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华网对“中国梦”报道的话语研究

2018-03-29程璐璐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新华网互文性中国梦

郭 铭,程璐璐

(佳木斯大学 公共外语部,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中国梦”一词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中国梦”是民族梦、国家梦,归根到底更是人民的梦。习总书记认为“中国梦”是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且相信这个梦一定会实现。“中国梦”,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人寻梦、追梦、圆梦,同力同行,共筑国家富强,同心同德,凝聚大国信仰。我们党要不断振奋精神、砥砺奋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话语分析是研究语言的一种方法。话语分析的研究对象是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观察实际使用中的语言,探索语言的组织和使用特征,并从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使用者的认知特征方面来解释语言中的制约因素,研究的热点主要包括篇章结构、篇章连贯、信息结构、句子的主位结构等。研究“中国梦”话语的理论前提是分析话语的内涵。关于话语的界定,众说纷纭。黄国文将话语分析分为福柯学派、英美学派和批评话语学派。[1]梅荣政认为话语权是被赋予了权力的语言,话语权隐含了特定的价值观念和权力关系。[2]“中国梦”说明了话语的互文性,其话语策略隐含了权力关系,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表明了“中国梦”是历史的产物,是党对执政理念的升华。

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梦”的研究屡见不鲜。杜刚、刘福州从执政党角度研究“中国梦”,从话语视角与传播视角研究“中国梦”话语热现象。[3]侯智德对“中国梦”话语建构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揭示了“中国梦”话语的实践性。[4]刘立华和马俊杰研究了“中国梦”与话语权的建构,其以新华社对“中国梦”的对外报道为案例,探讨了报道“中国梦”时涉及的话语策略。[5]本文对近两年新华网出现的“中国梦”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带有政治色彩的“中国梦”,揭示使用“中国梦”话语时的语言策略和文化内涵。

一、“中国梦”话语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在国内外掀起传播热潮,成为极富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全国人民积极践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努力。作为一种执政话语,“中国梦”成为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崇高的价值。“中国梦”的产生是在中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对社会美好未来的共同期盼。在国内,“中国梦”带领人民走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全民幸福,可以汇聚正能量,凝聚人心;在国际上,“中国梦”的含义被理解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中国梦”的提出强调共同发展,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同和支持。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全体人民必须付出辛勤劳动。只有通过不懈奋斗和不断探索,才能将“中国梦”变成美好的现实。

第二,科学性。一种执政话语要获得全面支持和认同,不仅要有吸引力,还要具有科学性。“中国梦”的科学性在于其符合人民的利益,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是对中国悠久历史的概括提炼。“中国梦”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决心。中国人民在习总书记领导下向“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梦想奋进。“中国梦”是真实的,帮助我们在实践中找到一条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亲民性。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用朴实、大众的语言诠释了党的执政理念,将国家的意识形态与人民的诉求结合在一起,增强了执政话语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执政党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内容上,“中国梦”与人民生活的日常需求紧密相关,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成为人民生活的真实表达。在形式上,“中国梦”采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百姓主动用各种形式宣传它。习总书记在表述“中国梦”时,将“理性话语”转化为人们能够接受的“感性话语”,从而增强了话语的感召力和亲和力。

第四,激励性。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具有极强的凝聚力,给人们希望和力量。“中国梦”牵引着中国前行的脚步,是中华民族努力奋斗、自强不息的动力。“中国梦”提出以来,成为全党上下、全国人民热烈讨论和宣传的话题,新闻报道和报纸杂志对“中国梦”的议论不断升温。“中国梦”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最强音。“中国梦”成为激励人民勇敢奋斗、迎接挑战、勇担时代使命的动力,全国人民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二、“中国梦”话语实践分析

(一)研究目的

本文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对新华网关于“中国梦”的报道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新闻报道中的话语策略,揭示出话语的互文性。

(二)新华网“中国梦”报道话语分析

根据语言实践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社会实践有密切联系。话语实践将文本与社会实践连接起来,语篇的文本特征和社会实践的关联体现了话语分析中的重要特征,即互文性。互文性体现话语、文本与文化的关系。互文性不仅是语篇之间的对话,而且是语言形式的表达,是人类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认知的对话。习总书记提到的实现“中国梦”的目标与历代领导集体制定的目标相一致,这体现了语篇的互文性,即历史的连续。关于“中国梦”的各种相关报道和政策措施,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方针,这也体现出语言的互文性。

