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导向的城市古村活化模式研究
——以广州黄埔古村为例

2018-03-29李从余

关键词:古村黄埔古村落

李从余

(广西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541006)

随着城市化浪潮席卷而来,城市中的古村落成为浪潮过后的遗珠,显得珍贵而又脆弱。珍贵是因为这些古村落具有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与现代城市截然不同的一道别样的风景线;脆弱则是因其受到城市化的强烈冲击之后面临着被过度商业开发的风险。因此,如何保护城市中的古村落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问题。政府是古村落保护的排头兵和开路先锋,可以运用各种资源对古村落建筑进行修缮、复原,完善古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举措可以为古村落的保护打下坚实的基础。政府主导的保护模式也有局限性,而政府、社会、个体的多主体参与能够有效弥补这种局限,社会组织就是一种重要的参与力量。作为一种政府保护和商业开发之外的参与行为,社会组织的参与更多的是对古村落进行社区营造、资源链接和整合等。因此,社会组织的参与更多的是人文层面上的活化而非商业层面。商业活化是古村落活化的物质基础,而人文活化是古村落的精神延续,是古村落活化的核心。如果没有人文活化,单纯的商业活化只会使古村落走向过度商业开发的困境。

李建军分析了英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核心理念,指出传统村落因其悠久的演化历史可能具有经济价值,但其所负载的文化和自然生态价值更为珍贵[1]。梁明珠、赵思佳以广州市小洲村、黄埔古村、沙湾古镇为例,比较研究了文化导向的城市历史村镇更新模式,并将更新模式分为三种:古建民居导向的展示模式、创意阶层导向的体验模式以及社区居民导向的参与模式[2]。汤敏、郑捷、刘嘉琪指出,古村保护的出路在于活化,古村活化的核心在于人的活化,以社会组织为核心的模式能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完成古村保护中公益、社会企业、商业的生态系统搭建[3]。作为古村活化的核心,人文活化是古村保护中最珍贵也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只有通过人文活化唤醒人的文化自觉,才能使古村真正“活”起来。本文以广州黄埔古村为研究案例,分析黄埔古村文化传承促进会这个社会组织在参与古村人文活化时所采用的以文化为导向的古村活化模式,并试图解析该模式的生成基础、介入过程、产生的影响及其局限。

一、文化导向的活化模式的生成基础

(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广州黄埔古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琶洲东南部黄埔涌边,位于珠江水道,是外来船舶进入广州的咽喉要道。这里在南宋时就是“海舶所集之地”,明代更是成为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黄埔港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又被称为黄埔第一海关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黄埔村正是伴随黄埔古港而形成的自然村落,现存大量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迹和文物。在近来的城市化进程中,黄埔古村成为城乡接合部和城中村,部分居民拆古建、建新居,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古村的历史文化风貌。随着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为黄埔古村制定了一系列规划,经过长时间的治理和改造,黄埔古村逐渐焕发了生机,依稀呈现出曾经的繁盛景象。黄埔古村于2013年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现在已成为一座“海上丝绸之路”的博物馆。

黄埔古村整体保存得相对完好,依然具有典型岭南特色的市镇型村落结构特点。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与其他传统农耕村落的形成一样,都是以宗祠为中心的血缘宗亲关系的住宅建筑布局[4]。黄埔古村呈平面网格布局,是典型的广府“梳式布局”,即以一个巷子为中轴,巷子两侧为民宅。它保留着昔日城镇的坊、街、里、巷的名称,仍保持着明清时期等级分明的道路系统[5]。黄埔古村内的岭南传统建筑长期以来在缺少维护的状态下有一些损坏,但近年来当地政府集中对这些损坏的传统建筑进行了修缮和复原,使村内的整体建筑形态得以较为完好地再次呈现出来。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这两个重要的因素构成了黄埔古村在今天的独特吸引力,吸引着许多人前来游玩和居住。有了人,古村要“活起来”就有了可能,这一点构成了古村人文活化的第一个生成基础,即古村对人的吸引力。

