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查济蒲宝扇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探究

2018-11-15汪惟宝汪天雄闫仕涵

池州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手工艺编织图案

汪惟宝,汪天雄,闫仕涵

(安徽师范大学 皖江学院视觉艺术系,安徽 芜湖241008)

安徽泾县查济村,属于古徽州二级延伸地域。自古就有“风物繁华之地,衣冠文物之域”之称。由于泾县查济村“地狭田少”,地少人多,所以“小民多执艺或负贩,就食他乡者常十九”[1]。故此地流传着众多的民间手工艺,并凭借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漫长而悠久的历史人文背景,形成特色鲜明的传统手工艺文化。而査济蒲宝扇工艺正是这些特色民间手工艺中最突出的代表。

1 查济蒲宝扇工艺的艺术特征

查济蒲宝扇特点鲜明,其分量不重却尤为结实,其把手尺寸与手的比例完美契合,握在手里舒服至极。每一条棕叶之间都交错纵和,颇像竹子,触感较为光滑。棕叶顶端为棕叶交汇处,为寿桃状造型。“寿桃”边缘较光滑,没有多余的棕叶条。在蒲宝扇的设计制作上,更加注重观赏性和实用性,在大小尺寸上分成了大扇、中扇、小扇、袖珍扇等;在颜色和装饰上,在扇里加入了色线或扇面描上精美图案[2]。

查济当地,“打扇子”意为制作扇子。蒲宝扇制作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对原材料和编织技艺都有很高的要求。首先在材料的选择上,当棕叶在其生长幼期形似宝剑时取下。将取下的棕叶以沸水进行漂白,再经历多次露水和反复的晾晒,颜色会从青绿色逐渐转变为象牙白色。接下来进行手工技艺的处理。先用两根被水浸湿过的棕叶起头,这是由于被水浸湿过的棕叶能得到软化的效果,便于后续操作。将这两根棕叶像手指一样向上伸展,交错分成上下两层,并与单独的横向棕叶编织,直到三分之一处转变为只留纵向棕叶左右交错编织,直至将其塑造成极具特色两边长着长刺的杏仁形态。接着,将在外的棕叶依次从顶端沿两边反方向编织,最终形成一个寿桃形状的扇面,而棕叶汇聚到了一起的位置即为扇把的位置,在此插入一根锥形的竹签来支撑扇把,将汇聚起来的棕叶沿着竹签捆扎使之固定住,再用宽的棕叶围着扇把进行编织与捆扎。此时,一把结实且独具特色的蒲宝扇已制作完成。

2 查济蒲宝扇工艺发展现状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在人类所有的职业中,工艺是一门最古老、最正直的手艺。它在人的成长中功用最大。它在物品的制造中通过手将触觉和脑力协调,身心合一,使人得以健康的成长”[3]。查济蒲宝扇属于民间工艺的瑰宝,蒲葵制扇工艺早于东晋时期已相当成熟,在传统手工艺的历史长河中尤为珍贵。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现代化、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以及现代产品市场的冲击,蒲宝扇的设计制作日益低迷,其工艺也日益没落。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查济古民居旅游资源的逐步开发,蒲宝扇传统工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了一定的问题。

2.1 生产组织落后

首先,查济蒲宝扇工艺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得到当地政府对于该工艺传承人的经济资助,以及为该工艺传承、创新、发展提供相关的生产规划和支持政策,导致其社会生存环境堪忧。其次,査济蒲宝扇的编织制作多以家庭小作坊为单位,且各自独立编织生产,没有形成系统化、组织化的生产模式;第三,蒲宝扇手工艺人文化程度低、经济条件差,不懂得该工艺的传统文化艺术价值,且长期生活于山区,与现代社会联系疏远;第四,传承方式具有局限性,多以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为主,即父传子、师传徒等等。

