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理实一体课程改革与工匠精神的培育

2018-03-29薛忠义

山东化工 2018年4期
关键词:工匠培育院校

薛忠义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化工与材料技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日益下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自主学习能力弱,缺乏钻研精神,制约着“工匠精神”的培育,人才培养面临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明显的不足。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材侧重于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了实践应用。这种培养模式过于死板、生硬,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部分学生没有透过表面去看待问题的本质,难以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不愿意接受,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学校对他们“工匠精神”的培养作用显然是没有发挥出来的,对于学生适应未来岗位而言无疑没有积极的影响[1]。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要向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转变。从加强理实一体课程改革和"工匠精神"培育的角度,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找到突破口,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 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2016 年 3 月,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受到了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高超的技能、技艺和技术,无私奉献,精益求精,专注和坚守,传承和创新,这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品质;是对就业者“才”的要求,更是对就业者"德"的考验[2]。中国制造业过分追求短期效益,不重视企业品牌建设和商品品质的提升,缺乏专注和创新精神,根本在于"工匠精神"的缺失。"工匠精神"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职业院校应将 "工匠精神"融入到课程改革当中,用"工匠精神"认真负责地培育好每一位学生,为社会和企业输送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真正创出独具特色的教育品牌,职业教育才能有发展,才能更有竞争力,才能获得社会、企业、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和青睐,才能扭转大众认为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的偏见。

2 理实一体课程中“工匠精神”的培育

高职院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在人才培养体系与措施中将“工匠精神”这一部分体现出来,评价指标中也没有涉及到“工匠精神”;在教学计划中,没有专门设置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大多采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教育内容覆盖并不全面,理论教育较多,实践教育较少,进而导致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效果不理想。在理实一体课程中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仅能提高专业技能,还能提高职业素养。

2.1 明确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局限于培养学生学会应用某种操作技能,要引导学生追求 “极致”和“完美”。在教学过程中以专业课程为切入点,构建以技术培养为基础,以“工匠精神”教育为辅助的专业教学体系。“工匠精神”作为未来高级技工必备的素质之一,应该成为高职院校专业教育的重要部分,高职院校也应该成为培养大师的摇篮[3]。

2.2 提高教师素质

高职院校教师作为培育具备"工匠精神"学生的主体,应当在德育上言传身教,在专业上精益求精,在教学工作上一丝不苟,像匠人一样追求育人工作的极致和完美。教师要结合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观察学生的特质,因材施教,尽可能发掘学生的潜能。教师要不断增强专业技术能力,把自己当成老工匠,把学生当徒弟,用自己行为去影响每一位学生,引领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的形成。

近年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培养模式上存在诸多问题,“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仍然较低,需尽快完善。另外,职业院校聘请企业的技能大师作为兼职教师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一条重要途径。企业的技能大师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与专任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这样才能逐渐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3 基于过程化的课程改革

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下,长期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专业课程的改革与教学应结合专业特点和行业要求,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职业素养考核之中,并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严格要求教师和学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实践创新的能力,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创新考核方法,强调过程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考核内容应包括学习态度、 学习习惯、课堂表现、出勤、安全文明操作、团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等。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当“工匠精神”与具体工作任务和情境相关联,学生才能真切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价值与作用,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职业信仰与追求[4-5]。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讲授本课程的专业知识外,要善于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启发,传达工匠们对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理念,使“工匠精神”不断完善和升华。

2.4 注重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理实一体课程改革是基于现代教学体制的改革,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与岗位需求相结合,满足社会需要。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以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为前提,根据企业经营理念、人才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技能要求,不断优化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

3 结束语

高职院校要正确认识课改,课改是摒弃了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部分,既要继承传统的精华又要创新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性,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到现代教育模式当中,积极探索更加适宜的教育体系,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创造良好的环境,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 彭 晨,焦爱新,王治雄.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存在问题及对策[J]. 南方农机,2017,48(18):11,13.

[2] 吴玉剑,刘 燕.高职院校传承与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三大困境刍议[J].职教论坛,2017(4):82-85.

[3] 徐吉贵.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 西部素质教育,2016(23):103-104.

[4] 崔宗超,崔艳艳.职业院校理实一体课程的组织管理与评价研究[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30-31.

[5] 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猜你喜欢

工匠培育院校
90后大工匠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工匠风采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工匠赞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