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汤合用治疗原发性心脾两虚型失眠30例临床观察
2018-03-29王艳英杨丽萍崔艳霞
王艳英 杨丽萍 崔艳霞
【摘要】目的 观察自拟解郁助眠汤送服归脾丸治疗原发性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门诊原发性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应用解郁助眠汤送服归脾丸,1剂/d,水煎分早晚2次送服归脾丸,对照组服用安定片,5 mg,qn,均每个疗程15天,为期3个疗程,治疗结束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拟解郁助眠汤送服归脾丸治疗原发性心脾两虚型失眠疗效确切,丸汤合用具有简单、廉价、服用方便的特点。
【关键词】失眠;解郁助眠汤;归脾丸;丸汤合用
【中图分类号】R475.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3..01
笔者采用自拟解郁助眠汤,处方如下:合欢花12 g,郁金15 g,夏枯草12 g,夜交藤30 g,白芍12 g,丹参15 g为基本方,送服归脾丸以益气健脾养血安神解郁助眠,在临床中治疗原发性心脾两虚型失眠,疗效确切,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全部来自我院门诊,均为原发性心脾两虚型失眠,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43岁,病程最短1月,最长25个月,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42岁,病程最短1月,最长24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医内科学》中的有关标准拟定:①入睡困难,时常觉醒,连续3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②晨醒过早,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③有反复发作史。④常伴头痛、头晕、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心悸、健忘、神疲乏力等症状。⑤经各系统及实验室检查,未发现有防碍睡眠的其他器质性疾病。中医辨证为心脾两虚:主症:体倦神疲,失眠多梦、食少纳呆、大便溏稀。次症:口淡无味,心悸气短健忘,头晕目眩,面色萎黄,舌质淡,舌边有齿痕,苔薄,脉细弱。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解郁助眠汤送服归脾丸,1剂/d,水煎分早晚2次送服归脾丸,每个疗程15天,为期3个疗程,治疗结束观察疗效。
对照组:服用安定片,5 mg,qn,每个疗程15天,为期3个疗程,治疗结束观察疗效。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3版)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失眠的疗效标准拟定,①临床治愈:失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小时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②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小时,睡眠深度增加。③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小时。④无效:治疗前后睡眠无明显改善。
2 结 果
治疗组:治愈15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治愈8例,显效5例,有效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失眠属中医”不寐”范畴,《灵枢》又称之“目不瞑”。是指睡眠的始发和维持发生障碍。原发性失眠是一种与情绪相关性较高的常见病、多发病,归脾丸能够较好的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已为多年的临床实践所证明。社会的进步、竞争的激烈、心理压力的增大,导致失眠人群的进一步增多,根据失眠患者多有焦虑、抑郁情绪,课题组经过大量的药物筛选、研究,确立了解郁助眠汤(合欢花、郁金、夏枯草、夜交藤、白芍、丹参)送服归脾丸治疗原发性心脾两虚型失眠。归脾丸益气健脾养血安神,合欢花安神解郁,入脾经养血补阴,入心经舒缓心气而令五脏安和,郁金行气解郁,清心凉血,舒肝利胆。《本草汇言》认为郁金“其性轻扬,能散郁滞,顺逆气,上达高巅,善行下焦,为心肺肝胃,气血火痰郁遏不行者最验”。白芍养血柔肝,味苦入心,微寒泻心火,味酸入肝,收敛肝阴,肝血旺盛,心有所主。夏枯草、夜交藤交通阴阳、养血安神,夜交藤清虚火安心神、除梦安神。丹参入血,既养心肝之血,又凉血分之热,从而起到安神的作用。解郁助眠湯全方合用解郁安神、养血行气、凉血清心,并预防补益剂归脾丸长期服用产生内热现象。
课题组经临床验证应用丸汤合用治疗原发性心脾两虚型失眠疗效确切。中成药大多为经典药方,服用要求病情、症状典型,汤剂具有“因人制宜”的特点,丸汤合用(简单、廉价、服用方便)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7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本文编辑:吴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