另外,蒲宝扇取材于当地,受当地棕榈数量制约。随着查济旅游业及房地产开发的发展,大量的棕榈树被砍伐破坏,导致蒲宝扇的原材料锐减,严重制约其制作、生产。由于工艺复杂,制作原材料的不断减少,也造成了蒲宝扇成本增加,利润降低,从而导致大批具有创新思维的年轻人不愿学习该门手工艺,越来越多的当地人或离开、或从事其他产业,査济蒲宝扇组织生产及工艺的传承创新困难重重。

2.2 工艺创新匮乏

査济蒲宝扇手工艺者以乡村中老年人居多,该人群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且与现代社会关系疏远,无法及时了解当前产品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一定程度阻碍了蒲宝扇产品的工艺创新及应用衍生,也限制其艺术价值的提升;另一方面,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审美要求也不断推陈出新,而地处查济乡村的蒲宝扇工艺制品却在传统美学层面止步不前,其产品在整体造型、装饰图案、材料使用上遵循着传统的审美法则,维持着手工艺的保守和传统,例如:查济蒲宝扇装饰上匮乏凸显时代、彰显个性的纹样,造型上与现代家装、服饰存在“代沟”等。查济蒲宝扇工艺正是忽略了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道路上传承与创新的协调与统一,未能紧密与当前的社会生产力相结合,致使其逐步与现代市场脱节,难以贴切的融入现代社会市场。

2.3 艺术价值浅显

从主观上来看,首先由于手工艺人文化水平、艺术修养的局限性,其无法为蒲宝扇的设计制作注入具有地域特色、传统文化艺术内涵的诸多元素,只能在蒲宝扇编制时周而复始、照本宣科的袭用以往的各式纹样、图案;其次即使在纹样、图案中进行创新设计也是非常生硬的模仿,并没有使设计直接与市场联系起来,即考虑到当今社会人们的各种需要或者是应有的需求。例如:徽州地区对于迎客松图案的泛滥使用,任何物件任何产品都生搬硬套的印制了该图案,最后甚至连基本形状都未能印制准确。

从客观上来看,蒲宝扇工艺的艺术价值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地域文化艺术元素的提炼,对于蒲宝扇工艺的研究创新,对于二者之间的衔接、结合、乃至融汇贯通也不可能一朝一日完成的。

3 查济蒲宝扇工艺传承与创新模式

恪守传统的我们会看到蒲宝扇工艺千年积累的美,然而只有懂得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才能看到其美好的未来。查济蒲宝扇工艺历史悠久,其独特的工艺手法和传统的艺术文化价值尤其珍贵,通过对其生产模式、工艺手法、艺术价值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蒲宝扇工艺与当代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这不仅阻碍了该手工艺的传承、推广,更严重威胁其生存。纵观整部人类工业设计发展史,不论是设计萌芽阶段,还是手工艺设计阶段,更或是工业设计阶段,传统手工艺都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人类的需求而不由自主的发生变化以适应。因此我们应在把握时代发展需求的基础之上与时俱进的发展传统手工艺,探索出查济蒲宝扇工艺与现代消费审美相吻合的形式,进而大胆创新、促进其合理传承。

3.1 生产组织产业化

通过调研,发现查济蒲宝扇的生产模式以个体为主,即为单个手艺人独自制作完成,手工艺的传承方式主要为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等相对封闭的形式。此类生产模式以及工艺传承方式与当今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不利于查济蒲宝扇手工艺在现代社会经济与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

首先,查济蒲宝扇工艺为传统手工艺,其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应出台相关的保护与资助政策,给予这些手工艺人以一定的政策保障和经济支持,便于其对蒲宝扇工艺进行探索和研究,并鼓励和号召本地年轻人加入蒲宝扇工艺的创新研究,以维护这门传统手工艺的延续和发展。此外,政府需合理的规划蒲宝扇工艺的推广战略,完善相关的产业布局,以此促进蒲宝扇工艺在现代社会的良性发展。

