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疗对运动性中枢疲劳作用研究
2018-03-29耿钰东王颖
耿钰东 王颖
【摘要】如今水疗已广泛应用到运动训练中,且对运动型疲劳的恢复效果十分显著。运动性中枢疲劳作用于人体的认知能力直接影响运动成绩的表现。因此,本文对近年来水疗对运动性中枢疲劳的影响进行总结与思考。
【关键词】水疗;运动性中枢疲劳;研究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35..02
1 运动性中枢疲劳概述
目前运动性疲劳最具权威性定义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功能在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之后有研究表明运动性疲劳是生理疲劳(physical-fatigue)和精神疲劳(mental-fatigue)的综合表现。Alessandro Mosso提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的可能。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科研人员应用高科技从整体、器宫、细胞甚至是分子水平探讨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提出了“衰竭”学说、“堵塞”学说、“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保护性抑制”学说等多种假说,尤其是对细胞内外的分子、离子和基因水平上的大量研究理论丰富了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探讨,推动了运动训练与恢复。运动性疲劳的内在感觉是肌肉酸痛、僵硬,力量下降;外在表现是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动作迟钝,协调能力下降,肢体活动不灵敏,以及失眠、烦躁或不安等。
随着神经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人们对中枢疲劳的研究不断深入,国内外的研究者也对中枢疲劳的概念有多种阐述,中枢疲劳的概念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支配的能力方面,主要是根据其发生特点及规律界定的。人们普遍认同中枢疲劳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保护性机制。神经元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通过化学突触和电突触进行信息的传递,化学性突出传递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神经递质和受体。因此,目前众多运动性中枢疲劳的研究集中于神经递质和受体上,相关的影响因素有:单胺类的羟色胺(5-HT)及其受体(5-HT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氨基酸类的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Glu)与天冬氨酸(Asp))、抑制性氨基酸(γ-氨基丁酸(GABA)和甘氨酸(Gly))和支链氨基酸(亮氨酸、异亮氨酸与缬氨酸);胆碱类的乙酰胆碱等。神经胶质细胞具有调节神经元的功能,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由它释放的能量代谢中间产物乳酸也会对中枢疲劳产生影响。神经元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刺激和传递信息,依其功能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
2 水疗对中枢疲劳的影响
水疗的基础作用是热传递,人体的本体感受器由于静水压和水温的双重作用,通过自身的温度调节机制和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使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处于平衡水平,促进疲劳的恢复。Buchheit研究在自行车运动员训练后采用5 min、14℃的冷水浸泡(CWI),实验结果提到副交感神经活动性改善,推测静水压对胸廓挤压刺激到中央压力感受器,导致交感神经活动性下降,副交感神经活动性增强。研究认为自感用力度(RPE)的提高与副交感神经活动性改善有关。呼吸过程是由反射活动和高级的中枢控制共同作用的。当机体收到较低水温的刺激时,呼吸肌力量和深度提高,耗氧量和通气量增加,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受到影响。研究表明冷水浸泡后,受试者的儿茶酚胺与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明显增加。Chris的实验中16名健康受试者在(<15℃)的冷水中浸泡(CWI)5 min以内后,研究结果显示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浓度增加。
运动员的睡眠质量对日常训练和比赛十分重要,同时,睡眠质量不佳或失眠会使运动员的产生消极的情绪,容易引发心理疲劳,如不及时调整可能导致慢性疲劳综合征。研究表明WBC能改善运动员的睡眠,可能与冷疗能消除中枢疲劳有关,多巴胺对睡眠-觉醒和认知的具有调控作用。评价自主神经活动的心率变异性,对睡眠和疲劳都有一定程度的反应。
3 讨 论
随着全民健身的迅速开展,马拉松风暴席卷全国,运动爱好者们更应该重视体能恢复,以更饱满的精神面对生活。冷冻疗法广泛应用于運动员训练后的疲劳消除,对大众健康人群的疲劳分析很少,这可能是由于运动员的运动训练强度、冷疗设备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淋浴式水疗既方便又有效,在康复实践得到广泛应用,在健康人群运动后的疲劳影响效果需要进一步探讨。
冷疗(WBC)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地影响。研究认为WBC对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情绪可能发挥一个短期的辅助治疗作用。运动员常年面对大量的训练,心理健康、心理疲劳收到高度重视。研究指出心理指标与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较低,冷疗对机体的生理生化的指标影响很大,对心理的调节作用需要进一步证实。
运动性疲劳是一个复杂的机能改变过程,建议从冷疗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作用,分析各个变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联系生物反馈技术对运动性中枢疲劳与外周疲劳的联合监控及绘制出的程序图,综合评价冷疗促进疲劳的消除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之光,安江红.“超低温全身冷冻治疗技术”部分应用效果研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理与生物化学分会.2014年中国运动生理生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理与生物化学分会,2014:2.
[2] 迟淑勋,李宏伟,赖 敏,王 梁,卢玉丽.运动性中枢疲劳与外周疲劳的生物反馈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6,02:164-168+172.
本文编辑:吴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