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文化·奇观·消费主义
——对网络足球狂欢现象的文化解读

2018-03-29李聪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6期
关键词:巴赫金亚文化球迷

李聪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长久以来足球比赛现场一直是各种狂欢庆祝方式的主要场景。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介生态环境发生深刻变革,作为社会亚文化表现形态的足球文化被移植到了网络传播环境中,网络空间为足球文化的传播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营造了足球狂欢释放的场域——“网络狂欢广场”。足球狂欢的网络传播营造了一种互联网奇观,从中可以窥见足球狂欢在新媒体环境下体现的文化内涵和特质。

由于网络传播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匿名性等特征,球迷组织或个人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上发表观点、传递信息,打破了传统媒体把控传播权力和信息资源的格局,公众的话语权开始崛起,足球群体成为网络这个巨大“狂欢广场”上最具活力和能量的人群之一。在“网络狂欢广场”上,球迷传播自己的观念,拓展自身所属群体的文化场景,并与主流文化和精英阶层相抗衡,从而产生了网络上典型的亚文化现象——足球狂欢。与此同时,互联网足球媒体营造足球视觉景观,吸引球迷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狂欢,实现了足球文化与娱乐化消费的共谋,深刻体现了足球狂欢这一网络亚文化现象的本质属性。

一、亚文化的狂欢

(一)足球文化的精神实质——网络广场狂欢

关于“狂欢”的传统,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巴赫金在其著作中描绘了中世纪流行的“狂欢节”文化。巴赫金指出,“狂欢节”突破了既定的社会秩序,是“广场式的自由自在的生活”,通过摆脱传统仪式和现实生活的束缚,人们开怀大笑、发泄情绪,重燃生活的热情。正如巴赫金所说的“自由自在的狂欢广场”,就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所有人的交往都伴随着欢快与不拘一格。[1]巴赫金的“广场狂欢”,与网络世界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网络聚集了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没有地理限制,就像无边界的广场一样。网络的匿名性也与“狂欢”时戴面具的人相似。互联网的这些特征颠覆了现实的等级秩序,所有参与者都可以自由表达观点,建立自己的文化场域,如同身处“狂欢节”当中。可以说,网络足球传播让球迷们能够突破现实社会的阶级壁垒,他们采取吐槽、恶搞和讲段子等多元文化手段参与到足球话题的讨论中,消解了传统媒体时代足球专业人士控制足球话语权的精英文化,足球文化具有独特的平民性、边缘性和颠覆性等亚文化特质,并且包含强烈的反权威色彩。

(二)足球恶搞:以戏谑对抗严肃

足球恶搞文化如此流行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一种颠覆性的解构力量,这种力量打碎、撕裂了原文本的能指与所指,并消解其恰当的语境与意义,这种方式满足了球迷内心的新奇诉求和感官乐趣。在社会主流文化的规范之外,球迷们渴望获得轻松愉快的感官体验和内心压力的释放,而充斥着大众化、娱乐化和颠覆性色彩的足球恶搞文化则为广大球迷提供了娱乐消费的“另类”情感表达空间。

中国男子足球国家队向来实力孱弱,屡屡在大赛和关键战役中掉链子,深深地挫伤了广大球迷的热情。于是“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中国队出线只剩下理论上的可能”等戏谑恶搞的网络话语发泄着球迷群体的不满与失望。但当中国队意外赢球时,类似的话语却会送给对手。以2017年3月23日在长沙举办的中韩世预赛为例,当中国队1比0取胜后,这场全国瞩目的生死之战将球迷与伪球迷同时吸引进来,他们在各大直播平台和社交网站上肆意庆祝,尽情狂欢,享受着胜利带来的愉悦感,“留给韩国队的时间不多了”、“只要这场赢了,以后你随便输”、“中国男足都赢了,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等恶搞与调侃话语为这场足球狂欢盛宴注入了强心剂。这样的话语表达是与主流规范用语格格不入的表达方式,显示了足球恶搞这种网络亚文化形态抢占网络文化场域的强势姿态,以反讽和“攒人品”的方式给球迷自身寻求一条表达情感,宣泄情绪的“另类”通道。推特和Instagram上坐拥亿万粉丝,是因为他非凡的球技,俊朗的外表和标新立异的性格特质,才使之成为风靡全球的足球偶像。C罗不仅代言球衣、洗发水、运动饮料、汽车、游戏和化妆品等时尚潮流品牌,还创立了自己的内裤品牌CR7。这体现身体在视觉消费时代无限的魅力与商业价值,它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带给球迷一种原始本能的释放与视觉审美的极致满足。网络媒介加速了视觉图像的繁荣,足球媒体传播的视频、图片等视觉符号无不透露着对球星身体、动作的崇拜和迷恋,这些对球迷极具吸引力,成为了球迷津津乐道的重要话题。

二、身体“奇观”:视觉的狂欢

[2]

[3]

[4]

三、消费狂欢:媒介制造梦幻

沃尔特·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拟态环境”[5]的概念,后现代主义传播的特征之一就是网络媒体通过拼贴与机械复制营造出多元图像符号和视觉景观。尼采提出“景观”的概念,居伊·德波将其扩展为“景观社会”[6],代表着一种以消费文化为主导的大众生存状态,这种视觉“景观”导致真实与虚幻的错位,从而产生了一种超真实的“幻象”状态。球迷停留在媒介所营造的虚幻视觉符号的表层寻求感官刺激和视觉享受,这种超现实的虚拟图景代替了客观现实,掩盖了网络足球媒体商业逐利的本质。

在这个消费社会中,足球媒体营造梦幻场景来吸引球迷投入其中获取快乐,通过视觉景观的生产、广告植入、球衣售卖、线下见面会等来满足球迷精神上的娱乐化消费需求,似乎足球传播的每一个行为都打上了消费主义的烙印。在职业联赛的市场化运作和足球网站的商业化推动下,足球运动早已超越了纯粹意义上体育竞技项目的范畴,而成为了大众娱乐产业。

足球节目是现代科技与足球媒体构建的“拟态环境”,所呈现的场景只是足球的片段,球迷享受着这种肤浅的视觉表层的饕餮盛宴,沉浸在碎片化虚拟影像符号的包围下,只能将其作为调节日常生活、释放压力、排解苦闷和宣泄情绪的手段,而不是痴情于媒体所营造的梦幻场景中,滋生出对真实生活的脱离和主体意识的幻灭。

四、结语

互联网创造的“第二种生活”,让人们真正感受到了巴赫金笔下的“狂欢式的世界感受”。以往仅掌握在精英及主流人群手中的话语权,如今被下放到普通民众的手中,并由此形成了多元表达的格局。可以说,互联网为足球迷提供了一个狂欢的广场,也开创了足球文化传播的新格局。

从正反两方面来说,足球文化的网络狂欢有助于消解权威与传统、缓解社会压力、促进足球产业的发展和提升民族凝聚力;但是,沉浸在媒介制造的虚幻影像的娱乐化消费和对身体、动作的迷恋中,很可能导致青少年球迷物质欲望的膨胀和价值观念的异化。因此,我们需要客观辩证地看待足球狂欢现象,将狂欢精神与科学理性相结合,才不至于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

[1][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 第五卷[M].钱中文,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英]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M].王杰,付德根,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

[3][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0-121.

[4][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0:238.

[5][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

猜你喜欢

巴赫金亚文化球迷
对话与距离:《踩影游戏》的巴赫金视角解读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在与巴赫金对话的长远时间里
巴赫金“表述”研究的再阐释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中国球迷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球迷俱乐部
巴赫金与圣经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