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
2018-03-29
南方周末评论版“读者来信”及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欢迎新老读者回应报道内容、交流热点话题、分享现实感悟,来稿请发nfzmreaders@163.com。
引导孩子需有正确理念
回应“美国小学如何引导孩子与人为善?”
2018年3月8日《南方周末》自由谈版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引导,但是引导孩子不只是方法问题,最核心的还是教育者的理念。没有正确的理念,不会有正确的方法。自私自利、无理也不饶人的孩子随处可见,大学也培养出了不少“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理念出了偏差。很多学校把“育人成才”作为自己的第一使命,而把“育人成人”的使命重视不够,于是只要学生成绩好,便觉得其各方面都优秀。学校是如此,家庭就更不用说了。不少家长不仅有“孩子学习好就什么都好”的思想,还有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吃任何亏的思想。常常听一些家长对孩子说:“如果有人对你‘凶,你一定要比他(她)更‘凶,万一凶不过他(她),回来给我说,我去帮你凶回来。”有的家长还真说到做到,于是有了家长到学校打孩子的同学的现象发生。怀有如此的理念,再好的方法都难以使孩子成为与人为善之人。
重庆❘袁义❘民建会员
校外培训难以休
最近关于校外补习的讨论很是激烈,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社会上就业岗位的差别是长久存在的。为了得到这些好的就业岗位,人们的竞争将会一直存在。竞争的重要砝码或许由学历的差别会慢慢演化成名校重点普通的差别,但起选拔作用的高考会长久存在。只要高考存在,降低题目难度和降低学习难度甚至减负就没有实质性的意义。高考要求考题必须保证区分度,人们学习环境和学习能力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有一部分人想决胜高考势必会参加课外补习,这也是和别人拉开差距的一个渠道。而高考内容改革的空间将会是非常有限的,在人们现在更注重公平的前提下,能相对体现公平性的高考是难以替代的。
山东巨野❘王海成❘高中物理教师
亲近自然,请放下零食
带孩子去斯里兰卡霍顿平原徒步,要行走9公里,我担心孩子饿,习惯性地备了些零食、饮料。在入口处,排队检查,食物不可带入,我们只被允许带保温杯。进入国家公园,我们徜徉在草原与山地、森林间,欣赏点缀其间的野花、瀑布,聆听林中鸟儿欢唱。停下休息时,眺望远处或细赏近旁小花。孩子欢快地跑跑停停,几次用水杯接直饮水解渴,并没有吃东西的需求。走完全程,没看到一个塑料袋、矿泉水瓶和小果核。
亲近自然时,放下零食,既减轻大自然的负累,保持它的本真,又能让人集中注意力饱览美景,用全部身心感受、拥抱自然,不是很好吗?若能如此,旅游胜地的保洁员就不必再冒险到悬崖边捡拾垃圾了吧?
上海❘朱继红❘教师
噪音污染也得治
我们学校在三年前搬至城郊的经济开发区,自此学校周围的房地产项目拔地而起。住在校旁的屋中,耳边充斥着建筑工地的噪声,在夜里也常常难逃骚扰。此外,大大小小的货车穿梭于开发区内,轰鸣声亦惹人心烦。那天做到一道地理题,全国有近16%的人口患听力障碍,其中许多重度患者是因噪音污染诱发。在当下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喜人的治污成效;但也许是因为噪音无色无味无形,与其他固液气污染物相比更有监查难度,并且许多人忽略了噪音亦是污染这一事实,而缺乏治噪概念,导致噪音污染似乎处于次等地位,还一再折磨大家。希望治污重拳下,噪声污染也能受到同等重视,乖乖就范。
安徽黄山❘查焱冰❘高中生
自行车也需要“家”
我经常骑自行车上班,由于是教师,我大可将车停放在教学楼下面,甚至直接提入室内。学生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们只得将其停在校门一侧的专设停放点。由于没有车棚,就任由日晒雨淋。每当见到此景,我都心疼不已。作为交通工具中的弱势群体,自行车可禁不起这样的“摧残”,因为这不但会自折寿命,还会妨碍人们的骑行。骑自行车出行既锻炼身体,又节能环保,它对个人对社会的好处有目共睹,我们理应对自行车友好一点。它们也有免于被日晒雨淋的权利,也需要遮阳挡雨的“家”。其实,为自行车搭个棚并不需要多高的成本,我们没必要在这方面吝啬。
四川巴中❘唐玖江❘市三中教师
(栏目主持:温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