其次,借助周边地区高校力量。高校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产业基地[4],查济蒲宝扇工艺产业化的推广应以教育为载体,以高校为推广平台。具体形式包括:组织优秀的蒲宝扇手工艺人进校为广大师生开展蒲宝扇工艺相关专题讲座;与相关设计专业合作,将蒲宝扇工艺文化导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并为其提供专业实践基地;以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契机,组织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实践等项目团队专项专题研究查济蒲宝扇工艺。一方面在校大学生通过传统的手工技艺课程熟悉并掌握查济蒲宝扇工艺,利于其推广、继承;另一方面,组织开展的蒲宝扇工艺创新设计大赛可以使在校大学生在学习该门手工艺的过程中,融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新力,以此促进查济蒲宝扇工艺的创新开发;而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则是国家教育部、各省教育厅专款专项为在校大学生开设的实践实训项目,通过这种形式来进行蒲宝扇工艺的专项研究更能扩大其在各高校、各地区以及国内外教育领域的推广,提高其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有识之士关注、研发,创新传承查济蒲宝扇工艺。

最后,蒲宝扇工艺的发展应注重品牌效应。赋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品牌,不仅可让消费者体验到产品身上的文化与情感,更能使人们感受到品牌产品的精神魅力。具体而言,可成立查济蒲宝扇传统手工艺坊,与知名设计公司展开合作,在品牌塑造与品牌策划等方面展开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从而将查济蒲宝扇打造成有趣、前卫的工艺文化产品,进而提高消费者对蒲宝扇工艺的认知和认可。

3.2 蒲宝扇的工艺创新

传统手工技艺的创新开发需要以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为基石,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设计元素,与时俱进的将其融入现代的产品中,从而创造出符合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产品设计[5]。

总体而言,手工编织技艺是查济蒲宝扇的核心部分,其基本编织技艺方法就是使用棕叶相互挑压、扭绞及缠绕等组合一起编织成形的过程,其编织出来的纹路可以展现多种形态,常见的有斜纹、人字纹、回字纹、品字纹,菱形纹等类型。其中回字纹的手工编织技法运用较为广泛,即为编织纹样上一个方块套住一个方块形成一个类似回字型的造型,这种图案在蒲宝扇上运用会产生很丰富的视觉效果,如图1所示;斜纹是蒲宝扇编织过程中有意将扇面纹理倾斜的技法,形成一种特别的视觉冲击感,如图2所示;图3所示的为品字纹,其编织纹样由数个品字形体构成,形成一种规律的秩序感与节奏韵律。另有一种很有特色的蒲宝扇编织纹样,名为人字纹,其排列方式是由双方向小斜线状的棕榈叶来构成,从而形成富有变化却很统一的视觉美感,如图4所示。

然而,在传统工艺的创新之中,仅局限于上述的编织图案是远远不够的,其图案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追求多元化、个性化的形式,从而丰富查济蒲宝扇工艺产品的编织形式。笔者认为在查济蒲宝扇的创新中可采用新的编织方法运用新的编织图案,如:扇形纹、五角星纹等纹样,通过别具一格的编织纹样为査济蒲宝扇工艺注入新的形式与活力。

图1 回字纹

图2 斜纹

图3 品字纹

图4 人字纹

另一方面,工艺的创新方法也可尝试通过蒲宝扇工艺在现代产品或产品包装设计中的衍生运用来实现,即拓展蒲宝扇工艺的系列衍生产品。为使该工艺能广泛的进入现代社会生活之中,首先在设计思路上需要突破传统蒲宝扇产品的单一形式,开发出贴近生活、满足需求的系列产品,如杯垫、手机套、鼠标垫等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在包装层面,可以运用蒲宝扇工艺开发出徽州土特产黄山烧饼、泾县兰香茶叶等产品的包装设计。通过传统手工艺的创新运用,既拓展了蒲宝扇工艺的应用层面,又设计出极具传统工艺特色的现代产品,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另外,运用蒲宝扇工艺进行产品创新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与现代人们的审美情趣以及及室内装饰风格相结合,将蒲宝扇系列产品或产品包装较好的融入日常生活之中。针对传统编织工艺的创新运用,笔者设计了蒲宝扇系列杯垫,其编织图案为方体镂空,数个方体反复叠加形成一种节奏和韵律,从而形成一种圆满、规则的美学效果,符合了现代人的简约大方审美诉求,如:图5所示。同时运用了人字纹编织纹样,在色彩上大胆创新,设计了另一款蒲宝扇系列产品——手机保护壳。如图6所示。

