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底蕴提升的思考
2018-03-29王燕,刘灿
王 燕,刘 灿
(安徽农业大学a.理学院;b.工学院,安徽合肥23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1]。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深厚的文化土壤涵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关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更关系到人们文化自信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1 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契合
1.1 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19世纪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文化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将文化定义为“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2]。这一定义说明,知识、法律、信仰等这些文化子集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启发与引导。中国古代早期典籍《周易》“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思想也阐明了以文化感染人、影响人,进而实现政治教化的思想。
1.2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的文化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文化化人”的特殊表现形式。孟子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礼记》也强调“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化”“教学”之所以能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其关键就在于通过“教学”“教化”能够实现社会文化力量的有效调控,促使人们自觉遵循一定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就整个社会大系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独立于文化发展之外,只有置于文化发展大格局中,才能获得源源不断地前行动力。
1.3 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指向的高度契合
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本质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这一需要就其终极指向而言,是帮助人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3]243,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文化是时代精神的彰显,文化繁荣程度和人们文化需求满足程度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作为引领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一项特殊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引领社会思潮、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培育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等重要文化使命。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满足人们日新月异的精神文化需求,来促进全面发展的人的形成。就目前而言,我国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会通于“育新人”这一现实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既有赖于通过文化建设提升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又有赖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总之,文化本身的育人功能和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文化属性,使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于“育新人”这一现实目标,会通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终极价值目标。也正是基于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间的这种双向互动关系,才使得以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底蕴、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成为可能。
2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底蕴的多维度透视
2.1 以传统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厚度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的创造”[3]585。新时代背景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绝不意味着与自身文化谱系和文化传统的彻底决裂。相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须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当中。以此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才能延续下去,并在新的、更高层次上实现生长。当然,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纯之又纯的,我们必须坚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方针对传统文化进行取舍改造,并结合社会主义新实践赋予传统文化鲜活的时代蕴意。
2.2 以现实文化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遭遇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更加多元、多样、多变的文化格局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文化态势。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回避或者抵制现实的文化遭遇,而应努力秉承“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心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汲纳不同文化中的先进要素,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从而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文化基础。
2.3 以先进文化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
先进文化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是促进人的本质力量提升、精神生活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转化为现实力量,而思想政治教育以先进文化引领自身发展才不致迷失方向。当前,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要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上下功夫,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全社会的理想信念;要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上下功夫,筑牢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心骨”;要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上下功夫,用更多的精品力作引领社会风气和时代潮流。
2.4 以网络文化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空间
在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试图仅依靠网络技术就实现网络环境治理。而事实却证明,单纯依靠技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因为,网络作为不同意见群体集合而成的“文化场”,有着自身的独特性。这就客观上要求要注重区别对待不同的文化形态。对于那些逆历史潮流的落后文化要坚决批判、堵塞,对那些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先进文化要积极扶持、宣传,以促进融思想性、文化性、趣味性、先进性于一体的健康网络文化氛围的形成。
3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底蕴的路径设计
3.1 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分析框架
自1997年有学者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接轨”的问题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便掀起了一股文化热。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当中,不断有论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文化价值、文化载体等研究论域。但大多数的研究更偏重于将文化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或环体,主要体现文化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却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应有的文化底蕴。当前,我们普遍将思想政治教育定义为“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社会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4]。这一定义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作了较好的有机结合,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学科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鲜明的政治属性,但却似乎也在无意间掩盖、甚至抹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泛政治化,缺乏厚重的文化底蕴支撑。
更为重要的是,应从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关系发生的最基础命题出发,从不同视角探讨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揭示不同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运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以文化涵育思想政治教育底蕴的实践路径。如此,才能更好发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1]重要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兼具文化性与政治性双重品格。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离不开文化沃土的持久滋养,同时也离不开对政治方向的准确把握。没有优秀文化的滋养,思想政治教育就会营养不良、空洞无力,没有政治性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则会迷失方向、毫无特色。因此,在合理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分析框架之时,要“在纠治以文化性否定或掩盖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之偏的同时,也努力纠治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性之偏”[5],切实做到以文化性为基础、以政治性为引领来构建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色、学科气派、学科风格的文化分析框架,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底蕴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3.2 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育人氛围
首先,要自觉运用现代传播体系引导人。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以更为公众化和巧妙化的形式,使人类创造出来的优秀文明成果传播的更远、更久。它们能将一定的思想文化观念以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形式及时、广泛地传播出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更广、时效性更高。
其次,要推出更多优质文艺作品鼓舞人。优质的文艺作品“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6]。倡导以文艺为载体,发挥文艺作品感召人、教育人、引导人和激励人的作用,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层面。在文艺创作过程中,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推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1],真正达到文艺作品寓教于乐、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之目的。
再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塑造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当前,我们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普及;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思想政治教育拥有更加坚实的“主心骨”;要注重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要求由理论走向实践,促进社会思想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3.3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文化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意识的教育活动,促使受教育者接受并践行一定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教育者的施教,还是受教育者对施教内容的内化与外化,都需要以一定的文化素养为基础。
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说,受教育者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基础,才能更好地获取相关理论知识,更好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受教育者文化素养越高,他的思想认识就会越全面、越深刻,将正确的思想观念外化为行动的意识也就会越自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我们这个时代,没有良好的教养,没有牢固的知识,没有丰富的智力素养和多方面的智力兴趣,要把一个人提高到道德尊严感的高度是不可思议的”[7]。列宁也曾指出:“只要我国还存在文盲现象,那就很难谈得上政治教育。这不是政治任务,这是先决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谈不上政治。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交他们识字。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谎话偏见,而没有政治”[8]。列宁和苏霍姆林斯基所强调的即是知识文化素养高低,对个体良好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影响。
从教育者的角度而言,教育者的文化素养越高,他对一定思想观念的理解力、辨别力和阐释力就会越强,对各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运用也会越自如。恩格斯对担负思想政治教育职责的“党的政论家”所应具备的素养曾作过精辟论述,他指出:“作为党的政论家,除了一定的信念、善良的愿望和洪亮的嗓音之外,还需要一些别的条件……更多的智慧、更明确的思想、更好的风格和更丰富的知识”[3]203。在此,恩格斯将信念、愿望、思想、知识等都视作“党的政论家”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这无疑为教育者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增强工作实效,提供了有益启发。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要进一步丰富自身内涵、提升自身底蕴,就必须置于文化这一宏阔的视野当中,不仅仅将文化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环体,还应关注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关联性。我们要积极探寻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加强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规律的研究,构建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分析框架,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底蕴,不断增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