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2018-03-29卢斌俊
卢斌俊
摘 要 在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教育工作者从教学思想到教学实践上不断探索创新,为扭转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是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小学语文课堂低效的现象依旧普遍存在,而如何根据当前教育教学发展新要求,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则成为教育工作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中低效现象出发,结合实践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0-0190-02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成为教学实践的主体,因此,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基本评价标准在于学生是否实现了有效的学习,是否得到了进步与发展,具体来看,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全面、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关注教学有效性,就是关注学生主体。但是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许多学生依旧在低效甚至失效的课堂中徘徊不前。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低效现象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低效现象主要体现在:第一,教学理念模糊,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难以体现。虽然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生本理念成为教学实践探究的基本指导,但是教师在生本理念渗透中却存在误区,对于学生主体性的认识不够深刻,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第二,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培养相对局限,新课程改革从知识、能力、情感等层面对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提出目标要求,但是在实践教学中,依然有许多教师出于应试压力,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局限在知识层面,影响了学生人文情感的发展;第三,教学方法形式化,难以产生实际的教学效果。如情境教学、问题导向等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空有氛围而缺乏严格的推进机制与评价标准,学生在课堂参与中得不到有效的指导;第四,师生关系僵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局限在知识层面,缺乏情感沟通,学生与教师存在隔阂,难以就教学实践达成一致,从而影响了教与学的互动与影响;第五,信息技术的定位不合理,一些教师过度依赖信息技术在课堂设计中的作用,盲目采用课件教学,无形中提升了课堂教学进度,压缩了课堂中的人际互动,降低了学生自主学习效果。
二、新时期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策略
(一)树立生本理念,指导语文课堂的创新探索
新时期生本理念成为教育教学的基本指导。生本理念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教学发展中的延伸,其核心思想是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进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彰显生本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具体来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生本理念的渗透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备课阶段立足学生主體,例如在低年级小学生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分析学生的认知情况与学习情况,并将其作为备课的依据,确保备课内容能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识字学习中来。第二,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在《母亲的恩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与母亲之间的点滴对作者的写作手法与情感表达进行阐述,激发互动讨论,让学生成为推动阅读教学的主要动力。第三,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避免用一时的成绩将学生的发展潜能固化,善于看到学生的闪光点,并从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面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明确教学目标,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指导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为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基本的发展目标,并根据目标完善教学过程,实现对学生语文知识、学习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全面引导。第一,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教师应立足知识积累要求,帮助学生打好语文知识基础。例如在《人有两个宝》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朗朗上口的儿歌中认读“人、两个、双手、大脑、做工、用脑、又、才能”等生字生词,以便于解读儿歌内容。第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相较于被动教学,自主学习能力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与认知能力为其构建自主探究情境,例如在古诗《春晓》的学习中,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组织学生展开组内讨论与交流,集思广益共同完成知识的探索。第三,注重情感目标的渗透,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入挖掘文本中的人文情感,例如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营造音乐氛围,在歌曲中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情感价值理念。
(三)创新教学方法,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目标,体现教学效果的途径。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教学方法创新则成为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相较于传统的单一化教学,当前的教学環境更加开放,教学方法更加多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主体特征以及课堂构建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比较常见且深受师生青睐的一种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立足教学内容,协调教学因素,为学生模拟构建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以吸引学生在情境中接受语文知识,开展自主学习,体会文字情感。例如在《北大荒的秋天》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本图片,将“一碧如洗”的天空、“清澈见底”的小河、“大豆摇铃千里金”的收获用具体的形象呈现出来,以营造金秋硕果累累的情境,深化学生对“北大荒的秋天”的了解与感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选择的情境构建的因素有很多,如图片、音乐、故事、游戏等,在课堂设计中,教师应深入文本研究,反复推敲情境设计环节,这样才能完善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情境教学效果。
(四)优化师生关系,增进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师生是教与学的两个方面,二者关系是否协调融洽直接影响着教学实践效果的好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把握着教学的主动权,常利用命令、要求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与管束,学生畏惧教师权威,被动参与学习,虽然在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方面能够获得相应的指导,但是在情感方面却与教师存在着严重的隔阂。在新时期,教师应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主动调整师生关系,为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创造环境。首先在课前准备中,教师应深入学生主动调查,了解其学习需要以及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并作为备课的依据;其次,在课堂讲解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尤其是对于一些“学困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怀与理解,用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学生提出差异化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调动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最后,注重课后沟通,利用线上、线下交流,拓宽师生的互动范围,从学习到生活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让师生情感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中交汇,传递。
五、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应用与普及,而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构建高效课堂则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信息技术并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万灵药”,其在运用过程中利弊参半,小学语文教师要想保证课堂教学效果,首先要对信息技术进行科学定位。所谓科学定位即明确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辅助性地位,避免用信息技术完全替代课堂交流,例如在《长城和运河》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环节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情境,引导学生顺利过渡到文本阅读中来;然后在教学讲解中适当插入课件,帮助学生突破课堂教学难点。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始终要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合理规划信息技术使用频率,注重课堂中的人际交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能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成为衡量学生培养效果的关键。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依旧普遍存在,而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渗透生本思想,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改善师生关系,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魏九彪.浅析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34):132.
[2]白华.新时期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7(07):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