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书”词义源流考

2018-03-30丁海斌杜守一

山西档案 2018年1期
关键词:义项古籍词义

文 / 丁海斌 杜守一

“文书”是文书学、档案学领域中的基本名词之一。此前,笔者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对“文书”一词曾有所研究,但主要从“文书”一词生成的文化形态、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对其词义演变的研究还有不足。因此,本文主要对“文书”一词的词源及古代词义的演变进行分析,以期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对古代“文书”一词进行更为完整的研究。

一、“文书”一词的起源

“文书”是由“文”“书”两个单音词组成的复音合成词,是在二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文”与“书”在其产生之时,便具有了文档的含义。两者在单独作为单音词使用时,其应用频次、词义即已较为丰富。在汉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随着人们对语言含义的专指性、准确性要求的提升,在“同义或近义相吸组合的原理”[1]作用下,使得“文”与“书”两个单音词自然而然地结合到一起,并且具有较强的文档专指性。

(一)“文”与“书”的起源及在先秦时期的主要含义

“文”与“书”皆为古汉语中产生较早的单词,并皆具有一定的文档含义,使其具有了组合的先期条件。

1.“文”。“文”最早见于陶文。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陶寺遗址发现一片扁壶残片(朱书扁壶),壶身两侧各有一字,其中一侧清晰可见的便是“文”字。陶寺文化的大致年代为公元前2450至公元前1900年,早于甲骨文时期。朱书扁壶的发现说明“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但遗憾的是,单凭一个单字并不能说明其具体含义。

甲骨文中 “文”的字形为 ,象形字。《说文·序》曰:“依类象形,故谓之文。”[2]它以交错的线条为主,是一种图画性符号,具有初步的浅显的表意作用。

图1 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扁壶”

目前我们所知之“文”的本义是“花纹、纹理”,即符号之义。《尚书》曰:“厥贡漆丝,厥篚织文。”[3]这种含义对人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古人对此已有了较充分的认识。《尚书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爻)之政,由是文籍生焉。”[4]《礼·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5]

随着历史的发展,“文”的词义不断丰富起来,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多个义项。笔者通过对先秦时期出现“文”字的64部重要古籍的检阅分析,发现除其本义外,“文”字在先秦时期还出现了“人名”“典籍”“文字”“法令条文”等义项。除去人名的用法外(先秦时期“文”在人名的用法上高达73%,但这种用法重复量很大,如“文王”),“文”字多指“花纹、文理”与“典籍”之义。其中“花纹、文理”之义在先秦前期所占比重较大,而先秦后期“古籍、文档”之义成为“文”的主要词义,占该单音词在先秦文献中总出现次数的36%。考虑到人名用法的大量重复,“文”的“古籍、文档”之义的实际地位更为重要。

先秦时期,已出现“文”与其它单音词相结合组成的双音词,如“文武”“文理”“文绣”“文章”“黼黻文章”等,这些双音词均在多部文献中出现,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

图2 先秦时期单音词“文”的各义项出现情况

2.“书”。“书”字的起源稍晚于“文”,最早见于甲骨文,亦是古汉语中起源较早的重要文字。“书”的甲骨文字形作 。发展至秦朝,小篆体的“书”,字形作。《说文解字》的解释是:“箸也。从聿,者声。”[6]其本义是指把文字刻划或写画下来,即书写之义。

同“文”字一样,“书”字产生之后,其词义也不断丰富起来,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多个义项,主要有“文档”“书写、记载”“文字”三个义项,先秦前期以“书写、记载”之义为主,后来以“文档”之义为主。

据笔者考证,先秦时期出现“书”的文献有30种,共出现1007次。其中,以“文档”之义为多,共862次,占总数的85.6%;“书写、记载”之义有138次,占13.7%;“文字”之义出现了7次,占0.7%。