图5 杯垫设计

图6 手机保护壳设计

3.3 蒲宝扇的艺术价值提升

蒲宝扇的艺术价值提升主要来自于自身造型与扇面图案两方面,而扇面图案又分为传统文化故事、地域文化提炼等。

首先,自身造型的软装饰艺术价值。蒲宝扇传统的造型为桃形,色彩为米白色,整体透露着乡村民俗的质朴与单纯,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平实且久远,但与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距离却日益疏远。就现代室内装饰来说,风格多为简欧、美式、新中式、混搭等,无论哪种装饰风格,软装饰都具有重要的视觉提升作用,设计蒲宝扇单个造型以及群体组合造型,利于寻找该工艺艺术价值的另一提升领域,如图7所示;

图7 墙体软装

其次,扇面图案艺术价值提升——传统文化故事。好丽友食品公司出品的膨化食品——“好多鱼”具有一个有趣的特点,其包装盒打开以后的盒盖内部设计有故事或游戏,且每一盒基本不同,或者每盒之间具有系列性的故事关系。“好多鱼”的这种包装设计既增加了食品的文化性,又以关联性的系列故事达到促销的作用。蒲宝扇扇面空间正是诸多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故事设计的平台,“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拾金不昧”等等美德故事均可设计其中,进而提升蒲宝扇工艺的传统文化艺术价值;

第三,扇面图案艺术价值提升——地域文化提炼。调研查济蒲宝扇图案演变的过程中,发现其扇面图案设计仅仅依靠在视觉肌理效果的追求和固有图案的沿用,忽略了地域文化元素的提炼融合再设计。安徽泾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县,其悠久的人文历史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在深入调研、整理当地的传统文化元素和符号之后,将其提取并处理成艺术图案,并且根据现代人的审美情趣,逐步挖掘、改良、优化,使得图案设计呈现出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文化特征,做到既相融为一体又不失原本的传统特色与文化内涵,最终运用到查济蒲宝扇扇面纹样设计之中。

基于上述思考并深入泾县实地调研后,发现宣笔为该地域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宣笔产自泾县,起源于秦代,在唐宋时期极为盛行,其在材料的选择上较精慎,工艺上较复杂,在我国毛笔制作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更是泾县的特色文化符号之一。基于宣笔的造型特征,结合美学构成原则,从而提出编织图案的初步设计方案,如:图8所示;在方案初期,结合点、线、面构成元素及形式美法则反复推敲,将宣笔的外框由菱形转化成圆形,再增加两个方形轮廓,从而形成一种富有变化的视觉效果,如:图9所示;最后,不断推敲与深化方案,并鉴于现代社会追求简约的审美需求,将图案进行简化处理,最终方案如图10所示。

图8 原始手绘草图

图9 改进方案

图10 最终方案

4 结语

査济蒲宝扇是徽州民间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间手工艺中璀璨星辰。其传承与发展关乎我国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时代文化的发展前景,是着力打造中国创造的重要环节。促进查济蒲宝扇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开发,应以组织生产为基础、工艺创新为方法,艺术价值的提升为指导思想。在保持传统手工艺精髓与内涵的基础上,不断的坚持改良、创新,与时俱进,从而增强查济蒲宝扇工艺的生命力与活力,实现其传承与创新开发。然而每一门民间手工艺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如何让传统手工艺在传承中继续创新发展是我们亟待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

猜你喜欢

手工艺编织图案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体验编织的乐趣
竹自清高,编织美好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度假吧!带上你的编织鞋包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
传统手工艺融注到灯上,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