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类电视节目中编导的作用
2018-03-29
(宁夏广播电视台,宁夏 银川 750000)
访谈类节目的兴起可以追溯至1996年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的开播,一直以来,人物访谈节目都比较受到关注,从央视到地方台,都相继创办了访谈类节目。这类节目往往代表着高水平的电视文化,同时也是一种语言符号在电视节目中的回归。
一、访谈节目中编导工作的呈现
(一)前期选定访谈嘉宾
在确定节目的选题后,编导对访谈基调进行精准把握。每一位访谈对象身上都有一种不同于其他人的气质,准确把握这种气质也就把握住了整个节目的基调。编导一般会对访谈对象的资料进行了解,以便展开访谈,另外编导还要寻找到一个能折射出人物品质和精神的元素,这个元素可以成为一个符号。编导要赋予其深刻的寓意,这样才能够让整部片子有一个灵魂,使人物鲜活生动。如访谈对象多选,编导还要选择最合适的一位。通常是某个行业的权威人士,和话题有很强的关联性,同时还具有不错的语言表达能力,或者他的观点就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中期发现故事
一部好的访谈节目,总是充满故事和细节的,这就需要编导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发现能够转场的画面和角度。细节让故事更生动,深入挖掘细节可以出现惊喜。这期间,编导对片子的创作起着核心作用。同时对主持人的访谈进行一定的把控,提醒主持人根据嘉宾的性格来组织谈话,注意观察嘉宾的情绪来进行话题的延伸或者引入,取得好的访谈效果。
(三)后期升华主题
前期采录的素材很多,完成访谈节目需要后期的剪辑和制作,张弛有度的剪辑和契合节奏、情境的配乐配音都能成为提升整部作品质量的手段。编导要做到画面的剪辑张弛有度,留白得当,使片子拥有优美的节奏感。同时还要对配乐和配音进行协调,使其与画面的节奏相吻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后期制作中,编导对提升片子的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二、如何使编导在访谈节目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
广博而深厚的知识体系是一个优秀编导必备的素质,这种知识体系应该包涵: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实用的采编知识以及其他知识。编导工作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很多知识的支撑,才能在编导工作中实现游刃有余,才能在节目中实现编导意图。
以访谈节目中音乐的使用为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元素。好的音乐可以使访谈富有节奏,增加节目过程的张弛感,使访谈内容更有情感价值。这时就需要编导对音乐有很好的掌控。如著名访谈节目《实话实说》栏目,在音乐使用上就很有技巧性,现场伴奏会在某个情绪高潮点进行适当渲染或化解。在悲伤的情绪蔓延时,音乐并没有渲染这种氛围,而是采取了一种轻松的曲调,使访谈者不至于陷入太深的情绪中,保持访谈的继续。这需要编导具有较强的音乐把控能力,甚至具有心理学的知识。
在谈话节目中,编导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设计能提起话题、展开情节、推动谈话进行的表现手法,因节目内容和话题的不同设计能刺激观众参与兴奋度的细节,这些也很考验编导的基本功。
(二)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性
创新思维是当下媒体的需求。作为电视节目的编导需要有很强的创新思维,才能保持常新的节目状态。
以谈话节目的场景设计为例,一般谈话节目的谈话现场基本都是在演播室进行的,节目现场多是几把椅子加一个茶几的组合,然后是主持人和嘉宾的交谈。这种中规中矩的设计没有不妥,但是缺乏谈话环境的设计,因为一个符合谈话氛围的环境不仅能把观众带入到“规定情境”中去,吸引他们的关注和参与,而且能使嘉宾放松,实现更加自然的生活化表述,给观众带来自然而非做作的视觉感,这需要编导运用创造性思维去设计场景。
如中央电视台《相约夕阳红》栏目有一期节目叫《李老汉和他的儿子们》,访谈的现场设计成了农家小院的样式:一张八仙桌,两把靠背椅,主持人和李老汉又分坐两旁,桌上摆着一把茶壶两个茶杯,如同走进普通农家,来现场的三个儿子则坐在一旁一字排开的沙发上。主次分明,家庭氛围浓厚,很适合当期的访谈话题。
创新性思维如何培养呢?这需要编导在日常工作的积累中,注意个人经验的总结,还要吸取他人的长处,另外还要相信自己的艺术直觉和艺术想象力,激发创作热情,通过一些训练,加上广博的文化积淀,就有可能形成创造性思维,从而实现节目的突破。
(三)提升口头表达能力
因为需要经常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创作动机,不论制作计划的制订、制作方案的实施,都离不开“说”和“写”,说不到位或者写不到位,都大大影响制作质量和宣传效果、收视效果。这需要编导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因此编导要注意加强相关练习和训练。
三、结语
总之,编导在访谈节目中具有核心地位,在访谈节目中负责组织、协调等多项工作,无论在节目的前期筹备,还是在录制播出过程中及以后期的编辑处理上,自始至终都发挥着纵观全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编导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创新意识的培养及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都是实现节目优化的必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