图3 先秦时期单音词“书”的各义项出现情况

总之,“文”“书”二字在先秦时期的出现次数均达千次以上。它们的使用频率都很高,两者都有“文档”“文献”之义,是文档名词领域中具有核心意义的词汇,两者具有了近义组合的条件。“在语言文字的发展过程中,单音词可以进而组合为双音词,新组合而成的复音词会产生一些更丰富、更明确的涵义。单音‘文’与‘书’作为汉语言文字中较早产生并在先秦时期即已大量使用的文化自生词汇,它们组合而形成双音词‘文书’具有历史必然性”[7]。

(二)“文书”的产生及其初期(两汉)的词义

尽管“文”“书”二字在先秦就已广泛使用,它们的组合具有历史必然性,但实际组合的进程则稍晚一些。从目前的研究看,多数学者认为“文书”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汉的《过秦论·中篇》:“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志,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8]在此文中,“文书”一词是指秦始皇“焚书坑儒”过程中所禁的各种文献,是一种泛称。

据笔者的研究发现,“文书”一词最早出现的文献,不能简单地将其定为《过秦论·中篇》,因为“文书”一词在汉代有14种书籍使用过,共出现141次。其中西汉出现12次,共在6本古籍中使用过;东汉出现了91次,在8本古籍中使用。西汉时期,“文书”一词使用的典型代表有《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9]“高闻其文书相往来,未得其审,故未敢以闻”[10],《京房易传·卷四》:“鼠啮刀剑,奴妾不祥,后有殃。鼠啮官府文书,曳尾,官府有赦。”[11]由此可以看出,在西汉时期,“文书”一词就有“文献泛称”“公文、簿册”等义了,而且出现的古籍范围不断扩大。这也就证明了汉代“文书”一词的出现,是群体性的非偶然性的,是必然的。

图4 西汉时期“文书”各义项出现情况

图5 东汉时期“文书”各义项出现情况

“文书”一词在产生之初,其主要含义并不是等同于今天的文书。在两汉时期该词的词义较为丰富,其中“文献泛称”为最,共计出现70处;“公文、案卷”之义次之,共59处。初期,“文书”一词的含义以“文献泛称”为主,即由“文”(符号)、“书”(书写)两个单音词合成的“符号书写物”或“文字记录”之义。而后“文书”一词的“文档”义项的用法逐渐多起来,此时的“文档”主要指“公文、簿册”“书札信件”。据目前检索所得,“文书”一词明确的文档含义的用法最初见于《汉书·刑法志》:“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徧睹。”[12]

二、汉代以后“文书”词义的演变

汉代以后,“文书”一词的文档含义越来越突出。在后代的演变过程中,虽夹杂有少许其它词义,如“诗书古籍”“文章与书法合称”等,但一直以“文档”之义为主。总的看来,自汉代起,“文书”一词的使用频率一直居通用性文档名词的首位,表现出很强的连续性和很高的使用率。

(一)汉代以后“文书”词义演变的基本历史脉络

“文书”一词在产生之时以“文献泛称”之义为主,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以“文档”类词义为主。两汉以后,“文书”一词词义的发展主要分为两大阶段:一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阶段词义较为丰富、多变,是向“文档名词”属性过渡的阶段;二是隋唐以后,这一阶段“文书”一词的“文档名词”属性占据主导地位。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一阶段,“文书”的词义由最初西汉以“文献泛称”为最,到东汉的“公文、簿册”与“文献泛称”并重,再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呈现出以“公文、簿册”为主的趋势发展。这一时期,“文书”一词词义较为复杂,“文书”一词的文档属性在这一阶段尚处于较为模糊的阶段。

图6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书”各义项出现情况

据笔者统计,三国时期共有4本重要古籍出现“文书”一词,共出现4次,其中作“公文、簿册”之义共计3次,作“文献泛称”之义1次。“公文、簿册”词义的典型代表有《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若吾临江授诺将方略,则抚军当留许昌,督后诸军,录后台文书事;镇军随车驾,当董督众军,禄行尚书事;皆假节鼓吹,给中军兵骑六百人。”[13]这里的“文书”就是指“总管各部衙的‘公文、簿册’的工作”。