(二)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构成了黄埔古村对人的一个重要吸引力,同时古村内低廉的房屋租金、位于市区的地理位置、相对便捷的交通则共同构成了另一个吸引人前来的现实条件。这为一些艺术和文化工作者提供了理想的土壤,吸引他们前来居住和创作。在全国其他地方,已有一些城市古村落、废弃厂房经过改造后成为艺术和文化工作者聚集的场所,如著名的北京798艺术区。黄埔古村近年来陆陆续续吸引了一些文化艺术工作者前来定居,黄埔古村安静的村落氛围为他们提供了理想的环境。目前,黄埔古村内已经拥有各种类型的文化艺术工作室和展示空间,如展示和传播传统文化的印沁堂年画艺术馆、专注漆艺的62艺术空间、研究甲骨文的零象本质空间、从事手工木制品的一木工坊、专注音乐的远声音乐空间等。这些文化艺术空间和工作室共同为今天的黄埔古村带来了另一个不可多得的优势资源,即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这一点构成了以文化为导向的古村活化模式的另一个生成基础。

上述两点也分别代表了黄埔古村的昨天和今天。昨天的黄埔古村是对外通商的重镇,是商贾往来的繁华之地,而今天的黄埔古村则是一群向往自由生活、追求自我价值的文化艺术人的集聚之地。这群文化艺术人的到来改变了今天黄埔古村的文化风貌,为今日的黄埔古村注入了不一样的精神内核。今日的黄埔古村正逐渐成为与繁忙、快速的城市生活相对立的慢节奏生活之地,成为人们在大城市中寻找乡愁的地方。上述两点构成了以文化为导向的古村活化模式的两大生成基础。正是在这两大优势资源的基础之上,村内社会组织找到了一套适合本村的活化模式。

二、社会组织的介入过程

(一)建立社区学堂

黄埔古村社区学堂项目是通过动员古村内艺术工作室以优势文化资源提供公益课程、文化体验活动的项目,目的是向青少年、古村居民、游客以及广大民众宣传与推荐优秀传统文化,扩大黄埔古村的文化影响。这个项目由黄埔古村文化传承促进会主办,由村内各艺术工作室承办。比如,传统年画文化体验活动,黄埔古村文化传承促进会邀请某美术培训班的学生以及家长约100人在印沁堂年画艺术馆内共同参加,活动由年画现状记录视频播放、年画基本知识及鉴赏讲解、年画拓印体验、基本刻板体验等由浅入深的四个环节组成。印沁堂创始人向学生讲解年画的制作工具、刻板材质、年画人物形象以及与年画有关的民俗等,并教学生制作年画,让学生现场体验年画制作流程。活动里既有知识传播,也有亲身体验,寓教于乐,保证了受众能相对完整地了解与学习这项传统文化。又如广绣文化体验课程,参与学员多来自广州市区,部分学员从外地慕名而来,远至珠海、中山。学员中既有服装设计行业的相关人员,也有公司白领、高校教师、在校大学生、家庭妇女,人员构成多元。体验课程由村内的广绣艺术生活馆的老师向大家介绍公益课程的性质以及广绣的历史发展的基本特点,并教授大家一些广绣的基本技法,最后由学员们动手体验。体验活动由集中讲解、个别指导、教师示范相结合进行。虽然通过这样的活动最终能绣出一个完整图案的学员仍是少数,但该活动对于学员完整地了解和体验广绣文化还是非常有益的。黄埔古村的社区学堂还开展了包括蜡染体验、甲骨文学习、古法装帧、手工皮艺等体验活动。促进会充分挖掘村内的艺术文化资源,并将这些优势资源与村外来源广泛的受众进行链接,既传播传承了传统艺术文化,又为古村注入了不一样的活力,是一次古村人文激活的有益尝试。

