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王维诗中的“雨”

2018-03-29范姝

东方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花雨归隐田园

范姝

摘要:本文对王维的三十首含“雨”的诗进行研究,分别从“雨”中的归隐志向、“雨”中的禅意、““雨”中的绘画美等角度来分析王维笔下的“雨”。

关键词:王维;诗歌;雨

前言

王维一生受儒、道、佛多种思想交互影响,又集诗、画、乐于一身,多种思想与多种艺术手法的交融使其自成一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这一个”。其清淡自然、自在自为的诗歌意境,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意境的显现是要靠一系列玲珑湊泊的意象支撑,“雨”作为其中的一种,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和举足轻重的作用。王维大约有30首诗中有“雨”的意象(以下只列举个别有代表性的诗),在不同的诗境中,“雨”有着其不同的效果,承载着不同的思想情感。但这些“雨”有联系也有区别。王维诗中的“雨”的内涵与特征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一、“雨”中的归隐志向

王维的晚年生活是“半官半隐”状态。这种选择完全是被当时现实环境所逼迫。中国的文人,大多在治理国家遭受挫折时,投向大自然的怀抱。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不仅不是个体的消失,相反还能摆脱现世的种种束缚,获得真正的自我。其诗作中,这种倾向是比较明显的。他常常在诗中借“雨”表现田园和睦安宁的景象,借以表达对归隐生活的喜爱,透露出归隐志趣:如《春园即事》:“宿雨乘轻屐,春寒着弊袍。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草际成棋局,林端举桔槔。还持鹿皮几,日暮隐蓬蒿。”这是一幅无拘无束,随意自适,放任自然的田园隐居生活图,呈现出诗人在雨后春寒、自然幽静、充满生气的田园中随意自在、任性而为的生活状态。诗人充满了对归隐生活和田园美好风光充分享受的乐趣。“宿雨”在这里对表现诗人的活泼自适之态起到衬托作用,宿雨泥泞了泥土,诗人不怕弄脏鞋子,反而着屐践泥玩耍,活泼自适之态毕现。

《积雨辋川庄作》写的是初夏久雨乍歇的辋川田园景象。由于连日阴雨,诗人站在山头可以看见一幅物我融洽,人我融洽的田园隐居生活图。诗人将久雨之后的农家生活、田园风光及自己的活动一起呈现,显露出眼中的物和物中的我自然融洽、彼此相悦。《唐诗归》曰:“钟云:烟火迟又妙于烟火新,然非积雨说不出。”[1](p316)霍松林《唐诗精选》:“更加双声词‘漠漠、‘阴阴点染,既与‘积雨照应,又增强了画的迷蒙感与幽深感。”[1](p318)可见,“积雨”奠定了整个画面的节奏和气氛,节奏是缓和的,气氛是迷蒙幽深的,为整首诗要表达的物、人、我相互交融的隐居生活乐趣起到烘托作用。

王维不仅借“雨”表现田园山庄宁静和睦的生活景象,他还借“雨”的意象托喻显志。在张九龄的拔擢下,他踏上仕途,发挥才能,报效国家,而权臣李林甫当道后,他不屑与权奸同流合污,思想发生急剧转变,毅然选择归隐生活。如《酌酒与裴迪》:“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此诗宽慰失意的友人,告诉他人情翻覆本是常理,“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二句便以托喻的手法生动地比喻了人情翻覆的世态,草色比小人得意,细雨比君。

二、“雨”中的禅意

孙昌武在《佛教与中国文学》中指出:“禅宗影响于王维诗歌创作艺术,可分三个层次:以禅语入诗;以禅趣入诗;以禅法入诗。[3](p426)王维诗中的“雨”的禅意也呈现出这三种类别特征:

