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教育评价模式探究——基于“教育鉴赏与教育评论”的视角
2018-03-30杨绪辉沈书生
杨绪辉 沈书生
创客教育评价模式探究——基于“教育鉴赏与教育评论”的视角
杨绪辉1沈书生2
(1.淮阴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2.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24)
在探索如何构建创客教育评价模式的过程中,“教育鉴赏与教育评论”理论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文章基于对“教育鉴赏与教育评论”理论的剖释,通过挖掘其指导创客教育评价所具有的多重价值,构建了创客教育“鉴赏与评论”评价模式,并在X中学的创客教育综合实践课程中进行了应用。实践表明,这种以质性探究为主要特征的评价模式,能够捕捉到创客教育进程中的丰富信息,不仅有助于发挥评价自身的诊断、鉴定和监督功效,还使评价蕴含了调节、导向和激励的教育功能。
创客教育;教育美学;教育评价;教育本土化;教育鉴赏与教育评论
创客教育寓“创造性思维于行动中”的理念为学习者创造能力的培养带来了契机。在与华东地区一些中小学进行合作的过程中,笔者已对创客教育所需的环境建设[1]、多种实施路径[2][3]进行了探索,但随即又面临着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如何建立一种合适的评价机制,来把脉学习者在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不断提升创客教育实践的效果?“教育鉴赏与教育评论”理论的引入,为研究者开启了一扇智慧之门——这种以质性探究为主要特征的评价方式,有助于捕捉到教育进程中丰富的信息,而其强调评价回归生活世界的多种品质更具启发意义。
一 “教育鉴赏与教育评论”理论剖释
20世纪70年代美国概念重建活动的出现,加之哲学研究从传统本体论向价值论转变,使得教育领域的研究呈现出突破工具理性的控制、强调关注人的存在和创造性的特征,“教育鉴赏与教育评论”理论也由此孕育而生,并因其兼具理论智慧和技术价值而在质性评价领域独树一帜[4]。
1 “教育鉴赏与教育评论”理论的内涵解析
“教育鉴赏与教育评论”理论来源于美国教育学家Eisner对于“评价美学”的思考,其主要观点可概括为以下7个方面:
①评价任务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教育鉴赏与教育评论”关注的不是让学习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要提高其解决真实世界问题和对日常生活进行解释的能力;②揭示问题解决的过程而非结果——评价任务中理解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将促进学习者思维的发展,也可为教师适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提供参考;③学习者观点生长的整体性——这种评价方式认为孤立的观点是没有意义的,学习者只有理解不同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它们在整个网络中的位置,才具有存在的价值;④小组合作的质量与个体的贡献——帮助学习者获得未来团体生活所需的能力是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因此对小组合作和个体贡献的评定必不可少;⑤问题解决方案的多样性——评价需打破教育对客观性的推崇,要容纳学习者合理的判断与解释,并允许一个问题拥有多个可行的解决方法;⑥允许学习者采取合适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长轨迹——学习者对于共同的教育经历会有不同的感受,而评价允许学习者采用多种展现形式,正是对这种个体差异性的尊重;⑦评价本身不能局限于课程之内——评价不仅要反映任务本身的特征,也要有助于学习者开启生活的智慧之门。
由此可见,教育鉴赏是一门观察的艺术,需要评价者达成对事物特质、细节的体悟,而这些信息是教育评价的主要依据;教育评论是一门表达的艺术,更是一种重要的“解蔽”方式,需要用适切的语言将所获取的信息揭示出来。这就使得评价主体不能仅限于教师本人,其他人员尤其是学生本人也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评价方式也不再锁定于考试,任何能够促成评价生成的事件都可纳入到评价范围之中。此外,一个合格的评价者不仅要善于运用评价的技术工具,更要具备欣赏能力、审美能力的鉴赏素养;不仅要在评价过程的表达中言之有据,更应将合乎情理和人文关怀的思想渗透其中。虽然教育中有意义的事件往往转瞬即逝,这曾给教育评价者的鉴赏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情景的重现已不再是一个难题,评价理念的有效性也因而得到了保障。
2 “教育鉴赏与教育评论”何以指导创客教育评价?
