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第八“绘事后素”章辨析
2018-03-29覃贵翔
覃贵翔
摘要:本文在阐明“文”的基础上,说明“文”、“礼”、“素”之间的关系,阐明刘宝楠《正义》疏“以素喻礼”之理由,并结合孔子论诗来解析原文。
关键词:文;礼;素.
“绘事后素”载于《论语·八佾》篇,全文如下: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①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中大致关系是“巧笑倩”“美目盼”之结果为“绚”。“绚”刘宝楠《正义》释为“文貌”。“文”之义,从《易经》的贲卦中“刚柔交错而成文”可知,内含生成万物之理(阴阳刚柔之感应变化)而外现万物之存在及活动为“文”之义。在传统中,“礼”几同于“文”。
理由其一,“ 礼”是交接会通感应之道,这与“文”的会通感应之道相同,“礼”“文”因内含道而具本质义。如《系辞传》②的“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及孔颖达疏张璠注《睽·彖》说“即观其会通,而行其典礼。若会通典礼得,则为吉也。若会通典礼失,则为凶也。” ;张璠注《睽·彖》“会者,阴阳合会,若蒙九二也。通者,乾坤交也,即济是也。”;《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则吉凶生焉。”
理由其二,在表述礼在社会及个人之活动、现象、本质等方面时即为文化、文德、文明等。
孔子以后将“礼”与“文”并论的原因即在此。
以上间接通过“文”了解“礼”。现在分析“素”字的各层次含义来对应“文”的各层次含义,进而为之后“礼”与“素”关系之阐明作铺垫。
其一,“素”有本质之义且外显于具体的形色中,这与“文”因内含交通感应的生成原理而具有本质之义且外显为文相同。如《文选·张华·励志诗》“如彼梓材,弗勤丹漆,虽劳朴斫,终负素质。”③又如:根素、素怀、元素、因素、要素等词。在人文范畴中,“文德”即为“素质”,“文明”即其外现。可见,“文”、“礼”、“素”皆具有本质之义且外显于具体之形色。
其二,“素”具有“文化(以文化成)”及上文中的“文貌”相同之涵义,具体表现在变化的过程及由变化而成之结果。 比较“训练有素”与“以文化成”而得的“彬彬有礼”而可证明。
值得注意的是,“素”特别强调变化或不变过程中的时间因素,如素位、素守、素抱、素衷等词语可得更深的理解。此外在时间含义上“素”还有特指预先之义,如素脩、素构。而由“素”的时间因素可推出其状态,其状态表现为极其自然而娴熟。
其三,“素”与“文”均可由质而外化为形色,素的外化表现为色彩或具有某一色彩的器物。文的外化表现为天地之纹,人文之绘画、卦象、文字。如关于“素”的例子,《说文》“素,白致缯也”;《礼记·檀弓》“素服哭于库门之外”;《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秦伯素服郊次,乡向而器”;班固《东都赋》“服尚素玄”。关于“文”的例子,《革卦·九五象》“大人虎变,其文炳也”;《上六象》“君子豹变,其文蔚也”等等。
而“素”“文”之形色往往以礼论之,如《周易》、《周礼》中关于叙述形色之礼仪规范文字多不计数。由于在“绘事后素”章最后孔子提及“言诗”,这里特别提出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及“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来讨论,“不学诗无以言”中的“诗”侧重强调语言的标准化,因为“诗”是相对恒久的标准化语言,只有通过这样的标准化才能达成共识,以便更好的实现礼的交接会通。而“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中的“文”即如诗一般其语言具有相对恒久的标准化,此外还有文德之义,如此方可传承有绪。
其四,因“素”、“文”、皆有本质之义,无论其用于何事或形色,必具有“礼”之标准这一层含义。此外从字形来看也可推出这一层含义,“素”字金文为 ,其上部结构与金文善( )、美( )、义( )上部一致,而美、善、义皆为很高之标准。关于“素”的字形另有一说,“素”字上部为“丰”,“丰”为古代测天仪器“表”之“字符”(如同表、圭、青、春等字一样结构),含有社会判断标准(原意为天象的日影指示)之意。
由上所论,现返原文后段:
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刘宝楠《正义》疏郑注云“‘子曰:绘事後素者,孔子举喻以答子夏也。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後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也。‘曰:礼後乎者,此子夏语。子夏闻孔子言绘事後素,即解其旨,知以素喻礼,故曰礼後乎。”④綜上文所述,可以很好的理解刘疏中的“以素喻礼”。“素”在原文的应用中,有质和对标准自然娴熟这两层含义,其一层意思引清曾国藩 《抄(朱子小学)书后》:“仲尼 曰‘行有餘力,则以学文,绘事后素,不其然哉?”⑤可以很好的说明,其二引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素,以喻其人之娴于仪容”⑥可以很好地说明。如此原文后段可释为“孔子答子夏:‘其人有巧笑美目之质且娴于仪容于是得到绚的效果,就像画工有材料之质并娴熟于色彩准则而创作出绚的效果道理一样。子夏求证于孔子说:‘画缋要想得到绚的效果,是要在具备文质的前提下才能进行的?最后孔子肯定了子夏。
今人释“绘事后素”章及《考工记》“画缋之事,后素功”,多析“素”为白底或白色之义,导致对原文之解释很难圆融全面,如在此基础上拓展则不免出现谬误或遗漏,进而遗漏了原文对“形(形象)”规范设计之内容而当其内容纯为论述色彩。
注释:
①《四书集注》,朱熹注,凤凰出版社,2005年5月
②《易经系传别讲》,南怀瑾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③《唐钞文选集注汇存》,周勋初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7月
④《十三经清人注疏:论语正义》,刘宝楠著,中华书局,1990年3月
⑤《曾国藩文集》,梧桐整理,海潮出版社,2002年1月
⑥《孟子字义疏证》,戴震著,中华书局,198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