙颈部形成CEJ,作为解剖牙冠与牙根的分界,但牙釉质层较薄。

第一磨牙近远中径明显大于颊舌径。上颌第一磨牙共有8 个牙尖,牙尖的编号参照Gaunt[3]。牙尖在近远中方向排成平行的3 行, 3 个主尖位于中间一行,由前(近中)向后(远中)编号为第1、2、3号尖。主尖偏远中颊侧各分出1 个细小的辅尖,编号分别为B1、B2、B3。1、2号主尖在偏远中舌侧各分出一个辅尖,编号L1、L2,比颊侧辅尖略大。颊舌向,B1、1、L1牙尖嵴相连形成一列, B2、 2、L2连为第二列,B3、3牙尖连成第三列,每一列牙尖均呈“<”形,开口朝向远中,列与列之间形成“<”形的合面发育沟,并向牙冠的颊、舌面延伸形成颊、舌侧发育沟。牙尖均向远中方向倾斜(图 2A~C)。

下颌第一磨牙共有7 个牙尖,3 个颊尖(B1、B2、B3)和3个舌尖(L1、 L2、 L3)分别排成2行,远中端还有一个小尖(4号尖),L1尖位置偏向近中。颊尖与对应的舌尖向近中方向融合,同样形成“<”形牙尖嵴与合面发育沟。下磨牙牙尖倾斜方向均朝向近中(图 2D~F)。

第二磨牙比第一磨牙小,颊舌径与近远中径接近,其形态与第一磨牙相似,但在解剖特征上呈退化趋势。上颌第一磨牙B1尖远小于B2尖,有时退化无法辨认(图2A)。下颌第二磨牙B1和L1尖退化难以辨认(图2D)。

第三磨牙颊舌径大于近远中径,牙齿大小与牙尖数目进一步减少。上颌第三磨牙B1、 1、 L1退化形成一条近中边缘嵴,B2、2、L2牙尖联合成一条横嵴,B3和3号尖融合成1个远中尖,咬合面被横嵴分为较小的近中窝和较大、较深的远中窝(图2A)。下颌第三磨牙有B2, L2和偏向远中的L3共3 个牙尖(图 2D)。

2.3 磨牙牙根的解剖形态

上颌第一磨牙有3 个牙根,根分叉位置高,牙根均向远中倾斜,近中根最为粗壮,倾斜度最大;远中颊根比腭根略为细小。上颌第二磨牙同样有3 个牙根,根分叉位置降低,分叉角度进一步减小,牙体长轴垂直于咬合平面; 3 根中腭根最为粗壮,其横截面卵圆形,长径在近远中方向,而2 个颊根的长度、粗细相似。第三磨牙为融合根,牙根向近中倾斜,根尖处有分叉为3 个根尖的倾向。

下颌第一磨牙有2 个牙根,牙体长轴基本垂直于咬合平面,近中根横截面呈圆形或圆三角形,是磨牙中最长最粗壮的牙根;远中根横截面卵圆形,颊舌径大于近远中径。下颌第二磨牙有2 个扁根,向近中倾斜,轴面观呈扫帚状,有颊舌向有根分叉切迹;横截面上看近、远中根的轮廓为卵圆形或8字形,其长径均向近中扭转(颊侧外形高点比舌侧外形高点更靠近中)。下颌第三磨牙为融合性单根,牙体长轴进一步向近中倾斜,靠近根尖有分叉为2 个根尖的倾向(图 3)。

2.4 髓腔的解剖形态

切牙髓腔的形态与牙体外形相似,越靠近基部,牙本质壁越薄,髓腔越宽大。

磨牙髓室与牙冠外形相似, 有尖锐的髓角突入牙尖。多数情况下,一个圆形牙根内只有一个根管,但是下颌第二磨牙近、远中根以及上颌第二磨牙的腭侧根较扁,其根管系统形态类似人类根管分型中的1-2型根管;此外第三磨牙根管较为复杂,往往在融合根的根尖1/3水平分为2~3 个根管。磨牙根尖部往往会膨大呈洋葱头状,鼠龄大时更为明显,并且轮廓线更加不规则,根尖分歧较为多见(图 4)。

图 2小鼠磨牙牙冠的显微CT三维重建图像及牙尖的编号(参照Gaunt[3])

