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聚焦2018年全国两会财经热点

2018-03-29本刊编辑部

财政监督 2018年7期
关键词:改革发展

●本刊编辑部

开局起势,至关重要。党的十九大后召开的首次全国两会已经落幕,贯穿其中的改革新声音仍在耳畔。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作出重要论断——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绘就高质量发展的“施工图”“中国策”成为今年两会的聚焦点。如果说党的十九大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两会的召开无疑为高质量发展向实质化迈进注入新的动力。围绕高质量发展,今年两会有哪些热点议题?如何积聚起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我们着重从财经角度思考。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两会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宏图上,有诸多“吸睛”的画面:夯实实体经济之基,创新驱动发展,数字中国,开放型经济……这些图景都瞄准同一个方向: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根据十九大部署,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如何按照既定的战略部署写好这篇大文章成为今年两会时间的“关键词”。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要尊重经济规律,远近结合,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和质量效益提高互促互进。实际上,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间,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断巩固和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已经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夯实根基。

“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加到82.7万亿元,年均增长7.1%,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消费贡献率由54.9%提高到58.8%,服务业比重从45.3%上升到51.6%,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

“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

……

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一系列数据描绘了过去五年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的增长与质量、结构、效益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尤其是发展新动能的迅速壮大颇为瞩目,实现了经济增长过去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向依靠三次产业共同带动的优化升级,“这是我们多年想实现而没有实现的重大结构性变革”。

为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今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更凸显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以上,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城镇调查失业率5.5%以内,这一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更全面反映就业状况的新指标,更好体现了共享发展的要求……新一年,为实现这些更加注重发展“效益”的预期目标,向现代化经济体系逐步迈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至为重要。

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进入“升级版”

2015年底,党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国宏观经济企稳回升、长足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两年多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顺利完成前期阶段性任务,尤以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成效明显,“三去一降一补”多个指标超预期完成,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根据十九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部署,今后一个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进入“升级版”,在“三去一降一补”基础上构建更为丰富的内容体系,包括发展壮大新动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去产能步伐、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等都将纳入其中。

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向全国人大报告2018年政府工作安排时,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列为首要任务,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继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大力简政减税减费,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认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办法从供给端入手,解决一系列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这本身既表明了我们大国对世界负责的态度,同时也是一个很有创造性的举措。”

跑出 中国创新“加速度”

如果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通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那么创新则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现代化体系提供强大动能。

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回顾过去五年发展,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彰显了我国创新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日均新设企业由5千多户增加到1万6千多户,各类市场主体五年增加70%以上达9800多万户,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加两倍,技术交易额翻了一番等,都反映了我国创新生态的不断优化,整体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显著提高。

“我国科技创新由跟跑为主转向更多领域并跑、领跑,成为全球瞩目的创新创业热土”,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安排部署新一年政府工作时,紧随“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首要任务之后的,就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分析认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创新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落实和完善创新激励政策,以及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给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创新”,报告中有53处提到创新。“这五年的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升,尤其在互联网科技领域,发展更加迅猛,全球十大互联网企业,中国已经占到四席。未来希望能用科技创新推动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

从高铁网络到电子商务,从移动支付到共享经济,从广泛融入各行各业的“互联网+”到进一步拓展的“智能+”,这些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深刻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在引领世界潮流的同时重塑着经济增长格局,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集众智汇众力,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成为新时代的重要命题。

深化财税改革进行时

如果要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年两会寻找一个关键词,那非“改革”莫属。在今年两会部署深化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工作时,李克强总理说道:“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重要契机,推动改革取得新突破,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与以往不同的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改革向深水区迈进,有着更高的要求。在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看来,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将会遇到以往高速增长阶段未曾遇到的挑战,要面对并解决许多新矛盾、新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推进与高质量发展配套的重点改革,加快营造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政策环境,乃题中应有之义。

不论是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还是代表委员所说与高质量发展配套的重点改革,实际上都是指对改革具有四梁八柱作用的体制机制环节的改革。在这些改革中,财税改革一直发挥着基础和引领作用,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位置。因此,每年两会期间财税政策的制定和财税改革的推进都备受关注。

