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发展中的采编合一与采编分离
2018-03-29罗云丹四川大学
罗云丹 四川大学
采编合一还是采编分离是新闻生产中长期存在的两种不同工作路径,孰优孰劣,并无定论。近年来,随着高校校园媒体日益走向全媒体融合发展,运营的媒体平台增多,工作量大幅增加,高校新闻中心及校园媒体面临的工作理念陈旧、人力物力不足、运营机制落后等掣肘愈加凸显,对采编模式的讨论和探索更加重要。
一、高校校园媒体现有采编体制面临挑战
(一)校园媒体普遍向全媒体方向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1]近年来,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面对新媒体和自媒体的蓬勃发展,高校宣传部门也主动适应传播方式的变革,在原有的校报、广播、教育电视、新闻网等传统媒体平台的基础上,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部分走在前列的高校甚至开设了头条号、抖音号、百家号等,校园媒体的平台愈来愈多,形成了更加丰富的全媒体矩阵,有力地促进了高校新闻宣传和校园文化建设,也有力地促进了高校社会影响力的提升。但随之而来的,是对高校媒体运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全媒体运营要求变革原有采编机制
不同于社会媒体面临的高度市场化竞争,高校校园媒体过去偏处校园一隅,少有生存压力,缺乏不断改革创新的内生动力,因而在采编机制上普遍落后于社会媒体。同时,由于校园媒体一般由学校党委宣传部门或下属新闻中心运营,专业记者、编辑人手有限,规模限制了内部机构的设置,新闻生产流程不够规范,各高校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基本相似,但又各具不同的校园媒体运营机制。如北京大学新闻中心下设校报、新闻网、电视台、广播台、微博微信等部门,各个媒体的日常工作相对独立,媒体融合度并不够高,在单一媒体内部主要是采编合一。清华大学在新闻中心下设立了电视台、广播台、《新清华》编辑部等媒体,但不同的是设立了专门的专职采访部门——采访组,完成重大选题、重点专题和重要人物宣传报道任务,实现了有限的采编分离。
高校宣传部门意识到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推动校内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开始关注当前社会媒体中时兴的“中央厨房”等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开设新的媒体平台往往是在原有体制内的腾挪,如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报》社负责《武汉大学报》、武汉大学新闻网的新闻采编,报纸与新闻网结合;四川大学微信公众号由四川大学报编辑部运营,报纸与新媒体结合,但这些结合显然还是比较初始的,离真正的全媒体深度融合还有很大距离。各校园媒体平台条块分割,不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和高效运转,也阻碍了采编机制改革的进行。
二、高校校园媒体应在深度融合基础上探索采编分离
(一)校园媒体采编合一的利弊
高校新闻中心或者校园媒体人员一般比较少,采编合一,让新闻工作人员既当记者,又当编辑,或者是轮流担任记者、编辑,采编工作紧密结合,几个人负责一个媒体平台,从采写到编辑全包,小作坊式运作,优点是可以锻炼媒体人员成为既懂采写又能编辑的多面手,同时媒体之间划分清晰,采编内容比较符合各自对应媒体平台的需求。但也存在很大弊端,一是可能造成工作重复投入,比如对同一个新闻事件,可能新闻网会派出记者,新媒体中心会派出记者,电视台也会派出记者,校报也会派出记者,各人自扫门前雪,记者只关心自己所属媒体的需求,造成人力和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整个宣传报道工作的全局和效率。二是编辑失去独立性,自采自编,就可能降低标准,存在把稿子发出去就好的心理,不利于工作人员潜力和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编辑工作的精细化。
(二)校园媒体采编分离的利弊
采编分离,让记者能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采写,提高稿件质量;让编辑更加专业专注,更加聚焦于所负责的媒体平台的内容统筹、策划与版面规划、设计,可以更好地对记者稿件进行选择、修改与调整,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但与之相应的,采编分离,对记者的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味着记者要成为全媒体记者,同时面对不同的媒体平台需求,既能够撰写校报、新闻网等需要的严肃新闻稿件,也要具有新媒体思维,熟悉网络和新媒体语言,为学校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供稿。
(三)采编分离更加符合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
媒体融合发展是当前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2]高校党委宣传部门应下大力气推动校园媒体深度融合,提高新闻生产力。由新闻中心统一负责学校新闻工作,真正实现采写、编辑、发行一条线,打破传统的、各个校园媒体孤立的生产作业模式,由新闻中心针对不同媒介形成集约化的内容生产,以真正实现全媒体运营。要进一步加强对新闻工作人员的培训,培养记者“综合的媒介操作能力”和“灵活的新闻输出能力”[3],使记者能同时兼顾文字、照片、音视频等采集要求;增强编辑的受众意识、大数据意识,掌握现代传媒新的编辑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