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商税观看宋代社会商业风气变化
2018-03-29阚明娜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阚明娜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从春秋战国起,伴随商业的发展,我国逐渐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商税体系,历代士大夫也因此形成了各有侧重的多种商税观。特别进入宋代,随着市民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宋代士大夫群体更是针对商税这一问题发表了诸多论述。而苏轼,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人物之一。本文拟从苏轼的商税观出发,希望能够一窥宋代商业风气变化的一丝线索。
总体来说,苏轼的商税观是从行政经历中总结出来的,主要有以下特色:(一)主张“农末皆利”,反对重征商税;(二)反垄断,反均输,开商税之源;(三)反对以商税作为官吏考核升迁的唯一依据;(四)主张改革“过税”。
这样的商税观在宋代甚至是中国古代都非常有代表性。其形成,首先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环境密不可分的。
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宋代赋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原本无足轻重的商税逐年增加,整个宋代的商业政策和商业氛围越来越宽松,对商人的排斥大大缩减。
在这样的社会大趋势下,由商入仕的渠道被打开,出现了当时较为普遍的士商和谐共处的现象。一些官职岗位允许商人直接入职,如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曾下诏:“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①而一些商人子弟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参加科举入仕,如神宗时的参知政事冯京,据宋史学家张邦炜考证,其父即为商②。通过这些方式,宋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得以转变,其政治参与度和参政能力也不断增强。
整个宋代社会因此兴起了一股难以抵挡的经商风潮。官府有官营行当,官吏有私人经营,就连科举士人在赶考途中也不忘经商。苏轼《东坡八首》中有言:“潘子久不调,沽酒江南村。郭生本将种,卖药西市垣。”③可见苏轼的友人潘郭二人均是宦吏、将门出身,当时也都经商,一个贩酒,一个卖药。今人整理的《全宋诗》中共辑录27万余首宋诗,据不完全统计,体现商品流通、商人经商事迹、商业思想和政策的涉商诗就有不下万余首。
在这种全民皆商的氛围下,商业本质上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贱业,社会风气和观念中对商业的看法焕然一新。如范仲淹《四民诗》大声质疑:“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不少士大夫像苏轼一样,提出对“农本工商末”观点的不同见解:有人认为四者皆百姓本业,有人提出士农工商者“俱是一等齐民”,不应再有歧视,④不断肯定商人社会地位,也迫使政府逐渐承认商人的合法地位。
此时就连最能反映社会风气与价值观的婚姻观念,也伴随着商业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朱彧《萍洲可谈》记载:“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壻,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壻至千余缗。”⑤这种榜下捉婿的现象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与商人阶层的联姻风气,科举高中者借此充盛财力,名利双收,商人也借此改变和提升了自身家族地位。
最后,苏轼的商税观也同其生长环境有很大关联。
苏轼所成长的川峡四路地区,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盐铁皆备的经济优势,长期在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中占据突出地位,曾出现过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而苏轼的出生地眉州,自古以来便多兴盛茶业、桑蚕业和纺织业,其弟苏辙还曾写过《记岁首乡俗寄子瞻二首·蚕市》一诗,生动描绘了眉州苏氏家族同市场的频繁经济往来:生活于成都平原的苏氏族人会在每年的蚕市上出售余粮,购买养蚕工具,添置家具等,为再生产作好准备。这样的环境无疑也从小加深了苏轼对商业的了解和好感。
另外,苏轼的父亲苏洵也不断地影响着苏轼的商税观。不同于传统儒家将“义”和“利”对立起来,苏洵认为“利在则义存,利亡则义丧”,⑥以“不以言利为耻”的思想对苏轼加以教育熏陶。这样的观点深刻影响了其子苏轼、苏辙,苏轼后来更是在苏洵这一思想基础上,提出“义非利,则惨烈而不和”,认为如果没有利,那也不足以成义,⑦非常强调商业行为对个人价值实现的有利作用。
在宋代社会这样浓厚的商业氛围包裹下,更兼生长于四川这样一个商品经济发展历史悠久的地域,苏轼商税观中对商业的天然维护之情也就不难理解了。而以苏轼为代表的这样同情商贾、为商贾发声的士大夫人群无疑最终也更加推动了北宋社会的经济思想与社会商业风气的转变,促使宋代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注释:
① 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四之一二”;
② 见张邦炜、吴菁菁:《冯京‘由商而士’问题探讨——北宋时期社会流动的一个实例》,《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8期,第34-43页;
③ 苏轼:《东坡八首》其七,《苏轼全集校注》,第2254页
④ 持此类观点的学者南北宋皆有,除苏轼一门三父子外,还包括叶适、陈耆卿、黄震等思想家;
⑤ 朱彧:《萍洲可谈》卷1,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27页;
⑥ 苏洵:《史论·利者义之和论》,曾枣庄、刘琳:《全宋文》,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159页;
⑦ 苏轼:《东坡易传》卷1,《苏轼文集》卷1,第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