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2018-03-29刘庆广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产学基地实验

刘庆广

(合肥学院 旅游系,安徽 合肥 230601)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的一项重要使命[1,2].2012年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在地理科学类下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以下简称“人地城规”专业).“人地城规”专业实践性较强,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按照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结合“人地城规”专业发展现状,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达成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1.1 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到位

“人地城规”专业应用性较强,实践课程开设的数量、学时等比较丰富,如地质学实习、自然地理野外实习、GIS上机实习、环境影响评价实习、城乡规划实习、景区规划设计实习、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毕业设计等.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还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的现象.

1.2 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很多高校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陈旧,实践项目的安排不够合理,演示性和验证性的实验项目偏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实验项目之间相互独立、缺乏联系.个别实践环节还停留在认识性实践阶段,生产性实践环节不足,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实践教学过程以灌输为主,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1.3 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硬件设施不完善

由于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专业实验室建设不健全,实验设备更新较缓慢,无法适应多层次实践教学的需求.实验仪器的数量达不到实验教学的要求,常常出现数十名学生围绕着一台设备,听实验老师对课程实验的讲解,多数学生只是走马观花般看看、摸摸而已,这种“观摩课”无法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影响了学生对“人地城规”专业的认知.

1.4 实习基地建设工作滞后,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人地城规”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实践教学多在校内进行,很少到对口的城乡规划局、城乡规划设计院、土地规划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开展.作为校企合作的校外方,部分实习单位考虑到在管理、生产、安全等方面操作不便而不愿接收实习生;作为校内方,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不能与实习单位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

2 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实现[3].我校“人地城规”专业围绕社会需求所要求的专业核心能力,以分层培养、层层递进、逐步提高为特点,构建了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2.1 多元化的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研究相结合,模仿与创新相结合的重要教学手段[4].

2.1.1 基础验证性实验.有计划地引导大一学生进入专业实验室,夯实基础.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教师耐心细致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和常用仪器的使用及调节方法,深化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逐步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培养.

2.1.2 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师给定实验项目与实验要求,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组织完成实验.这类实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实验如何进行与是否成功,均取决于学生自己的组织安排,这又极大地强化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如信息收集与加工、操作动手、技法运用、表达表现及思维成果物化等[5].

2.1.3 创新研究性实验.在完成必需的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开设实验室专项基金,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实验,加强实验内容与科研成果的衔接.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结果的验证,到实验报告的撰写,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通过参与创新研究性实验,科研工作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增强了对工作的适应性,提高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开放式校内实训教学

在校内建立若干具有模拟现实功能的实训场所,开展以课程设计、第二课堂、毕业设计等为载体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

2.2.1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围绕主干基础课或专业课的内容所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提高阶段.由于课程设计是对某一课程具体内容的应用和设计,一般安排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时间为1-2周.考虑到学生的实践能力,设计内容不能太多,难度不宜过大,题目类型多样以便学生自由选择.

2.2.2 第二课堂.我校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人地城规”专业的第二课堂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各种竞赛;丰富知识、培养人文精神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开阔视野、追踪前沿、培养学术素养的学术报告等.这些课外活动的成功开展,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2.3 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学生已经具备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多次实验、实训的经验,设计内容应着重体现系统性和综合应用性.学生在专业导师和行业导导师的共同指导下,结合业界发展实际,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毕业设计的书面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个案研究或项目设计研究等.

2.3 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

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机构建立实习基地,开展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产学合作等形式的校外实践活动.

2.3.1 实习基地.依托学工处、服务地方办等职能部门,在合肥市及周边地区,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共建”的原则,与一些知名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签订《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书》,拓展一批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岗位.

2.3.2 见习实习.根据该专业实践教学目标,要求毕业生具有多部门、多领域工作的实际经验.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让他们到城乡规划、土地管理和旅游管理等相关行业参加见习、实习.在实习基地,学生经过一定时期的岗前培训后,被安排到不同的岗位,实行校企共同管理、协同培养.

2.3.3 产学合作.产学合作的主体是大学和企业,合作方式是由企业提供课题和资金,大学提供研究场所和人员[6].通过产学合作,企业方获得了人员与技术支持,学校方获得了实习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产学合作过程中,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参与到合作项目中,通过上岗操作,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为以后就业奠定了基础.

3 多层次实践教学的实现途径与质量保障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建成一支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引进一批优秀的行业或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采用开放式、多元化的师资配备,聘请业界精英任兼职教师,通过给学生开讲座、授课等形式,把先进的理念带到实践教学中;建立师资挂职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单位挂职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3.2 强化实践教学基础建设

实验教学效果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室的装备水平.为此,学校加大实验室资金投入,改善实践教学硬件条件.目前,“人地城规”专业实验室拥有全站仪等仪器109台(套)、3S制图与工程制图等软件,为学生实验操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校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并建立了一整套开放教学质量监控保证体系,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

3.3 拓展校外实习基地

按照“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原则,加强校企合作,不断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了巢湖自然地理实习基地、响洪甸水文实习基地、方兴土地实习基地等一批校外实习基地,在合肥周边地区形成了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网络,满足了“人地城规”专业实践教学的需求.

3.4 建立产学合作机制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实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5].以项目为纽带,以产学结合为途径,把课堂教育与生产实习融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之中.注重校企协同培养,保证每位学生至少有一位相关行业或企业的技术人员为指导教师.产学合作成员之间交往互动、观摩研讨,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5 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为保证实践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我校建立了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在实践教学的选题和内容方面,紧密结合“大纲”要求;在实践教学实施的各环节,要周密布置、精心安排;细化实践教学过程考核,增加期末成绩中实践考核成绩的比重,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加强实践教学督导,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以达到实践教学应有的效果.

〔1〕 李陶深.做实与创新:培养学生实践与动手能力的关键[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S1):201-203.

〔2〕 何红.试论我国高校工科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J].科技咨询导报,2007(1):250.

〔3〕 戴雯.应用性本科院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1,14(6):221-224.

〔4〕 王明强.工科机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科学,2003(4):39-41.

〔5〕 曹爱红,余其俊,刘粤惠.多层次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05):109-111.

〔6〕 赵明刚.美国高校的实践教学模式评析[J].教育评论,2011(01):156-158.

猜你喜欢

产学基地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戎子酒庄 搭起产学平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基于产学协同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做个怪怪长实验
我的基地我的连
贵州中小企业产学联合问题研究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高校产学合作技术转移影响要素探析——以广州市属高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