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主持人”的价值融合分析
2018-03-29程镜潼哈尔滨师范大学
程镜潼 哈尔滨师范大学
电视综艺节目的井喷式发展诞生了众多个性化的节目主持人,成为一名出色的节目主持人不亚于影视明星的光环。同时,网络自制节目的主持人队伍中也不乏传统媒体跳槽或兼职的主持人,比如《奇葩说》的马东、《明星大侦探》的何炅等,也有非主持人出身的跨职业主持人,比如《今晚80后脱口秀》中的王自健、《一郭汇》的郭德纲、《拜托了衣橱》的陈赫等,主持人的跨界已成为常态,科班出身的主持人不仅要面对行业内的竞争,还要承受来自不同行业的“乱入”。可以说,跨界主持人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跨媒介的主持,就是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通吃的主持人;二是跨节目的主持,不同类型的节目都可以灵活把握的主持人;三是跨职业的主持,来自不同职业的人,比如影视演员、戏曲演员、歌手、舞蹈家等跨界主持电视节目。
一、跨界主持是媒介角色社会化转向的趋势
在索绪尔的符号学中,主持人是一种媒介符号,同时也是一种传播媒介。跨界主持的常态化,是媒介符号向社会化过渡的表现。融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是新闻记者,同样,在全民娱乐的电视节目发展背景下,也可以人人都是主持人。大众呼唤多元化、草根化的主持人,主持人的“内容性”在特定的节目中往往超过了媒介属性。当下的娱乐节目大胆聘用跨界主持人已经不是新鲜事,并且有制作公司根据歌手、舞蹈家等具有强势“IP”属性的人量身打造专属于自己的节目,比如《金星秀》《壹周立波秀》《晓说》等。但娱乐节目的跨界主持已经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80年代,演员王刚就跨界主持春节晚会,后来还陆续担任《天下收藏》《知根知底》《王刚讲故事》等节目的主持人,王刚的主持人形象俨然常态化。
跨职业的主持人在突破了观众收视屏障后,还通过多种途径规避了主持人的专业资格政策要求,比如没有主持人上岗证的“跨界主持人”们在节目中的名号千奇百怪,有“音乐串讲人”、“001号讲解员”、“演员推荐人”、“恋爱观察员”等,但归根结底他们都在节目中担任主持人的功能。正如新闻报道中的“公民记者”一样,非科班的主持人见证了主持行业的社会化转向。
二、固化的主持人形象和思维被打破
跨界主持人中或自带强大流量、或性格独特语言犀利,这些主持人的形象和语言风格都颠覆了观众心中一板一眼、操着播音腔的主持人形象,这是跨界主持人对主持人消费的一种垂直细分,是主持人模式的创新。
东方卫视开播的《金星秀》是针对舞蹈艺术家金星的个人节目,主持人金星自带众多让人瞠目结舌的标签,“变性”、“毒舌”、“外国老公汉斯”等,作为一名非主流的主持人,在节目开播之前已经攒足了噱头,这对于节目的前期造势预热起到极大的作用。但主持人自身的火热是急火,不会持久,恒久的热度还需要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表现。金星以其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率真犀利的个性以及新时代独立的女性形象在节目中保持了热度。
三、跨界主持人的发展要求
(一)巧借外力,勤练内功
跨界主持人在进入主持行业之前的能量积攒可以被叫做外力,而一旦进入主持人角色后,就要忘掉之前的角色,名人效应和话题效应会在几期节目后迅速衰落,而恒久热烈的还是主持人自身的主持功底。因而跨界主持人不仅要巧借外力,还要勤练内功,把专业素养上的欠缺补起来,否则会成为观众的“槽点”,甚至会在节目中“翻车”。在《我是歌手》中,主持人胡海泉表现大方,能说能唱,但不标准的普通话让观众捧腹大笑,在一次歌手介绍中他把“两个字”读成了“两个zhi”,观众在笑声中包容了这个跨界主持人的小纰漏,但如果漏洞百出的话他的主持生涯也就要结束了。
(二)理性与感性并存
除了个人风格外,“跨界主持人”需要在感性之余,兼顾专业主持人的理性。并注意“跨界主持人”的调性是否契合节目定位,歌手跨界主持歌唱类节目,学者跨界主持文化类节目,相声演员主持脱口秀节目,这些都成为跨界的常规操作。当“跨界主持人”的个人角色与主持人专业角色发生矛盾时,都该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
播音主持专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专业学科,是在老一辈主持人艰苦卓绝的探索下形成的完整的系统学科,把播音主持发展中的历史现象放入到史学研究中,可以厘清专业规律的发展脉络,继而进行学科建设。当前电视主持人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不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亟待重构,通过“跨界主持”这一现象可以助推专业主持人适应不同的媒介和节目形态,也可以帮助半路出家的主持人快速取得理论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