两晋时期共有14本重要古籍出现“文书”一词,共出现56次,其中“公文、簿册”的使用占77%,“文献泛称”的使用占16%。这一时期,“公文、簿册”词义的典型代表有《后汉纪·孝殇皇帝纪》:“乃悉令去官,父子相与归田,敛家中律令文书壁藏之。”[14]《三国志·魏书十一》:“渊以为非首恶,请不行刑。太祖从之,赖渊得生者千余人。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15]

南北朝共有22本重要古籍出现“文书”一词,共计103次,其中“公文、簿册”的使用比例占62%,“文献泛称”的使用比例占33%。“公文、簿册”词义的典型代表有《后汉书·志第七·祭祀上》:“建武元年已前,文书散亡,旧典不具,不能明经文。”[16]“文献泛称”词义的典型代表有《宋书》:“会稽剡县陈清又于井中得栈钟,长七寸二分,口径四寸,其器虽小,形制甚精,上有古文书十八字,其四字可识,云:‘会稽徽命。’”[17]

总体来看,三国两晋南北朝这共计369年的时间是“文书”一词逐渐显现“文档名词”属性的重要时期。通过这一阶段各义项的占比也可以看出,“文书”作“公文、簿册”的频次是有所上升的,与此同时作“文献泛称”的比重是在下降的。

2.隋唐以后。隋唐以后,“文书”一词逐渐确立了它本身所具有的“文档属性”。至此“文书”各其它义项呈现下降趋势,甚至消失。值得一提的是,自隋唐之后“文书”一词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了统称属性,成为了具有种属概念的词汇。

据笔者统计,隋唐五代时期“文书”一词共计在82部重要古籍中出现,共出现510次。其中作为“文档类”词义高达489次,占96%。此时,“文书”一词已具有通用性与普遍性,这一特点也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如《梁书》:“永明八年,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称兵反,既败,焚烧府舍,官曹文书,一时荡尽。”[18]在隋唐时期,出现了“律令文书”“官曹文书”“政令文书”“会计文书”“内庭文书”等具有种属概念的词汇。

宋代共有217部古籍使用了“文书”一词,其出现次数共有1539次。从宋代“文书”一次的出现频率,可以看出“文书”一词的使用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其中作“文档类”词义更是高达1463次,占95%。宋代王昭禹在《周礼详解》一书中,对《周礼·天官》中“小宰之职……以官府之八成,经邦治”有一段注释:“要之八成皆文书也。比居、简稽、版图、礼命、要会,文书之用于公者也;傅别、书契、质剂,文书之用于民者也。”[19]通过这一段话,可以了解到宋人对文书的理解已有所加深,已对公用文书与民用文书进行区别对待,“文书”所指代的文档范围更加明确。而且,在该阶段“文书”一词产生了大量具有统称概念的词汇,如“机密文书”“架阁文书”“架阁库文书”“魔勘文书”“匿名文书”“图籍文书”“警急文书”“判押文书”“典作文书”等。宋代“文书”所衍生的具有统称概念的词汇数量较多,并且在后朝却少有出现,说明宋朝“文书”一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文书”一词在元朝共出现716次。值得注意的是“文书”出现在大量的元曲中,主要词义仍为“文档”之义,并出现了“契约”的词义。如《窦娥冤》第一折:“你本利少我四十两银子,兀的是借钱的文书,还了你。”[20]《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便写了一张情愿受雇,专管牧畜的文书。”[21]从此,在后朝也出现了“契约”之义的用法。这些作品中多使用“生死文书”“合同文书”“佥押文书”“图谶文书”“举债文书”“狱案文书”“合同文书”等具有统称概念的词汇。

明、清“文书”一词的使用达到了空前的大规模,其词义仍以“文档类”词义为主,多作“公文、簿册”之义。明朝,“文书”共在211部古籍中出现,共出现了1228次,其中做“文档”词义共出现了1205次;清朝,“文书”共在478部古籍中出现,共出现了2654次,其中作“文档类”词义共出现了2344次。“文书”一词在作“文档”词义时,其主要义项仍为“公文、簿册”。其中,作为“契约”之义时,其使用习惯同元朝较为类似,多用于小说中或者民间的“借贷合同”、“合同文书”等。明、清时期出现了“典田文书”“票拟文书”“科举文书”“求救文书”“钉封文书”“羽檄文书”“鸡毛文书”“签押文书”“赎身文书”“生死文书”等具有统称概念的词汇。

