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穆青人物报道作品探析

2018-03-29刘宇晨

传播与版权 2018年11期
关键词:穆青焦裕禄通讯

刘宇晨

穆青同志是新华通讯社原社长,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穆青进行过经济、军事等各类题材的新闻报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新闻报道要数人物报道。在长达60年的新闻生涯中,穆青本着“勿忘人民”的新闻思想,笔下的许多先进人物被中央领导批示,走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如焦裕禄、吴吉昌、王进喜等。本文将从人物选择、创作原则、创作手法、创作争议四方面对穆青的人物报道进行分析探讨。

一、人物选择

穆青人物报道的选择对象都是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人物,他们或是普通群众,如农具厂工人赵占魁、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等;或是活动于基层的干部、科学家,如兰考原县委书记焦裕禄、农民科学家吴吉昌等,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穆青将报道先进人物看作是偿还对人民的“感情债”,他认为新闻工作者不能将先进人物挖掘并报道出来,是一种“犯罪”,对不起自己的工作,对不起人民的事业,对不起我们伟大的时代。在报道焦裕禄时,已有很多媒体对焦裕禄进行相关报道,但穆青看完焦裕禄的事迹后,还是计划重新报道焦裕禄。他认为不把焦裕禄这样的干部模范宣传出去,简直是新闻工作者的失职。

二、创作原则

(一)重在宣传

穆青报道先进人物的核心目的是“宣传”:通过报道人物宣传党的政策、价值观念等。宣传理念使得穆青的人物通讯,所展示的典型人物最大限度地体现、迎合、张扬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1]如1942年穆青对赵占魁的报道,便与抗战时期边区鼓动全民生产保障战争所需的需要相契合。

(二)立足真实

坚持唯物史观,讲求报道的真实性也是穆青人物通讯的创作原则之一。穆青认为,人物通讯绝不可有任何虚构,哪怕是有很微小的一点虚构,其后果都将是灾难性的,[2]都将会大大损害党报的公信力。因此,穆青强调要深入工厂车间、田间地头,积极融入报道对象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三)揭示典型人物的时代意义

穆青认为,人物通讯不能简单地写成一部“好人好事录”,[1]能否站在一定的高度表现英雄人物的革命精神和思想风貌,是决定人物通讯成败、优劣的关键。《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发表后的那段时间,一种观点认为“文化大革命,过七八年一次”。而穆青同志结合吴吉昌的故事,在这篇通讯的结尾,以这样一句话传达了时代的最强音:“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像吴吉昌这样的遭遇连同产生它的时代背景都一去不复返了……”。

坚持一定的原则进行创作,不仅使穆青的人物报道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而且使人物报道一定程度超越新闻,对读者产生长期的精神引领和滋养的作用。

三、创作手法

(一)活泼自由的结构

穆青强调报道方式的灵活性,主张打破体裁界限。他认为,只要事实交代清楚明白,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可以灵活自由一点。因此,穆青的报道结构灵活自由。如《雁翎队》采用了时间顺序,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一枪未放的胜利》采用的是不完全倒金字塔结构,第一段直接点出了事件的结果和历史意义,以下部分则结合事件的发展,详细地交代了事件的经过。[3]穆青的报道结合不同的报道对象,设计不同的报道结构,一定程度上对于受众阅读、主题表达都是有益的。

(二)通俗化的语言

穆青的人物报道力求通俗易懂,努力让老百姓能读懂每个字,看懂每句话。因此,穆青经常使用白描的手法,语言不设喻,少修饰。在《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总理打断他的话问:你多大了?吴吉昌答:57。总理说,你57,我67,毛主席比咱们大得多。我跟你说,再过20年,我87,你77,咱们一起用20年时间,把毛主席交给的任务完成,行不行?热血涌上吴吉昌的脸,他紧紧握着总理的手,响亮地回答:行!”这段话便是采用白描的手法,表现了一代国家领导人与吴吉昌建设国家的信心和决心,也表现了吴吉昌接受任务时的坚决。