“教育鉴赏与教育评论”是一种渗透“教育美学”理念、尊重评价对象的多元化价值取向、引导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质性评价方式,其如下方面对于指导创客教育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①“教育鉴赏与教育评论”质性评价的特质,正是创客教育追求的品质。一方面,创客教育的实施过程是一条非预期的、模糊的和复杂的未知之路,如果复杂的教育现象强调用量化的方式表示,会歪曲真实的教育信息,且有可能将其中的重要信息丢失;另一方面,创客教育诠释了杜威所提倡的“教育即生长”的观点,其评价过程要有助于师生经验的增长,而量化的评价方式侧重于课程研究者和开发者的利益,忽视课程主体的利益。由此,“教育鉴赏与教育评论”指导下的创客教育评价摒弃了标准化的成长标线,实现向模糊的、质性的评价方式发展。
②注重“教育美学”理念的渗透,有助于学习者进行知识的建构。作为一个建构主义者,Eisner要求用一种类似于美学鉴赏的态度和方法来看待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强调观点的联系性、整体性与背景性具有评定逻辑上的优先权,这种理念无疑汲取了“结构主义”的精髓[5]。此外,“教育鉴赏与教育评论”注重阐释的评价途径,其意义在于帮助学习者认清自身状况、成长过程和未来方向,使其能够以过去作为比较的标准,成为自我发展过程的监督者和欣赏者。
③尊重评价对象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便于学习者创新性思维的发展。虽然创客教育寓“创造性思维于行动中”的品质有助于学习者创造性思维的培养[6],但是在评价过程中受标准化和效率化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有可能使学习者陷入“唯功利主义”的误区。Eisner[7]认为学习者表达的合理观点都来源于个体思维进程中的真实想法,理应被看作是有生命力的。“教育鉴赏与教育评论”不仅给予学习者充足的问题思考空间,从而以多样化的思维去处理问题,而且鼓励他们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展示成长轨迹,这将有助于学习者坚定创新信心,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④引导技术创新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有益于学习者形成正确的技术价值观。受科学主义的影响,传统技术教育只突出了技术的工具性价值,而限制了学习者对其人文价值的意会。“教育鉴赏与教育评论”以真实世界作为评定任务的基础,强调课内知识与课外生活之间的关联,要求问题的解决具有真实性和情境性,以培养学习者对生活世界的理解、感悟和创造等方面的能力。这使得两者的结合重新定义了创造性学习的含义:学习从一种单纯的消费行为转变为一种带有感情色彩和参与内涵的生产行为。
二 创客教育“鉴赏与评论”模式的构建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构建了创客教育“鉴赏与评论”评价模式(如图1所示),以便实践者把握评价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创造性地开展美学视角下创客教育的评价工作。
图1 创客教育“鉴赏与评论”评价模式
1 确定评价的核心内容
创客教育“鉴赏与评论”评价模式主要围绕学习者的六个方面展开评价:①技能层次,包括技术基础、技术应用和技术思想三个层面;②意志情感,是指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③自我认知,即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状况,灵活进行自我调试;④合作沟通,即善于与他人合作,并能够倾听他人,吸取有益的建议;⑤责任担当,是指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敢于采取积极的行动;⑥创新创造,即学习者能够生成新的创意和问题解决方法。
2 创客教育的鉴赏过程