综上,“文书”经历了由“文献泛称”向“公文、簿册”等具有“文档属性”的词义演变,在隋唐之后“文书”一词的“文档属性”愈发突出,并具有统称意义,衍生的一些具有种属概念的词汇,证实了“文书”一词的通用性与专指性。

(二)汉代以后“文书”一词的总体应用情况

通过“文书”一词词义在古代所经历的演变可以发现,“文书”一词在古代的使用呈现着连续性,词义逐渐呈现准确性的特点。“文书”一词在古代使用情况以及应用领域同样具有一定的特点。

通过表1可以发现,在检索到的2578部古代文献中,共有1188部文献使用了“文书”一词,使用“文书”一词的古籍共占46%,足见“文书”一词在古代文档名词中的地位。

表1 “文书”一词分部类(朝代)统计

“文书”一词在经部、吏部、子部、集部、丛书、通俗小说均有出现,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其中经部使用“文书”一词的次数最小,共计25部;“文书”一词在子部、集部使用的次数最多,各有492部、303部。

通过上表可以发现,“文书”一词在各部类总体趋势呈上升趋势,其中经部、吏部、子部、集部均在清朝达到最高点。这也证明,“文书”一词多用于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

“文书”在经、史、子、集出现时,词义是非常复杂的,“文档”类词义与其它词义均有出现,与“文书”一词词义的演变趋势相同,在经、史、子、集的使用中,“文书”一词主要以“公文、簿册”“泛指文献”的义项为主。宋代之后“文书”一词在丛书、通俗小说中出现时,多做“契约”之义,且多以具有统称属性词汇的形式出现,如前文所述之“生死文书”“合同文书”等。

三、“文书”一词具体词义的演变

笔者将“文书”一词的词义具体分为两类,其一是具有“文档”之义的词义,这一类词义是“文书”一词整个演变阶段的主要词义,主要有“公文、簿册”“书札、信件”“契约”“档案”之义;其二是非文档类词义,主要有“文献泛称”“文字”“文章与书法”之义,尽管其使用频率、出现频次较文档类有很大差距,但在“文书”的演变过程仍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一)“文书”主要词义(文档类词义)的演变

“文书”一词的主要词义为“文书、档案”。可将其细分为“公文、簿册”“书札、信件”“契约”“档案”“诉状”等词义。可见,“文书”一词在作“文档”之义时,词义是非常丰富的,所指带的内容与现在所称的文书、档案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文书”一词在作文档名词时,相对而言具有涵义明确、专指性与通用性较强的特点,使得“文书”一词在各朝历代均有较高的使用频次。

表2 古代“文书”一词作“文档”类词义出现次数统计

“文书”一词的“公文、簿册”之义从汉至清的使用次数整体上处于较高水平。其使用的典型代表有明朝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李星驰返云南履中丞之任,弹压文武,申严号令,昼夜视事,较前数政诸公加精励焉。事闻于朝,白简胃起,李仍日坐堂皇,治文书如故,再奉严旨诘责而终不去。”[22]

2.词义之二:书札、信件。“书札、信件”是“文书”一词的低频词义,主要在汉和唐宋之后少量使用。典型出处有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八回:“呼延灼道:‘恩相高见极明。’当日知府写了求救文书,选了三个军官,都发了当。”[23]宋代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三:“吴氏者,王丞相之姻家也,且多有王丞相文书。”[24]

3.词义之三:契约。“文书”一词的“契约”词义主要出现在元朝之后,大量出现在小说当中。其典型出处有元朝关汉卿的《窦娥冤》第一折:“你本利少我四十两银子,兀的是借钱的文书,还了你。”[25]以及《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便写了一张‘情愿受雇,专管牧畜’的文书。”[26]“文书”一词在作“契约”之义时,出现的次数不多,是“文书”的低频词义,且与“文契”等词的出现和使用也存在较大的关系。