国家 账本聚力增效

新时代的大国经济,离不开大国财政的支持。两会期间亮相的预算报告被形象地称为“国家账本”,“加”“减”之间不仅体现了大国的收支平衡术,更是呼应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强财政可持续性;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今年的预算报告充分展示了2018年我国财政政策和收支计划,代表们认为,我国正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大力减税降费,全力改善民生,措施更加精准,政策更加得力。

积极的财政政策自2009年起替代稳健的财政政策以来,已有十个年头,尤其是过去五年,在财政收支矛盾较大情况下,坚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着眼“放水养鱼”、增强后劲,进行了大幅度的减税降费。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全面推开营改增以来累计减税超过2万亿元,加上采取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清理各种收费等措施,共减轻市场主体负担3万多亿元。

“从过去侧重于在支出方面扩大政府投资,到如今更加侧重在收入方面减税降费,高质量发展为财政政策确立了新内涵新目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说。

减税降费政策在2018年继续加力,通过改革完善增值税、按照三档并两档方向调整税率水平,重点降低制造业、交通运输等行业税率,大幅扩展享受减半征收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小微企业范围,大幅提高企业新购入仪器设备税前扣除上限等政策,全年将再为企业和个人减税超过8000亿元,通过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等预计减负3000多亿元,让各市场主体都能轻装上阵、聚力发展。

事实上,财政收入的减法换来了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不仅体现在总量上的扩大,也实现了质量和效益的提升。2018年我国财政赤字率拟按2.6%安排,比去年预算低0.4个百分点,系近年来该指标的首次下调,这正是基于我国经济稳中向好、财政状况不断改善作出的政策调整,也为宏观调控留下更多政策空间。

从支出安排来看,今年全国财政支出21万亿元,支出规模进一步加大,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10.9%,增强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财力;更注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的公共性、普惠性。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戴运龙认为,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保持较高的支出强度,将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

为确保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有效,对政府财政管理水平也提出更高要求。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当前财政状况出现好转,各级政府仍要坚持过紧日子,执守简朴、力戒浮华,严控一般性支出,把宝贵的资金更多用于为发展增添后劲、为民生雪中送炭。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财政厅厅长谢忠岩表示,在财政收支矛盾较尖锐的情况下,更要突出资金使用绩效,注重花钱买机制,逐步建立“谁干事谁花钱、谁花钱谁担责”的机制,逐步扭转粗放式的管理方式,提升政府行政效率,“要落实讲求绩效这一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 ”

财税 改革不避艰难

本轮财税改革方向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以来,如今已进入第五个年头,按照既定的财税改革时间表,到2020年各项改革基本到位、现代财政制度基本建立,还有不到三年的时间,目前来看,财税改革已进入攻坚克难阶段。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财税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全面推行财政预决算公开,构建以共享税为主的中央和地方收入分配格局,启动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大幅增加、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减少三分之二。这些改革事项的推进逐步奠定了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基石,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就要将改革进一步向纵深推进。

按照新一年工作部署,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任务更加艰巨: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抓紧制定收入划分改革方案,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健全地方税体系,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改革个人所得税。全面实施绩效管理,使财政资金花得其所、用得安全。

财政制度体现着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关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尤为重要。十九大报告把“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放在财税体制改革三大任务之首,凸显出这项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央地财政关系改革也常被解读为财税体制改革中的“最难啃骨头”。

两会期间,财政部相关负责人答记者问时指出,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之所以重要,主要是这项改革是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政府提供有效基本公共服务的前提条件,涉及领域非常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推进这些改革需要总体规划、统筹推进。

去年,我国已出台外交领域的改革方案,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为分领域推进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提供了引领,是一个基础性的改革方案,标志着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下一步将重点推进教育、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改革,力促各级政府更好履职尽责,更有效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水平。

此外,房地产税、个人所得税改革也是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财税领域改革事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副秘书长、发言人张业遂此前已经透露,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财政部以及其他有关方面正在抓紧起草和完善房地产税法律草案,争取早日完成提请常委会初次审议的准备工作。而个税改革除了提高起征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中更凸显专项扣除的新内涵,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内涵是前所未有的,首选重点是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百姓最急需关切的方面,下一步将加快启动税改方案,将分类税制转化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税制,同时启动个人所得税的修法,以更好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积极效应。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在“部长通道”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明确表示,下一步将积极配合做好个税法、税收征管法的修订工作,积极认真做好个税征收信息化处理的有关准备工作和其他基础建设工作,积极做好有关纳税人服务和培训工作,“100%让党中央国务院税改大礼包落到每一位纳税人手上。”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原院长郭庆旺教授认为,新时代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现代财税制度,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应当看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物质保障,还有对公平、民主和正义的追求。与此相对应,现代财税制度要解决的问题不仅是保民生、促发展,还包括建立健全社会制度,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从两会传达的信息来看,攻坚克难阶段的财税改革直指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不仅自身改革在加速推进,也将为其他领域改革注入动力。