所谓“禅语入诗”即是把禅宗的特殊称法、典故等直接写入诗中,成为诗句的一部分。如《投道一师兰若宿》:“一公栖太白,高顶出云烟。梵流诸壑遍,花雨一峰偏。迹为无心隐,名因立教传。鸟来还语法,客去更安禅。昼涉松路尽,暮投兰若边。洞房隐深竹,清夜闻遙泉。向是云霞里,今成枕席前。岂惟暂留宿,服事将穷年。”此诗赞美道一法师苦修佛法、坚定不移、终成正果的高超境界,蕴含着禅学的概念与说理,“梵流”“花雨”“兰若”等都是禅学意象,“花雨”一词化用《法华经》:“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花……而散佛上及诸大众。”[1](p433)中的“雨花”这一典故,道一法师咏歌佛经的声音悠扬曲折如流水般传遍各个山谷,以至感动上天,散花如雨,并且(在众多念佛的法师中)花雨偏降于道一所居的峰头,足见其精诚所至,功德高胜。能使天降“花雨”是对修佛之人精诚向佛,功德超群的赞誉。

“以禅法入诗”是把禅宗的思维和表达方法糅合于诗的构思之中。[4]禅宗自诩是一种“心法”,重在“悟”。王维习佛,对禅宗有着独有的理解。融于诗歌中大有意味无穷之感。如《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荆溪水浅,白石露出,天气愈寒,红叶稀疏,山中本来没有雨,但山色空濛苍翠,使人仿佛有衣服湿润之感。这是一幅深秋山中景色图,前两句给人一种寒冷干枯的感觉,后两句却又描绘出松柏苍翠,空气湿润的景色,映衬出一个翠绿空闬的世界。周振甫《诗词例话》说:“‘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有画意。”[1](p762)这两句重点本在“空翠湿人衣”,将翠色视觉转移为湿润触觉,但如果离开了上句,我们便很难想象二者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惟有“雨”才能使人想到松柏翠到了欲滴的程度,让人在视觉上产生刚下过雨后树叶上还残留雨珠的样子,从而产生雨湿衣襟的错觉。“雨”点出了两种感觉之间的联系,突出了翠色的空濛欲滴,使画面显得更加盈润灵动。

三、“雨”中的绘画美

王维不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著名的山水画家,其绘画与诗歌相互渗透,交互影响,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因此,在王维的诗中,常常呈现出一种绘画美。当然,“诗中有画”并不是王维所独有,但其诗中画形似与神似的统一超越了前人强形似而弱神似的缺陷,他的诗既传达出山水的形貌特征,又体现了山水的性格特点;既描绘了客观的景物,又抒写了主观的情趣。[2]如《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一首被人称道的送别诗。虽是送别诗,却并没带给人伤心颓丧之感。此诗一开始就展现出一幅清新湿润的朝雨客舍望景图。被新雨洗涤后的客舍显得更青,而柳树也呈现出刚抽芽的青绿色,其中“浥”这一动词用得好,将朝雨把轻尘湿湿地、轻轻地包裹住的状态表现出来,这是极细节的景象,恰到好处地把后两句诗人与友人离别时不舍得心情表现出来。诗人以画家对色彩的敏感牢牢抓住“青”色和“绿”色,并且在特定的新雨的洗练下做了隐形的色彩处理,整个画面明快生动。“雨”在这里是画面的大背景,总气氛,它增加了秋晚的凉意和湿度,一切景物都沾染着这种湿润清凉的气息,使画面和意境显得更加空明澄澈、盈润灵动。

王维诗中的“雨”情态多样,或显露归隐志向,或蕴含佛禅之道,或烘托画面美感,或具楚辞风格。他追求丰富多彩的“雨”,是对自身审美的要求,还体现了盛唐诗歌繁荣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他告诉我们在面对前人留下的艺术遗产时,应该客观审视,继承出新,体现一个时代的真精神!

参考文献:

[1]杨文生.王维诗集笺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年

[2]袁行霈.王维诗中的禅意与画意.社会科学战线. 1980年2期

[3]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4]袁延兵.“诗佛”王维的佛诗艺术简析. 科技信息.2010年第1期

猜你喜欢

花雨归隐田园
幽幽花雨
天宫院
花雨之二
秋思
沉睡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之路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田园美景
田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