Fig 23D reconstruction models of mouse molar crowns and the numbering system of the teeth cusps (according to Gaunt[3])

图 3小鼠磨牙牙根的显微CT三维重建图像(16 周龄)

Fig 3Micro-CT 3D reconstruction models of mouse molar tooth roots (aged 16 weeks)

2.5 磨牙牙体测量

磨牙牙冠直径、高度及根长的测量结果见表 1。

A: 上、下磨牙矢状面; B: 上、下磨牙牙根中1/3水平横截面; C: 下颌第二磨牙近近中根(Lm2/M)和远中根(Lm2/D)唇舌剖面

图 4小鼠磨牙髓腔的显微CT二维图像

A: Sagittal section of the upper and lower molars; B: Transversal cross-section of the upper and lower molars (at the middle third levels); C: Labial-lingual sections of the mesial and distal roots of the lower second molar

Fig 4Micro-CT 2D images of the pulp cavities of mouse molar teeth

注: 牙根1为: m1的近中根、 m2的近中颊根、 m3和m3的融合性单根、 m1和m2的近中根; 牙根2为: m1和m2的远中颊根、 m1和m2的远中根; 牙根3为: m1和m2的腭根

上颌第一磨牙牙冠的颊舌径、近远中径均值最大,第三磨牙的各项测量参数均小于其他磨牙。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是最长的牙根,其次为上颌第一磨牙近中根、下颌第一磨牙远中根,而上颌第三磨牙的牙根最短。

2.6 上、下牙列的咬合

处死的小鼠下颌处于自然息止合位,下切牙切缘正对上切牙切缘舌侧的磨耗斜面并留有约1个磨牙牙尖高度的空间。也有少数头颅标本下切牙与上切牙接触、对刃甚至是反合,可能是样品台固定标本时下颌处于被动位置造成的。

上、下磨牙尖窝/沟相对,形成最大面积的咬合接触(图 4A)。上磨牙主尖与相应的颊、舌侧辅尖联合形成“<”形牙尖嵴,第一、二、三磨牙分别有3、 2、 1 条明显的“<”形嵴,咬合时,正好压入对合磨牙咬合面的“<”形发育沟里。上磨牙牙尖的远中斜面和下磨牙牙尖的近中斜面可见磨耗小面(图 4A);上颌磨牙主尖及颊尖的舌斜面、舌尖的颊斜面,以及下颌磨牙牙尖的颊斜面与舌尖的舌斜面也能观察到磨耗小面;这些部位牙釉质常被完全磨除,牙本质暴露,使咬合接触面积大大增加,并形成锋利的磨耗面边缘。正中咬合时,下颌第一磨牙B2尖咬入上颌第一磨牙B1、B2尖之间的发育沟内;下颌前伸时,下颌第一磨牙B3尖咬入上颌第一磨牙B1、B2尖之间的发育沟内(图 5)。

A: 正中咬合; B: 下颌前伸时

图 5上、下牙列的咬合

A: Under centric occlusion; B: Mandibular protrusive position

Fig 5Occlusion of the upper and lower teeth

3 讨 论

小鼠是最常用的实验动物之一,在口腔医学中,常常被用于氟斑牙、龋病、牙髓炎与根尖周炎、牙周炎、腭裂等各类口腔疾病的研究[4-9]。然而,以往关于小鼠牙列的正常解剖结构,以及咬合、咀嚼模式缺乏较为详细的报道。显微CT不破坏牙体组织,精度可以达到微米级,能够清楚地分辨牙釉质、牙本质、牙槽骨等不同的硬组织;配合三维重建软件、几何测量软件,可以便捷地对牙体形态进行精准观测[10]。