推进治理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迈上新征程。今年的两会时间,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就是经审议高票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标志着我国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树立宪法权威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坚实的一步。在宪法框架下,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通过和监察立法,是今年两会备受关注的重要成果,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两项重大举措。

机构 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

两会前夕,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指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下决心解决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中存在的障碍和弊端,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两会期间,表决通过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率先揭开了新时代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帷幕。

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根据方案将减少8个正部级机构和7个副部级机构,优化了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理顺了职责关系。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这为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指明方向。

两会期间,机构改革方案受到代表委员的热议,有分析认为,根据改革方案,政府“该出手时就出手”,即要强化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统一规划体系的职能,如,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是依照法律法规监管银行业和保险业,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等;同时,政府“该收手时就收手”,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如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把更多的行政资源放到事后监管和事中服务中来。再如,改革国税地税征管体制,省级和省级以下国税地税机构合并,实行以国家税务总局为主与省(区、市)人民政府双重领导管理体制,不仅体现了提高政府运行效率效能的改革要求,更为后续税制改革奠定基础,有利于财税体制改革进程的深化和推进。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认为,本次机构改革体现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改革思路;更多代表委员表示,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有力之举。

监察 立法:实现反腐败国家立法

2016年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在北京、山西、浙江三地开展试点,为全国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十九大作出新的重大部署,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此次宪法修改专门增写监察委员会一节,确立监察委员会作为国家机构的法律地位,这是推动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的重大制度设计,使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于宪有据。

两会期间,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实现反腐败国家立法,是一部对国家监察工作起统领性和基础性作用的法律。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治本之策在于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根据十九大对深化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部署,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将进一步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监察委主任刘建超介绍:“作为试点省份,我们实现了监察委员会与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代表党和国家行使监督权,加强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形成巡视、派驻、监察三个全覆盖的权力监督格局”,他表示,制定监察法,保证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党内监督与国家监察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党和国家的监督效能,有利于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当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制定监察法,为新形势下反腐败斗争提供坚强法治保障,织牢制度的“笼子”。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西宁市检察院公诉处处长沙沨表示,通过制定监察法,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形成的新理念新举措新经验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巩固和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成果,确保反腐败斗争在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上行稳致远。

聚焦民生“新获得”

统筹协调改革发展稳定,切实解决老百姓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两会期间,大量涉及民生的政策红利密集释放,其中,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既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更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打好 三大攻坚战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十九大报告提出,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当前,金融等领域存在的风险不容忽视,3000多万贫困人口尚未脱贫、600多个贫困县需要摘帽,大气、水、土壤治理任务繁重……三大攻坚战,聚焦于提升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紧紧围绕着钱袋子的安全,贫困人口的脱贫,青山绿水的重建,契合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打好三大攻坚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作出明确安排。

为支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优先支持在建项目平稳建设,今年安排地方专项债券1.3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5500亿元;为支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央财政补助地方专项扶贫资金安排1060.95亿元,比去年增加200亿元,增长23.2%,增量重点用于“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为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央财政安排大气、水、土壤三项污染防治资金合计405亿元,比去年增加64.65亿元,增长19%,投入力度为近年来最大。

大力 实施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中央发出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一号文件;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指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制定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依靠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

而在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中,组建的农业农村部将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两会期间,财政部相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指出,首先要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公共财政预算要向农业和农村倾斜,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其次,财政支农资金要体现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在农村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增加投入。

据悉,2018年中央财政将多渠道筹集资金,形成多元投入新格局;按照乡村振兴重点任务精准发力;同时加强资金监管,全面实施支农资金绩效管理。针对个别挪用挤占、虚报冒领扶贫资金的情况,下一步将继续完善制度堵漏洞,加大查处力度,从2018年到2021年每一年都将把扶贫专项资金作为检查重点。■

猜你喜欢

改革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改革之路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改革创新(二)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