(三)文学化的笔调

穆青早年曾受到一批文学大师的指导,拥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所以在穆青的人物报道里常常看到有较强文学性的语言。一方面,穆青在报道中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如《历史的审判》中,采用“冬眠的大蟒”来形容林彪集团;又如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表现焦裕禄的丰功伟绩以及人民对焦裕禄的怀念,穆青连用了“是他”、四个“笑那”、三个“不愧为”。此外,反问、引用、对比等修辞手法,穆青也是运用自如。另一方面,状物写景,简洁优美,比较含蓄,耐人寻味。[3]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穆青用棉苗在冰雹之下顽强抽芽的意象,写景状物的同时又用象征的手法传递出了未来与希望。

(四)注重细节描写

穆青的细节描写也是其人物通讯一大特色。对于焦裕禄身患严重肝病仍坚持工作的场景,穆青通过写焦裕禄“用右膝顶住肝部”,又“棉袄上的第二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再座椅右边被顶出“大窟窿”,几个细节充分突出了焦裕禄的“人民公仆”形象。[3]穆青曾多次提到细节的重要性,并充分体现在自己的新闻实践之中。他还提出记者只有深入采访,才能发现感人的细节。

(五)夹叙夹议,情感丰富

夹叙夹议也是穆青人物报道的突出特点之一,即在描述先进典范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面对植棉劳模身受迫害,但仍在不屈斗争,作者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慨和激动。而对于焦裕禄的事迹,作者更是在笔端流露出对焦裕禄公仆精神的由衷赞美,以及对焦裕禄不幸离世的深切缅怀。[4]夹叙夹议之中,文章主题、党的精神和思想一步步鲜明起来,也引起了受众强烈的共鸣。由此可见,穆青综合多种手法,不仅使报道更加通俗易懂,使民众“能”读而且“爱”读,而且深化了主题,更具感染性和时代性。

四、创作争议

(一)生硬说教

在穆青的人物通讯写作中,无论报道的人物是谁、做了怎样的事迹,只要是成功的,都要加上“是党的领导、是毛主席的思想”等政治性语句,[5]如其将焦裕禄领导下的兰考新道路,归功于“毛泽东思想指引的道路”。在人物报道中生硬地将成绩都归功到政治因素,一定程度上使穆青的通讯语言变得教条化和生硬化。

(二)人物形象过于强大

穆青在人物塑造方面大多是一味地夸赞这个人物,有时甚至出现人物形象塑造过于强大的问题,使读者对人物产生怀疑。在描述赵占魁时,“2000摄氏度左右的铜水”泼在主人公的右脚上,但赵占魁不声不响,“要自己走到医务所去”。这处描写很容易给读者一种虚假吹捧的感觉,2000摄氏度的铜水泼到脚上,赵占魁的反映显然与常理相悖。[6]

(三)心理描写

穆青的人物通讯常用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思想精神、观念意识,如在《立功抓地主》中一段关于小阎的描写:“这时候小阎急得心里像火烧一样,他的喉咙已喊得完全嘶哑,特别是他一想起来‘立功’‘入党’脑袋就整个地蒙了,于是……”[6]从今日的新闻观点来看,在报道中融入心理描写显然是与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不符的。

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看,穆青人物报道的这些方面显然是与客观、真实、独立相悖的,但笔者认为穆青的这种写法又有一定的合理性。一方面,穆青写的是具有较强宣传性的人物通讯,而人物通讯又作为文学与新闻报道的交界点,配合主题有一定的虚构成分是合理的;另一方面,我们要站在报道采写的年代,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90年代,国家和社会都处于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试错的状态中,所以这种语境下人们需要一个声音去鼓励或者引领,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国家生产和建设之中,所以从公共服务的角度看,人物通讯诉诸情感,有夸张的成分也是可以理解的。

猜你喜欢

穆青焦裕禄通讯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通讯报道
在潮湿的雨季,邂逅温暖的你
在潮湿的雨季,邂逅温暖的你
人大代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的“三股劲”
焦裕禄墓前(外二首)
我愿输你我这一生
通讯简史
我愿输你我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