(1)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的目的是给评价者提供有利于观察且易于获得的感知材料,从而为其鉴赏工作提供基础性保障。资料收集一般包含三种手段:①走进创造活动的第一现场,关注学习者技能层次、合作沟通和创新创造等方面的内容;②查找学习者以往学习的证据,关注其进步与成长的过程;③走进学习者的内心世界,关注其情感意志、自我认知和责任感等方面的内容。资料收集可通过观察、访谈和调查等方式来实现,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拍照、录音和录像等技术手段进行现场的还原。
(2)移情感知
移情感知是将情感迁移到评价对象上,以对其境遇进行感知的过程。经过资料收集,评价者已经在直观层面对评价对象进行了初步观察和形象重建,只不过这是一种较为浅层的审美感受;接下来,就需要通过对评价对象细致入微的感知和体悟,使其审美感受得以进一步深化,而与评价对象情感产生共鸣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移情感知要求评价者将自己置于与评价对象平等的地位,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如在考察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评价者要经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学生,我会怎么做?会怎么想?会遇到哪些困难?”本研究在实践中提倡的做法为:评价者主动融入学生小组作品创作的角色中,这样不仅有利于课堂感知资料的收集,而且更容易体察学习者行为所隐含的心理活动和情感状态。
(3)理解领悟
理解领悟是一个通过想象的心理机制,对评价对象所处的境遇进行深层次理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评价者原有的认知基础为其审美再创造的实施提供了背景知识,其经验的积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经验的增加并不是简单识别(Recognition)行为的积累,而是依赖于对事物整体特点的感知,因为理解领悟的目的不是为了辨认某种形式,而是要创造性地解决教育中的问题。此外,教师也需要具备丰富的情感和深刻体验的能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得鉴赏活动并不完全停留在学习者既有特征的层面上,从而可以透析评价对象的认识价值、行动价值和思想价值,达成对其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4)价值判断
如果说教育鉴赏的前三个阶段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情感性,那么价值判断则需要评价者的理性思维来主导。在这一过程中,评价者需要对已形成的认识进行审视,运用支撑材料进行反复论证,找出需要修正与尚待重估的部分。作为创客教育的鉴赏者,一方面需要深入创客教育活动开展的各个环节,以保证教育活动实施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需对学习者及其作品进行价值判断,帮助其改进不足,以形成持续的提升力。而为了保证价值判断的准确性,本研究提倡在实践的过程中补充其它评价方式,如学习者的自评、其他教师的辅助评价。
3 创客教育的评论过程
(1)描述(Descriptive)
教育评论的描述是尝试对学习者的创造过程做出形象化的质性阐述,以让学习者理解自己所面临的教育境遇。描述可分为事实描述与深度描述两种类型:前者是运用客观性的语句对过往情境进行准确再现,这种方式并不是针对整个教育活动过程,而是倾向于对某个时间片段或者事物的个别品质进行描述;后者也可称为艺术性的描述,不仅要将客观现实叙述清楚,还需将评价者的情感融入其中,从而提升教育情境描述的感染力。
(2)解释(Interpretative)
教育评论的解释需要在评价对象描述的基础上,对其所产生的原因、所具有的影响力以及相应价值进行解说与阐述。解释的意义在于尊重并承认被评者的感受和意识,符合被评者的利益,从而影响被评者的心理行为,使其能够接受自我、发展自我、肯定自我。而为了保证创客教育评论的解释效果,评价者往往需要具有一定的项目开发经验,或者能够借助“建构论”等创客教育的基础理论,来对教育事件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3)评估(Evaluative)