1.习近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新华网2017.10.1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总结我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逐步创立并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我们党对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有了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真正做到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和立足点。他说:“强调总依据,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中国梦”就是实现人民利益、为人民造福。“中国梦”的内涵与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方针是一致的,是对其执政理念的继承和发展。由此可见,“中国梦”的目标是互文性的体现,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向全中国和整个世界传达了中国共产党一贯的价值理念。

2.习近平: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新华网2017.10.24)

3.“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送文化下基层(新华网2018.3.30)

在新华网报道2、3标题中,均出现了人称代词“我们”,拉近了报道者与听众或读者的距离。在标题2中,习总书记使用“我们”一词,目的是号召受话者行动。广大人民是行动的受话者兼执行者,但行动的决定力量是以习总书记为代表的领导集体。习总书记用“我们”一词拉近了与民众的距离,营造了和谐平等的氛围。习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讲话采用了平和朴实的风格,提出“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是实现全国人民幸福的共同目标,这不仅符合广大民众的利益,而且也使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党的价值理念。在标题3中,新闻报道同样用了“我们、我们的中国梦”,表明“中国梦”这一话语一经习总书记提出和倡导,全国人民即成为“中国梦”话语的分配和消费者,这是党的意志的体现,同时也能服务于党。“中国梦”这一话语将党和人民联系在一起,使执行者和消费者有共同的利益和需求。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语言在实际交流中有重要的意义和目的,每个词语的使用和表达都要经过深思熟虑。

4.新华网评:与时俱进的宪法,为中国梦护航

5.新华网评: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不竭动力

6.新华网评:以创新引领发展 以发展成就中国梦

在新华网评标题4、5、6中,“中国梦”被赋予某种特征,凸显了中国特色。将“中国梦”与宪法、长征精神、创新联系起来,即将党的梦和人民的梦连结在一起,这不仅突出“中国梦”这一词汇的独特性,也表明党和人民、举国上下对“中国梦”这一概念的普遍认同,表明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和高度统一性。当前,新闻报道对“中国梦”进行了大力宣传,其内涵也不断充实和丰富。新华网的宣传充满正能量,对保持政治定力、壮大主流舆论、帮助人民建立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有重要作用。“中国梦”的提出和宣传使国家和个人实现思想和行动的统一,帮助人民不断提高认识,增强人民对“中国梦”的信念。

7.新华社:上合之光辉映“中国梦”与“世界梦”——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欢迎晚宴及灯光焰火表演侧记(新华网2018.6.10)

新华网标题7将“中国梦”和“世界梦”联系在一起,强调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共同之处,即为梦想而奋斗。“中国梦”与“世界梦”联系在一起,充分表达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原则。“中国梦”和“世界梦”的一致性表明中国提倡团结合作、促进世界发展的积极形象。“中国梦”这一话语既显示了中国的独特性,也强调了中国与全世界奋斗的共同性。“中国梦”正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为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结语

“中国梦”作为一种政治话语,是中国与世界互动过程中构建的重要话语。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话语涵盖了“中国梦”的本质和内涵,是历史的必然,体现出话语的互文性。同时,“中国梦”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理念和民族精神。本文总结了“中国梦”话语的特点,并以新华网对“中国梦”的报道为案例,分析各报道中的话语,旨在探讨新闻报道中的话语功能,从话语分析角度阐述“中国梦”话语的互文性。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习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讲话不仅体现出话语创新,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国际话语的提升,表明中国的责任和担当正逐渐深化,中国必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国家的伟大复兴。

TheDiscourseAnalysisof“ChineseDream”ReportsofXinhuanet

GUO Ming, CHENG Lu-lu

(Public Foreign Languages, Jiamusi University, Jiamusi Heilongjiang 154007, China)

Abstract:“Chinese Dream” propose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is a political term and this word presents new ideas of governance. General Secretary Xi’s speech on “Chinese Dream” not only reflects the innovation of discourse, but also greatly promotes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Chinese Dream” demonstrates a strong discourse charm and has a strong appeal and cohesio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analyze the coverage of the discourse on the basis of Xinhua reports on “Chinese Dream”, which aimed to explore the discourse function of news repo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analysis.

Keywords:Chinese Dream; Xinhuanet; discourse analysis; intertextuality

猜你喜欢

新华网互文性中国梦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中自协、新华网、行者,共同发布骑行大数据报告
新华网:杭州未来5年推3000个“机器换人”项目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