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投资与理财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3-29张延昕
张延昕
【摘要】本文从分析现代投资与理财专业发展出发,分析了现代学徒制度的实施必要性和对应策略,以期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实现金融机构与高职院校的有效连接。
【关键词】投资与理财;现代学徒制度;实施策略
一、引言
高职院校的投资与理财专业主要面向券商、商业银行、保险、投资理财机构的部分岗位培养具有很强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性金融人才,而金融行业可能是所有行业中平均学历最高的行业,在行业内,各个业态的学历分布是有差异的,对从业人员学历分析发现,公募>证券>期货>银行>保险。学历分配见下表。
在细分行业,以整体学历水平相对较高的证券行业为例,保荐代表人、投资主办人、分析师的基础学历基本是硕士。投资顾问的学历要求稍低。证券经纪业务营销的学历要求是较低的,只有20%的人员有本科学历,50%为大专,27%的人员为高中或中专。
浅析行业和岗位特点可见,实践实训是投资与理财专业教学中的最重要、最关键的教学环节。一部分高职院校侧重于“以赛代教”的教学模式,是不能满足训练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如何实现教学过程与金融行业的实践紧密相连,提高学生的教学效果,增强学习能动性:为学生提供对口岗位的工作实践机会,并安排技术过硬的师傅进行教学培训:实现学业资质证书与企业职业资格证书无缝对接。以工作本位培训为基础的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改革为高职院校的投资理财人才培养提供了可操作性。
现代学徒制是基于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是以学生的学徒制培养为主,实习实训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人才培养方式,这种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师傅和徒弟之间的培训方式,也与教学地点与实践情境不相匹配的“学院式”教育不同,这种模式可以实现教学场所与实训场所的结合、教师与师傅的结合、学习过程与工作岗位的结合。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实践特训之后,实施现代学徒制培训学生更便于其适应工作岗位、实现快速上岗,缩短“磨合期”。
二、投资理财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分析
(一)投资与理财专业毕业生目标岗位分析
投资与理财专业学生毕业后多在商业银行、券商、期货、保险公司等担任一线销售工作,因此往往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必须有针对性的提高其专业化、职业化的技能。
(二)在专业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发现,毕业生在校园内学习的知识往往过于陈旧,到企业中操作能力偏低,经验不足,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才可以上岗。能够出现这种状态的原因是高职教师过多强调理论基础,轻视实践教学,缺乏在金融机构工作的实际经验,在教学和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常常“经验主义”和“理论主义”。因此,高校应当认识到培养模式上的不足,增强市场意识,充分发挥金融行业的引导作用,依托多元化办学机制,为金融机构培养一线销售人员,保障学员的实际场景的学习机构,提高实践教学环节比例。
(三)建立现代学徒制平台的必要性
建立现代学徒制平台的意义在于依托校外企业的实践培训基地,结合企业导师带徒弟的办法,以培养投资理财专业学生的销售技能和产品研发方案为核心,满足不同知识层面的学生对技能和知识的提升需求,最終能够达到学生毕业后在用人单位迅速上岗,具备长期持续与可发展能力的目标,实现校园与金融机构的有机连接。
三、现代学徒制在投资与理财专业上实施策略
(一)学生与学徒身份的重合统一
从上文叙述中可以看出,在实施现代学徒制度期间,学生和学徒的身份是重合和统一的。在高校和金融机构的教学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高校希望能够培养出胜任企业岗位需求的优秀毕业生,金融机构渴望学校的毕业生可以马上到岗实操工作,双方目标相统一。为了实现学生与学徒身份的重合和统一,金融企业和高校应当通力合作,制定综合实训方案,制作参考材料。
为进一步保障现代学徒制度的顺利实施,学生、高校和企业三方应当签署合同,通过法律条款来约束三方的行为,促成学生成为金融机构的“后备力量”,在合同中明确学生实践期间的福利待遇、赔偿、保险等。学校指派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管理和监督的导师,而金融机构也需对应选派经验和水平相对较高的管理人员担任指导教师。
(二)理论与上岗实践的融合
岗前培训要求学生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工作3-6个月,而且为达到试岗效果,学生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在教室场景内进行岗前培训,剩余的时间里进行岗位实操。在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上,金融机构、学校和师傅要共同参与,根据岗位需求来制定课程设置,“工”与“学”有机结合,采用柔性职工管理办法。此外,在学徒期间,还是应侧重实际业务的培训,形成“双线交融”产业链。
(三)考核和管理机制高度契合
在学徒制培养期间,学校和金融机构应不断建立人才培养监控机制和培养体系,明确各方的责、权、利,与此同时,借力现代学徒制,对培训结果进行全面检验,在理论和技术层面全面完善该项管理制度。
四、结束语
综合全文可知,现代学徒制是当今符合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一种管理模式,其侧重于企业岗位培训前置,将高等院校建立为企业的人才基地,培养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均过硬的优秀学员。这一模式必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职业教育与职场发展相融合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