研究结果显示,小鼠的切牙和磨牙在形态与功能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小鼠上、下颌各有一对强壮的圆弧状弯曲的切牙,尤其下切牙,几乎贯穿整个下颌骨,平均长度达11 mm,约为磨牙牙体长度的5倍。切牙的牙釉质分布于牙体唇面,因此严格意义讲,切牙没有牙根,基部不闭合形成根尖孔。小鼠切牙能够终生生长,这是啮齿目哺乳动物的一个共同特征。啮齿目动物占哺乳动物物种的40%,从进化角度来讲,它们是现存哺乳类中最为成功的类群[11]。啮齿动物必须通过啃咬来不断磨短切牙,切牙是其重要的生存工具。小鼠磨牙牙冠有牙釉质覆盖,这和人牙相似,但釉质层较薄。磨耗后,牙冠边缘和牙尖磨耗面边缘形成锋利的刀刃组合,有利于提高牙齿的切削、咀嚼效率。上颌一、二磨牙有3个牙根,下颌一、二磨牙有2个牙根,上颌第二磨牙观察到1例远颊根与腭根间的融合;第三磨牙为融合根,根分叉很靠近根尖末端,牙冠形态特征简化,牙尖数较少,第三磨牙的这种退化趋势和人类恒牙智齿十分相似,但其解剖变异要比后者少。

小鼠磨牙牙冠形态复杂,有多个尖锐的牙尖,随着鼠龄的增加而有所磨耗(图 4A)。第一磨牙牙尖最多(上牙8 个,下牙7 个),牙尖在颊舌向有规律地联合形成3列“<”形的牙尖组合,正好嵌入对合牙的合面发育沟内,第二、三磨牙则分别形成2道和1道“<”形牙尖嵴及合面发育沟。如同磨盘上的齿形槽,它们可以引导咀嚼时牙齿滑动的方向以及食物磨碎后的流向。小鼠的下颌关节突与颅骨的关节窝联结比较松弛,既可前后移动,又能左右错动,因此,小鼠磨牙既能压碎食物,又能碾磨植物纤维[11]。在研究龋齿时,第一、二磨牙较深的发育沟可以是龋齿的好发位点。磨牙中,以第一磨牙牙冠最大,牙根最粗壮,根分叉最大。提示第一磨牙在咀嚼运动中承力最大,是起最重要功能的牙齿。第二、三磨牙近远中径/颊舌径比值逐渐减小,第三磨牙的位置偏向内侧,三个磨牙的近远中径排成弯向内侧的弓形。显微CT的二维及三维影像显示,上颌磨牙牙尖的远中斜面正对下颌磨牙牙尖的近中斜面,并形成釉质磨损小面(图 4A);上颌磨牙主尖及颊尖的舌侧斜面与下颌磨牙牙尖的及颊斜面相对,上颌磨牙舌尖的颊斜面则与下颌磨牙舌尖的舌斜面相对,并形成釉质磨损面,提示小鼠研磨食物时,磨牙的发力运动方向为由后向前和向侧方的组合运动。但其详细、完整的牙列运动轨迹有待进一步研究。上颌第一磨牙的牙根向远中倾斜,而第三磨牙牙根向近中倾斜,下颌第二、三磨牙牙根向下颌第一磨牙倾斜度逐步加大(图 3);分析该解剖特点的意义,可能由于小鼠磨牙的磨耗较大,理论上磨耗后易在邻牙间形成间隙,磨牙牙根倾斜有利于随着牙根生长,牙冠逐渐相互靠拢,从而消除邻间隙,防止食物嵌塞;本实验未观察到磨牙间存在牙间隙的标本。小鼠磨牙根尖与人牙有所不同,根尖处往往会膨大呈洋葱头或扫把状,并且表面凹凸不平(图 4),提示小鼠实验时难以完整地拔除磨牙而不破坏其根尖组织。膨大的根尖往往含有根管分支,有时根尖孔呈缝隙状而不是圆孔形。提示小鼠磨牙血供丰富,根尖硬组织改建活跃,这与小鼠磨牙能承受强大的咬力相适应。