(二)参与公益集市

公益集市是由广州市多家社会工作机构共同发起的系列活动,目的在于通过链接各社会公益组织,在广州市各区以公益集市的形式开展公益活动,关爱弱势群体,弘扬社会正能量。黄埔古村文化传承促进会通过与社会工作机构的合作,共同在黄埔古村内举办公益集市。促进会还邀请了村内多家艺术工作室参与,将艺术作品放到公益集市上进行义卖,同时开放工作室,邀请前来参与公益集市的游人进行文化体验。这种活动让古村与公益结合,艺术与公益结合,在让更多人前来参与公益活动的同时,又能让他们体验艺术文化,感受古村的魅力。古村公益集市是一种有效链接和整合多方资源的途径,在传播公益的同时可以让更多人参与艺术、了解古村。

(三)其他项目

文化导向的古村活化模式是一个综合性的模式。黄埔古村文化传承促进会除了在古村文化形象展示方面努力之外,在其他类型的项目中也在不断进行尝试。在提升古村认同方面,促进会还尝试建立古村口述史,通过口述史的方式收集、整理古村人文、建筑的相关信息;建立古村古建筑信息库,重点是对古村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信息的收集,包括建筑风格、形制、保存现状等以及房屋产权归属、使用方式等信息;培育村民导赏队伍,通过导赏课程提升本土村民对村史、村内历史文化资源的认识,通过对导赏员队伍的培育提升本土村民对古村的认同感,并发展一定的导赏经济项目。在实验型艺术教育方面,促进会还尝试了甲骨文的戏剧化探索,通过甲骨文的戏剧化探索建立艺术家与古村之间的连接,初步实践戏剧作为一种社区教育的形式。

黄埔古村文化传承促进会对古村的活化是一种紧紧围绕文化进行的多元化尝试。这是一种通过传统文化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渠道,也是一个共同营造的文化平台。促进会组织的一系列公益课程、策划的一系列文化活动,都在吸引更多对文化敏感的群体持续关注黄埔古村,并由此达到传承黄埔古村历史、促进黄埔古村文化传播、提高黄埔古村旅游影响力的目的。

三、该模式产生的影响

(一)增进村内连接

在黄埔古村文化传承促进会参与古村活化之前,黄埔古村内的各艺术工作室几乎是处于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分散化状态,就像散落的珍珠,虽各自散发光彩,却无实际连接。这既是对村内艺术文化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古村整体文化氛围的构造。因此,将村内现有的各种文化艺术资源进行有机连接是打通古村文化脉络的重要一步。这种“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资源连接方式也是对古村自身特点的再发现、再挖掘、再整理和再塑造的过程。黄埔古村自身即是一张传统文化的名片,极具地方特色的广府建筑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村内的艺术工作室也同样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如广绣、木板年画等。这些工作室自身所表达的文化诉求与黄埔古村相得益彰。因此,将这些工作室连接起来是一种最有效同时成本最低的活化方式。促进会所组织的一系列文化体验课程不仅增进了村内工作室之间的连接,同时紧紧围绕传统文化这一核心,打造出一条具有黄埔古村特色的文化体验之旅。

这种以文化为导向的古村活化模式不仅实现了村内文化氛围的营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村民关系的转变。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会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原子化、疏离化的陌生人社会。虽然黄埔古村村民在居住形态上还保留着传统村落社会的特点,但村民之间的关系早已从过去的熟人社会变为与城市并轨的陌生人社会。促进会在对古村进行文化活化的过程中,在无形之中实现了对村内人际关系的活化。之前当地政府对古村的打造模式主要是以商业性为主导,村内人与人之间的聚集本质上是一种商业聚集,而人与村之间的关系也主要是一种商业利益的关系。这种模式造成的结果是村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冰冷,缺乏人情味。促进会的活化方式则是一种强调人文性、淡化商业性的方式。这种人文性的聚拢更容易增加人情味,增进村民之间的非利益性连接,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村落熟人社会的一种恢复。

