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导论》课程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探析
——以河北传媒学院播音专业为例
2018-03-29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1430)
当下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高等院校并不少,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中开设新闻传播类基础课程,重视新闻传播基础的培养,已成为大势所趋。当代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的媒介素养堪忧,大多数学生基本不读报纸、不听广播,更不看电视,只是通过网络和手机来接触信息,对谣言缺乏辨别意识,对新闻稿件的基本要素都所知有限。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
首先,主持人在当今大多数媒体节目中担负着把关人的角色,有很强的舆论引导作用,因此,主持人的媒介素养对节目的质量至关重要。
其次,播音主持面对的对象是受众,必然要学习受众分析等内容,以在实际的播音工作中加强交流感和对象感。
再次,在工作中,必须要掌握播音专业的发音规律,但只掌握这些规律不能成为优秀的播音员,还要有最基本的新闻采写编等技巧,有新闻敏感性,能迅速判断新闻价值,佐之以深厚的人文学科素养,才是融媒体传播时代合格的学生。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属于表演型人格,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交际思维活跃,对新媒体传播案例和技巧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跟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比较起来,文化基础稍差,对一些比较难的枯燥的理论承受力很低,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且学生之间差异性大。在学生中间还存在认为新闻传播基础课程无用,只要学好播音主持专业发音技巧就可以的错误认知。这种重器而不重道的错误认知,一直得不到有效的纠正。
二、《媒介导论》课程的地位
当今媒介融合发展大势所趋,传统媒体形式与新媒体形式的界限已不明显,融媒体改革的大环境下,各类中央厨房机制和新兴的传播技术颠覆了原有的新闻生产流程,传统主流媒体纷纷上马“两微一端”甚至是“三微一端”项目,如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央广新媒体的中国广播云平台等。这些是一个播音专业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所必须了解的,了解现在媒体正在进行的变革,才能自信地应对各种媒体环境变化的挑战。
因此课程设置上,高校应开设各种如全媒体新闻采写、媒介融合导论、传播学原理、新媒体导论等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融媒体传播能力。《媒介导论》课程以媒介融合前沿意识的渗透和融合时代思辨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使学生系统掌握媒介的基本理论,厘清纸媒、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媒介的发展脉络。重新认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融合业态,把握媒介融合的表现、趋势、赢利模式等,了解中外媒介融合的典型案例,并能鉴赏融合传播作品如H5、动画视频类数据新闻,为学生将来从事融媒体传播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三、常规教学法——垒实基础
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将专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讨论法结合起来形成理论课的综合教学法。其中专题和趣味教学法要提倡,但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少,结合课程实际,采用了以下常规教学方法:
(一)三种方法的灵活选用
1.直接讲授法
本课程体系中比较难的理论如什么是信息、传播,媒介和媒体的不同,一些经典的理论如麦克卢汉的媒介观点等,用户和受众的基本概念,媒介伦理和法规的专业知识等都适合采用直接讲授方法。
2.文献查找法
遇到较难问题的时候,让学生采用文献查找法进行。教授学生基本的文献资源检索方法,逐步渗透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艾瑞咨询、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央视索福瑞等受众调查机构;新华网无人机频道、人民网舆情频道等网站。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做主动的猎人而不是被动的靶子,自己主动去查询信息、获取知识。
3.课堂作业法
此法也有任务驱动方法的影响,比如在讲到麦克卢汉的相关观点时,给学生留一些小作业: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引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想阐述什么论点,让学生分小组自己去查,下节课随机提问,回答好的小组有加分奖励。
(二)三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以上三种方法不是孤立的,根据实际综合运用才能收到效果。如在介绍了媒介的一些基础知识后,给学生区分若干概念:融媒体与全媒体,新媒体与网络媒体,移动媒体与手机媒体。先让学生课下分小组去查这些概念,课上逐个进行讲授解析,然后辅之以文献资源查找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查到正确的概念原理,最后课下在让学生把这几组概念制作成H5的专题形式,或者选择优秀学生的概念解析推送到相应微信公众号上,这样比传统的教师讲授和死记硬背好很多。
四、趣味讨论法——激发兴趣
播音主持者必须要有社会性,要不断扩展自身的知识结构,用独特的人生体验来传达思想,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播音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必须是多样化的,在教学方法中亦应该采用各种灵活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式学习,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些媒介原理。具体包括:
(一)头脑风暴法
比如在讲到某档融媒体节目策划与创意的时候,本课程采用河北卫视的《青年进化论》节目的策划与创意,采用头脑风暴法,先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出更多的创意方法,禁止批评,创造轻松自由的讨论环境;第二轮逐个对学生的创意进行可行性论证,结合河北卫视最新改版的需求探讨适合节目的创意表达方式。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法
是指由一组应试者组成一个临时工作小组,不指定谁是领导,讨论给定的问题并做出决策。为了增强课程的趣味性适当采用,采用此方法切忌学生太多,以20~30个学生为宜。基本安排如下:①8人轮流发言;②8人自由讨论;③1个代表总结发言;④8人充当评委点评;⑤老师总结。这样尽可能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还能发现每个同学的优缺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指导,因材施教。经典案例如:纸媒会不会消亡、微信和微博哪个更具发展前景、记者如何报道过期的面包遭到难民哄抢等。
五、实训教学导入法——培养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尝试进行实训项目导入法,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带着实训项目中的问题回到课堂,带着相关理论试试看的态度回到实训平台锻炼。河北传媒学院引领教育+互联网时代前沿,与《小康》杂志社、河北电视台三佳购物频道、新华网河北频道、河北教育出版社、军视网等多家单位签约建立实习基地,拓展培养学生的实训技能。基础的新闻采写工作由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广播电视学、传播学的学生完成,再由编辑出版学、网络新媒体相关专业的学生做多媒体编辑,终审上传。考试方法上也更加灵活,学生参与实训项目的成果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特优秀的期末考试可免试,每个学生都有量化积分以激励学生参与。
六、新媒体思维渗透法——改变观念
人工智能给新闻传播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重构新闻产业价值链,教学中这些变革都要渗透给学生。教学方法要多方面、多范围呈现,每节课留作业要求学生查询传媒新动态,课前5分钟轮流分享。本课程上,学生分享了很多与新媒体相关的案例,而且分享的时候学生会带着自己的问题去积极思考。如有同学分享的中国新闻奖首次设立媒体融合奖项,在课堂上引发了对于媒体融合指标和作品权重的解读。分享不仅停留在知道层面,还从根本上营造了一个全新的媒体氛围,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些新的传播现象和变革,从思维上彻底认识新媒体的生态互动关系。
七、结语
如果不综合以上各种教学方法,很难起到提高其媒介素养的目的,综合两学期课程的改革,虽取得一定成效,但离真正的预期目的还相距甚远。同时也需不断反思:探索实训教学全程跟课程对接而不是单纯作为课后作业做;应针对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学生进行新闻传播基础教育,适当降低难度;真正为用而学,不固守传统僵化的通识教育,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增加持续性教学改革,提升艺术类学生的媒介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