4.词义之四:档案。“文书”一词作“档案”之义的次数不多(不包括“簿册”“书信”等档案含义),出现频率偏低。如《汉书》:“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萧何尽收秦丞相府图籍文书。”[27]以及《庆元条法事类》:“诸狱四案款不连粘或不印缝者,各徒一年。有情弊者,以盗论。即藏匿弃毁拆换应架阁文书有情弊者准此。”这里的“图籍文书”“架阁文书”都属于我们今日所称的“档案”类事物。

(二)“文书”其它词义的演变

古代“文书”一词的其它词义,主要有诗书古籍、文字、文章与书法等,这些词义在历朝历代的使用中主要呈持续少量使用的特点(个别朝代出现断档)(见表3)。

表3 古代“文书”一词其它词义出现次数统计

1.词义之一:文献泛称。“文书”一词在作“文献泛称”之义时,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统计发现,“文书”一词在汉代作为“文献泛称”之义共出现58处,义项占比为93%。鉴于“文书”一词均由汉语言文化内部发展以及演变而来,“文书”一词是汉语言文化内生型的典型。“文书”一词产生初期的词义与单音词“文”和“书”之义较为贴合,产生初期多用于“文献泛称”之义。

但通过“文书”作“文档”类词义和其它类词义的演变情况可以发现,“文书”作“文献泛称”之义时在历朝历代都有出现,但其使用主要集中于汉代。即“文书”一词产生初期。汉代之后,“文书”一词作“文献泛称”的占比迅速下降,“文书”一词仅作为言语习惯少量出现,宋、清两代作“文献泛称”之义的出现数量虽然较多,但当朝所占频次实际上是较低的。

2.词义之二:文字。“文书”的词义在作“文字”之义的次数较少。在汉代仅出现两次,分别为《史记·匈奴列传》:“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28];《史记·李斯列传》:“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29]第一处意为,没有文字、书籍,以语言作为约束;第二处意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在之后的各朝代皆是零星出现。

“文书”一词的“文字”之义之所以使用次数很低,与“文字”一词的出现与使用关系密切。“文字”一词最早出现在秦汉时期,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开始广泛使用。它是表达该词义的主词。

3.词义之三:文章与书法。“文书”一词的“文章与书法”之义,在汉代就有出现,之后在作此词义的使用一直持续到清朝,但始终为低频词义。在作“文章与书法”时,其在南北朝、隋唐五代、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的比例分别占5%、9%、13%、9%、43%、1%。通过“文书”一词在作“文章与书法”之义在各朝所占的比例可以看出,除了在元朝使用比例较多之外,其余朝代较低。其使用的典型代表有,《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九二,引宋张潞《浯溪诗》:“两朝功罪乾坤定,二子文书日月光。”[30]

总之,“文书”一词是从古汉语中继承而来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考证古代“文书”一词词义源流,对我们认识了解该词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同时,它也是我们了解汉语言继承性的一个典型案例,有益于我们加深对历史语言学研究的认识并推进汉语历史语言学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7]丁海斌,康胜利.“文书”“公文”“文件”“档案”四词生成、演变之文化形态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6(2):47.

[2](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5:2.

[3]慕平.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54.

[4]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

[5]陈戍国.礼经校注[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4:281.

[6](汉)许慎,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117.

[8]曾国藩.广注经史百家杂钞[M].上海:世界书局,1936:81.

[9][10][28][29](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3:2547,2559,2879,2547.

[11]郭彧.《京氏易传》导读[M].济南:齐鲁书社,2002:233.

[12][27](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153,23.

[13][15](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85,339.

[14](晋)袁宏,后汉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2:297.

[16](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3166.

[17](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783.

[18](唐)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302.

[19](宋)王昭宇.周礼详解·卷三.影印本[M].

[20][25](元)关汉卿.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百部[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90.

[21][26](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9:238.

[22](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562.

[23](明)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770.

[24](宋)蔡绦.铁围山丛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3:58.

[30](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646.

猜你喜欢

义项古籍词义
“诛”的词义演变及其在古籍中的释义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隐喻手法帮你理解词义
我是古籍修复师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Enhanced Prec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