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播音腔的演进过程探析

2018-03-29

传媒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腔调播音员时期

宋 平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1)

张颂先生1989年曾著《“播音腔”简论》一文,简明扼要地论述了播音腔:“播音一定要有自己的“腔调”,而不能失去,正像“京戏”“评剧”“秦腔”“汉调”要有自己的腔调一样,失去了自己的腔调,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但文艺理论史上,即使进步的文艺理论也往往有其局限性。当下,我们所说的播音腔,它的定义大致可说是:在口语表达中出现的,通过借用新闻播音的语言样貌而表现出的不合式的语言表达习惯,即在非新闻播音的情况下,模仿新闻播音中的声音状态。简而言之,就是“装腔作势”。

播音腔的特点与各个时期新闻播音的风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时期新闻播音风格的不同,也造就了不同的播音腔。谈及新闻播音风格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改革开放以前(1960年~1978年)、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2006年)、新时期(2006年至今),而相应的,播音腔也随着播音风格的演变而变化着。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保险调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广播事业的蓬勃发展,人民播音也进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大发展时期。保持和发扬了无产阶级的战斗风格,继承和发扬了延安时期的光荣传统。这一时期,高八度的叫喊式的新闻播音腔调为这个时代烫上了深深的烙印。

并且在1960年前后,由于左的思想的出现,使播音在传播目的上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在当时,新闻播音成为政策宣传和宣布国家方针政策的有效途径。这一时期的新闻播音,不仅仅是传达信息的途径,更是一项政治任务,所以,在这个时期,新闻播音中的失误几乎是不被允许的,播音员也普遍对“出错”有着前所未有的恐惧。于是,这一时期一种名为保险调的播音腔便出现了。它稳而不错,多停少连,也有抑扬顿挫,却大多陷入“一般化”。保险调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备稿的时间相对较短,这是由于它本身的特性:多停少连。相较而言,保险调的语速大约只有200-250字/分钟,与现今300字/分钟的新闻播音速度相比,保险调语速较慢,所以,当播音员播音时,读前一个词的时候,下个词的准备时间是相对充足的。故而,保险调不容易出错。

关于播音腔,将其出现的条件限定在非新闻播音状态下,之所以将保险调划定为播音腔是因为,那个时期的新闻播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播音,作为一种政治任务,那个时期的新闻播音有着很强的宣传色彩,换而言之,当时的新闻播音只是一种套用了新闻播音样貌的宣传。

直至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开播,这一时期才算彻底结束。

二、平直调与港台腔

改革开放以后,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创新发展,老一代的播音员、主持人数量少,不能满足高速发展趋势的需求,为了快速建设整个播音主持队伍,稳定当时正在发展的广播电视事业,广播电视行业领域对人才的选拔降低了要求,而正是这一举动,导致许多不具备资格的播音员加入了播音的行列,进而导致平直调的发展。

简而言之,平直调便是地市级未经过正规培训的播音员为了加快自己的上播速度,开始模仿那些中央的播音员的播音腔调,而这种模仿是一种形而上的模仿,只模仿外部,而忽略本质,正是这一举动导致了平直调的发展。

从实质上说,平直调作为一种播音腔,他的方向其实是正确的,只是他还未成熟,需要继续磨砺,他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却距离成功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作为这一时期的另一种腔调——港台腔,它的成立背景是1986年珠江经济台的成立,作为国内第一家成立的经济电台,珠江经济台拥有良好品牌效应,频率有效覆盖粤、桂、琼、湘、港、澳等周边地区,多年来为听众制作了大量经典的广播节目,为华南地区最大型、最权威经济类电台。而正是因为受众喜欢听,导致了港台腔向内地流入。

张颂先生对港台腔的态度是坚决抵制的,他认为“学习和借鉴有用的东西,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原样照搬,甚至模仿港台的普通话播音,那就滑稽了。”由此可见,对于港台腔的套用,使得男生女气、女生嗲气的播音腔调,这是完全不可取的,它从本质上便已经背离了播音的初衷。

而这一时期的终点结束在2006年央视《新闻联播》改革的前夕。

三、新时期的固定腔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早期训诫式的、居高临下的播音风格已不能满足受众们的需求,受众渴望更平等、民主的新闻播报方式,于是一种亲切且不失庄重的播音风格应运而生。2006年6月5日,李梓萌、康辉两张新面孔同时登上了《新闻联播》得播音台,一时间可谓好评如潮,但直到2007年12月,李梓萌、海霞、康辉、郭志坚的正式加盟,才让改革彻底被落实,不同于李瑞英、张宏民、罗京等人过去一本正经、居高临下的播音风格,新上任的四位主播的播音风格则明显的清丽、亲民,而正是这种播音风格,很快地受到了大家的欢迎,而“说人话”的风潮也狠狠地刮了起来。

这一时期的播音腔依然延续着前两个时期的特征,并且由于这一时期播音口语化的趋势越发的明显,这一时期的播音腔的违和感越发的突出,甚至呈现出一种格格不入的情况,而这种播音腔便是固定腔调。

固定腔调出自张颂先生的《朗读美学》,指的是:使用某种固定不变的声音形式,把词语纳入一种单一的格式。假意模仿吐字归音的到位、语言规范。这一时期的“播音腔”,外行人听上去会觉得很庄重、很规范,实则是却只是装腔作势,让人极容易忽略语言中重要信息,这也导致其呈现出一种不知所云的生硬感。由此,播音腔越发的被人所关注。

四、结语

根据以上分析播音腔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播音员要想履行报道职责,在符合时代大背景的前提下,还要遵循语言的发展规律和表达的艺术。张颂先生说:“各种语言样式在广播电视中的使用,是因时因地而发生一定变化的,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广播电视在发展过程中,语言是给予思想灵活的一个状态,其中单纯按照书面上的语言进行播报会严重影响受众的直观感受,语言是显性的存在,播音过程中语言的表达和其显性的特点也决定了传播需要口语化和生活化。

朗吉努斯《论崇高》中:“崇高的才华是与生俱来的,硬学不得,因为自然才是唯一可以产生崇高的艺术。所以,当才华横溢的作品被视为规则和系统的简单组合时,就遭到了完完全全的毁灭。”要想避免播音腔,也就要遵循这种“自然原则”。因此,在语言创作中,播音方式必须与稿件的体裁、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让播音的形式更流于自然,在声情并茂中传递情感和力量。

猜你喜欢

腔调播音员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开心一刻
上海腔调
清代时期
论播音员主持人的新闻敏感性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腔调·愿君日后多争气
“名门范”夫妻的复古优雅腔调
做人民欢迎的中用的播音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