教育评论的评估是为创客教育进程的改进而做的必要的价值判断,以解答教育进程中人们存在的疑虑。如果说描述和解释在教育评论中是对教育情境的还原与呈现,那么评估就是对评价对象的改进。评估的成功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评价者需全面看待评价对象的发展,尊重多元的价值取向和个体的差异,并把这种多元性和差异性当成教育活动的财富;二是评价者对自己所持的观点必须是警醒的,即要以公平的态度来审视他人甚至是反对者的意见。
(4)主题(Thematic)
教育评论的主题是评价者对前期积累观点的总结与提炼,目的是让被评者抓住评论的核心思想。对创客教育而言,评论中的主题既是一种工作总结,更是一种深入心灵的教育,以引导人们在面对相似教育情境时做出更优的决策。这种效果需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和双向沟通来达成,而且对话不仅是言语上的交流,更是彼此之间的尊重与精神层面上的接纳,其核心是通过主体之间的坦诚相见和地位平等,营造一种互相包容、共同成长的精神氛围。
三 案例展示与分析
从2016年3月到7月,创客教育“鉴赏与评论”评价模式在X中学以“居家生活”为主题的创客教育综合实践课程中进行了应用。为了便于教育工作者理解该模式的应用过程,本研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W学生案例进行呈现。
1 个案展示
在创客教育开展的过程中,评价者通过观察,发现W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很深刻,所生成的创意点子也较多,他提出的“防盗警示器”这一想法被采纳,成为他所在小组的最终制作方案。然而在后期产品制作过程中,他在小组中所起的作用大大降低,经常表现得很烦躁,有时甚至被小组其他成员排除在外。针对这个现象,评价者查阅了W学生之前课程提交的作品,发现有滥竽充数的嫌疑——大部分作品存在功能缺陷,甚至编写的程序根本运行不起来。通过与小组其他成员的交流,评价者了解到W学生不认真学习相关的技术知识,在上一次作品创作的过程中由于给他分配的任务没有完成,导致小组整个作品失败,受到了其他小组的嘲笑。之后,评价者找到W学生与他谈心,探询到由于主科成绩不理想,导致他对技术知识的学习缺乏信心,而且家长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在家里禁止他鼓捣与“学习”无关的东西。
评价者认为W学生所处的境遇较为困难,不仅原有的经历使他产生了认知障碍,而且还受到了同学与家长的消极影响。不过可喜的是,W学生头脑聪慧,对于新事物有着较强的好奇心,能够发现和提出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总结会议上,评价者将这个判断及其相关的证据与其他助学者进行了讨论,在这些观点得到证实的基础上,还收获了一种新情况:一位代课教师指出W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经常开小差、做小动作。为了解除W父母的阻扰,评价者找到他们,向他们阐述了创客教育开展的意义,并指出创客教育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习惯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使他们接纳了创客教育的价值。此外,评价者对W同学单独进行了技术指导,使他能够掌握技术应用的基础知识。而在各小组作品展示的环节中,评价者对包括他在内的小组成员进行了“鉴赏与评论”式评价,其相关的录音资料整理如下:
“防盗警示器”这个作品经历了7次讨论和4次修改,我对你们能够创造出这样的作品表示十分敬佩。该作品反映出你们小组有扎实的技术基本功、较好的技术应用能力以及深刻的生活感悟。比如,“防盗警示器”不仅考虑了门锁被撬开时的状况,而且顾及了窗户被异常开启时的报警功能——如此周全的设想有时连成年人也做不到。希望你们今后再接再厉,继续发挥想象力,创造更多贴近生活、更加实用的技术创新产品。
这个方案的原型最初是由W同学想出来的,这个创意真的很棒。其实,我对你提出的每个想法都做了认真的思考,它们都很有价值,都很值得回味。这说明你是一个头脑聪慧、乐于观察生活的人,因为不懂得观察生活的人不可能有这么多如此好的想法。在我的认识中,如此聪慧的人不可能学不会一样东西,除非你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最近一段时间在课后的指导中,我看出了你的潜力和进步,也知道你在积极、努力地改变自己,但这远远不够。希望你把这份热情也融入到其它课程的学习中,相信你一定会取得成功!