(二)扩大古村与外界的联系

古村自身的文化营造是古村活化的内生动力,而外界对于古村的关注则是活化的外部动力。在古村落内在资源得到充分运用的情况下,外部动力的强大与否是关系古村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加强古村与外界的联系,使古村受到更多的外界关注,是保证古村活化能够得到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促进会成立之初的目标之一就是吸引更多文化敏感群体对黄埔古村的持续关注。促进会进行的一系列文化活化行动吸引了村外的多个群体来村里参与文化体验。这部分群体包括公司白领、高校教师、在校大学生、家庭妇女等。这部分群体中的人大多对文化较为敏感,促进会开展的文化体验课程能够使他们对文化的需求和古村对人气的需求形成一种有效结合。在这部分群体中有不少人后来成为黄埔古村忠实的“村粉”,更有部分人从黄埔古村文化活化的参与者直接转变成推动者,为古村文化活化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除了这部分文化敏感群体,这种人文活化模式在无形中吸引了更多普通群体对古村的关注。这部分普通群体以游客为主,进村的游客大多只是以游览古建筑为初衷,而这一系列文化体验能为他们进村游玩带来更多元的选择。

四、结语

文化是古村的精神内核,保护古村就是要保护古村的文化。在当今以商业为主导的古村活化模式的风潮下,以文化为导向的古村活化模式显得重要且珍贵。社会组织由于其自发性强、宗旨性强、运行成本低的特点,是推动古村文化活化的重要力量,但社会组织应通过何种路径参与到古村活化中来则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的社会组织参与古村活化的路径是根据古村自身特点做出的合理选择,是充分运用古村资源、促进村内外连接的尝试。本文通过对该社会组织参与古村活化的分析,从生成基础、介入过程、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论证了该模式的优势与合理性。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社会组织牵头的古村活化模式仍有其局限性。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组织,社会组织具有内部结构松散、资金能力薄弱、行政资源欠缺的特性。这样的特性注定了社会组织难以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持续的造血能力,在无更多支持的条件下,社会组织推动的事业大多生命周期短,无法长期维持。本文的社会组织在参与古村活化时同样具有上述局限。促进会开展的一系列古村文化体验大多是公益性、无偿性的,村内工作室的合作也更多的是出于一定时期内的文化共鸣。在度过了一段“蜜月期”之后,社会组织与村内工作室之间如何维持合作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若相互间的利益无法达成均衡与一致,这种合作很可能无法继续进行。可以看到的是,黄埔古村的这种活化模式也为自己留下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如文化体验课程可以衍生出一些私人或团队的订制项目,这些项目能为该模式自我造血提供可能性。

以文化为导向的古村活化模式是一个社会组织可广泛采用的古村活化模式。这种模式需要社会组织根据本村文化特点选择一条最合理的活化路径。尽管社会组织可以在古村落保护中发挥巨大力量,但社会组织有其局限性。古村落保护是一个多主体参与的过程,要推动古村落保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社会组织、当地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

[1]李建军.英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核心理念及其实现机制[J].中国农史,2017(3):115-124+72.

[2]梁明珠,赵思佳.文化导向的城市历史村镇更新模式比较研究——以广州市小洲村、黄埔古村、沙湾古镇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5(4):48-54.

[3]汤敏,郑捷,刘嘉琪.社会组织视角下的古村落保护、活化、复兴之路——以古村之友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6(7):54-57.

[4]洪惠群.广州黄埔历史文化古村的保护建设方案[J].工业建筑,2011(6):57-61.

[5]李女仙,杨鹏,王婷.城市更新理念下岭南古村落的环境设计研究——以黄埔古村为例[J].包装世界,2017(4):76-78.

猜你喜欢

古村黄埔古村落
《古村小巷》
古村新景
古村之晨
欢迎订阅《黄埔》杂志 《黄埔家书》增刊
黄埔老兵陈生华
他们为黄埔前辈画像
古村——大芦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