根据牙齿发育的“域”假说(field theory)[12-13],牙列被分为若干个形态发生域,域内均有一个关键牙(key tooth),外源性的形态发生因子(morphgen)在域内沿着远离关键牙的方向呈梯度降低分布。关键牙在该区发生最早,形态最稳定;而域内的其他牙离关键牙越远,受形态发生因子作用越弱,其形态就越不稳定。具体表现为:牙齿特征的发生率低、出现更多的变异[9]。该现象在小鼠磨牙中得到了证实。域假说提供了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来解释牙列的程式化发生。近年来,学者们开始从基因水平上探究其机制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一系列同源盒基因家族成员(如:Msx、Dlx、Barx、Lhx 及 Pitx家族)被发现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表达,参与了第一腮弓的程式化进程[14],但其详细的分子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小鼠牙齿的髓腔和牙齿的外形相似。磨牙的髓室有尖锐的髓角突入牙尖。有学者以小鼠为实验动物,对第一磨牙进行开髓、去髓来诱导实验性根尖周炎。因此,掌握磨牙的髓腔形态对动物实验能否成功十分关键。上颌第一磨牙髓室底呈三角形,上颌第二磨牙呈C形;下颌第一、二磨牙髓室底有近、远中2个根管。由于第二磨牙体积较小,根管较细,下颌第二磨牙近远中根及上颌第二磨牙腭根均为1-2型根管,预计牙髓处理会十分困难,这在动物实验时需有所考量。

本研究显示第一磨牙根分叉位置较高,几乎没有根柱;第二磨牙根分叉降低,第三磨牙大多为融合性单根。掌握这些解剖知识,对于诱导和评价实验性牙周炎,测量牙槽骨的吸收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的对象是C57BL/6品系的小鼠,不同品系的小鼠以及大鼠的牙列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此外,小鼠食物的类型、粗细和坚硬程度、鼠龄也会影响髓腔及牙根的形态;由于牙骨质和牙本质的矿化度接近,显微CT尚不能将两者区分,这均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小鼠具有强壮、弯曲、持续生长的切牙;磨牙牙冠尖、窝、沟隙特征明显,牙根及根管形态复杂;掌握上述解剖特点,是动物实验取得成功的基础。

[1]秦川. 实验动物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38-42.

[2]Grüneberg H. Genes and genotypes affecting the teeth of the mouse[J]. J Embryol Exp Morphol, 1965, 14(2): 137-159.

[3]Gaunt WA.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lar pattern of the mouse(Mus musculus)[J]. Acta Anat (Basel), 1955, 24(3-4): 249-268.

[4]陶洪, 侯铁舟, 王帅帅, 等. 高氟环境对小鼠牙齿发育中CD44表达的影响[J]. 口腔医学研究, 2011, 27(7): 583-586.

[5]靳赢, 王琳源, 刘迪昕, 等. 老龄鼠实验性牙周炎的免疫特点[J]. 上海口腔医学, 2014, 23(6): 669-674.

[6]刘洪, 孙雯, 郑阳玉, 等. FGF-23(R176Q)过表达对成年小鼠磨牙龋损的影响[J].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4, 30(3): 322-326.

[7]陈佳婧, 吴补领, 徐稳安, 等. 小鼠下颌第一磨牙根尖周炎及牙髓血运重建模型的建立[J].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16, 26(1): 12-16.

[8]陈亦阳. 化学药物诱导小鼠腭裂模型的致畸机理[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1997, 24(5): 277-280.

[9]王琳源, 关宁, 林晓萍. Treg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在牙周炎小鼠中的研究[J].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5, 31(3): 318-323.

[10]Gu Y, Lu Q, Wang H, et al. Root canal morphology of permanent three-rooted mandibular first molars——Part I: Pulp floor and root canal system[J]. J Endod, 2010, 36(6): 990-994.

[11]李天祥, 张怀洲, 董建刚, 等. 啮齿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J]. 草原与草坪, 2010, 30(4): 11-15.

[12]Scott GR, Turner CG II. The Anthropology of Modern Human Teeth[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33-242.

[13]van Valen L. A study of fluctuating asymmetry[J]. Evolution,1962,16(2): 125-142.

[14]Tucker A, Sharpe P. The cutting-edge of mammalian development; how the embryo makes teeth[J]. Nat Rev Genet, 2004, 5(7): 499-508.

猜你喜欢

牙尖第三磨牙牙冠
WK-10型电铲防防止铲齿丢失影像监控改进与应用
人体第一磨牙牙冠的逆向设计*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及其邻近结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风只有一只脚(6)
“牙尖”相声不止牙尖
治疗第三磨牙38例的临床分析
牙冠延长术及根管修复治疗前牙龈下残根及残冠的疗效探讨
右美托咪定联合咪唑安定镇静在第三磨牙拔除术中的应用
改良牙冠延长术与正畸牵引加牙冠延长术对上前牙复杂根折治疗效果的比较
第三磨牙与其相关疾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