……
L同学作为小组的组长,通过这么长时间的接触,我认为……但是从组长这一角色来看,有些地方你还有待提高。如何保证团队良好的氛围、成员之间如何展开合作、如何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等问题,还需要你认真做总结……
2 案例分析
从鉴赏过程来看,首先,评价者立体审视了学习者诸多方面(如技能层次、意志情感、自我认知、合作沟通、责任感和创新创造等)的能力。其次,根据课堂中观察到的现象,评价者调用多种手段来寻找感知材料。从查阅学习者之前课程提交的作品,到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再到与学习者谈心,评价者逐步剖开问题产生的根源。再次,以学习者的视角来考虑问题,建立了彼此的情感互信。在得知问题产生的原因后,评价者移情于学习者,设身处地地理解他所处的境遇,这为激发评价热情提供了基础。同时,评价者还发现了学习者身上的闪光点,并以此为突破点尝试与学习者取得密切的联系,建立信任的关系,为后续工作提供了保障。最后,及时修正价值判断,保证了观点的准确性。在得出最终结论之前,评价者不忘通过与其他助学者进行交流来验证自己的观点,由此发现了一个未曾注意的细节,即学习者学习习惯的问题。
从评论过程来看,评价者充分运用了教育评论的四个维度:“作品经历了7次讨论和4次修改”、“对你提出的每个想法都做了认真的思考”以及“通过这么长时间的接触”是评价者对于人们所需理解具体情境的深度描述;“该作品反映出你们小组有扎实的技术基本功、较好的技术应用能力以及深刻的生活感悟”、“你是一个头脑聪慧、乐于观察生活的人”诚恳地道出了对学习者工作的肯定;同时,评价者也委婉地指出了学习者的不足之处;而评价者对学习者殷切的希望是关键性的总结,是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评价者遵守从教育评论的四个维度来对学习者及其作品进行点评,体现了理性阐释和感性对话的双重要求,也保证了言语的深刻性,这就使得评价在发挥诊断、鉴定和监督功效的同时,还蕴含了调节、导向和激励的教育功能。
此外,案例中评价者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能动性与创造性:①评价者没有完全受限于创客教育“鉴赏与评论”评价模式,而是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了突破。这体现在评价者没有把改善学习者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教育评论上,而是采取积极的方式去处理问题。②评价者在整个“鉴赏与评论”的过程中体现了诗性的智慧。如在与学习者家长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评价者指出创客教育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自信心和学习习惯,这恰好切中了家长的“痛点”;在对学习者进行评论时,评价者并没有把问题的根源完全归结于学习者个人,而是指出他人也负有一定的责任,这样既帮助学习者建立了自信,又为其今后融入团体解除了阻扰。此外,评价者把对创客教育的评论辐射到了其它学科领域,这对促进学习者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四 小结
本研究在“教育鉴赏与教育评论”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了创客教育“鉴赏与评论”评价模式,并初步进行了实践尝试。本研究虽然有助于指导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创客教育的评价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活动进程、创作团队和学生个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但也存在局限性:一方面,国内外关于“教育鉴赏与教育评论”的应用研究成果较少,使得本研究缺乏有效的经验借鉴,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评价模式构建的准确性;另一方面,评价模式对评价者的要求较高,丰富的经验、热情的态度和创造的感知并非每位教师都能具备,而在如何让教师具备这些能力并不断获得提升等方面,本研究还未能给出确切的建议。不过,相关评价模式的研究仍在继续进行之中,后续研究将会努力弥补以上不足。
[1]杨绪辉,沈书生.创客空间的内涵特征、教育价值与构建路径[J].教育研究,2016,(3):28-33.
[2]杨绪辉.知识建构视角下创客教育的有效开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7,(5):101-105.
[3]杨绪辉,沈书生.设计思维方法支持下的创客教育实践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8,(2):74-79.
[4]安超.教育鉴赏与教育批评理论的美学意蕴与课程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5):44-50.
[5]李雁冰.重塑教育评定——艾斯纳的课程评价观初探[J].全球教育展望,2000,(1):25-31.
[6]谭玉,张涛.创客教育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基于2013~2016年CSSCI数据库刊载相关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7,(5):102-108.
[7]Eisner E W. The art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M]. London: The Falmer, 1985:75.
编辑:小米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Maker Education——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Connoisseurship and Educational Criticism”
YANG Xu-hui1SHEN Shu-sheng2
In the exploration process of how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marker education, the theory of “educational connoisseurship and educational criticism” entered the researchers’ vis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ducational connoisseurship and educational criticism” theory, this paper excavated the multiple values of the theory in guiding marker educattion evaluation, constructed the “connoisseurship and criticism” evaluation model for marker education, and further applied this model into the comprehensively practical courses of marker ducation in X middle school. The practice showed that this evaluation model with the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s the main feature could capture the aboundant information in the process of maker education, which helped not noly to make the evaluation play its own functions of diagnosis, indentification, and supervision, but also make the evlauation have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adjustment, guidance and encouragement.
maker education; education aesthetics; education evaluation; education localization; educational connoisseurship and educational criticism
杨绪辉,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智慧学习环境,邮箱为yitiaosan@126.com。
2017年2月16日
10.3969/j.issn.1009-8097.2018.03.018
G40-057
A
1009—8097(2018)03—01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