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英谚语异同点的对比研究

2018-03-29任玉君

巢湖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谚语跨文化汉语

任玉君

(淮北师范大学,安徽 淮北 235000)

谚语普遍存在于人类语言之中,是人类语言的精华所在,是人们长期生产活动的总结和生活经验的概括。

很多专家学者对此也做了很多工作,并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了中英谚语。但是大多专家学者,如金其斌、刘文欣等,主要是从语义以及语法功能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虽然也有专家学者从社会文化角度对中英谚语进行研究,如张宁、刘丽娜等,但大多是从翻译以及语料库的角度进行探索。人类学家Edward T.Hall在其著作《无声的语言》中首次提出了“跨文化交际”的概念,认为不同文化对人际间距离和时间的感知不同,从而产生对不同文化的误解[1]。笔者受跨文化交际相关理论的启发,对中英谚语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分析,不仅有利于更好地研究两种语言,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认知,也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和课堂教学的深入开展。笔者也收集了一些相关的中英谚语,从而对二者的异同点进行比较。

1 谚语概述

谚语有很多不同的定义,所以给谚语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并非易事。约翰·罗素就提出了“谚语是某些人的智慧,但会给很多人带来启迪”这样的定义。米尔德·沃夫干也提出了以下定义:“谚语是被大众所接受的一些短句,这些短句所暗含的智慧、真理、道德和传统观念会以固定的形式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扎夫哈里和阿美瑞则将谚语定义为:“谚语是众所周知,有时还押韵的一些短句,这些短句用明喻、暗喻或反讽等手段让大众了解建议、贤明的话题或是各个民族的经验。谚语以其流利的措辞,清晰的表达及其简单性、扩展性、通用性和可变性而为广大民众所了解认知”[2]。当然,也有很多字典和词典对谚语做出了定义。例如,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对谚语是这样定义的,即:“一些众所周知的,给予民众建议和真理的短语或句子”[3]。

全世界各国、各民族语言中都有谚语的存在,其分类也多种多样。在中国,由于民族不同,谚语不胜枚举,例如回族的“米粉越磨越细,语言越用越精”,傣族的“水深不响,水响不深”等等[4]。而在英语中,不同的分析角度形成了不同的谚语分类。从语义角度而言,英语谚语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一致,如:On first contact,one′s impression of a person depends on clothes.After long acquaintance,one′s assessment is based upon knowledge.(2)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不一致,如:When one door shuts,another opens.(3)谚语的字面意义和衍生意义都存在,如:When the cat i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5]

2 中英谚语中的相同点

2.1 相同的起源

从广义上来看,中英谚语都有着相同的起源。二者都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生产经验,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具体来说,它们都来源于民间日常生活或经典文学作品。中英谚语中都有描述婚姻生活的谚语。汉语中的 “捆绑不成夫妻”和英语中的“Fanned fires and forced love never did well yet.”都体现了婚姻必须建立在自由相爱的基础上,包办婚姻无法得到幸福的涵义。而商业生活中,也有类似的谚语。例如,汉语中的“急需难买便宜货”和英语中的 “Necessity never makes a good bargain.”就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汉语中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和英语中的“Custom is the great guide of human life.” 则来源于两国的经典文学作品。前者来源于中国李煜的《浪淘沙令》,后者来源于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

2.2 相同的结构

中英谚语都具有句式结构简单明快,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语言特色。

大部分谚语都使用简单句型,以主谓句型为主。例如,汉语中的“丑媳妇总要见公婆”“井水不犯河水”“明人不做暗事”,以及英语中的“Misery loves company”“Men are mortal”“Love begets love”等谚语都是典型使用主谓句型的谚语。

谚语中即使出现复合句型,也以一般复合句为主。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多以并列、选择或者转折为主,但分句句型仍然以简单句型为主。例如,汉语中的“坐得端,行得正”“吃人一口,还人一斗”“金钱如粪土,人格值千金”,以及英语中的“Love me little and love me long.”“Live to learn and learn to live.” “Life is short and time is fleeting.”等谚语都属于一般复合句型的谚语。

2.3 相同的功能

中英谚语都具有两种相同的语言功能,即寓意功能和指示功能。

寓意功能指的是谚语有两层含义: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例如,在汉语中,“一口吃不成胖子”“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不仅有字面上的含义,还有“事情慢慢做,才能做得好”的含义。而英语中“A leopard cannot change its spots.”不仅有字面含义,也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之意。

指示功能指的是谚语通常会给人一些生活智慧和哲学启迪。例如,汉语中的“伤筋动骨一百天”告诉人们,受伤后应该休养三个月左右,身体才能恢复,这就是生活智慧。而英语中的“Rules are made to be broken.”告诉人们凡事都有例外,人们要用变化的角度去对待问题,给予人们哲学启迪。

在相同起源、结构以及功能的背景下,中英谚语也相互影响着彼此,从而出现了互相翻译或者借鉴对方语言的情况。例如中文中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和“团结就是力量”两句谚语就来源和借鉴于英文的 “All roads lead to Rome”和“Knowledge is power”。而英文谚语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例如“If you do not enter a tiger′s den, you can′t get his cubs.”就来源于中文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一谚语。

3 中英谚语中的不同点

在中英谚语相互影响的情况下,即使二者都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生产经验,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也会导致中英谚语内涵上的差异。笔者在收集谚语后,认为二者的差异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3.1 地理位置不同造成的差异

在汉语中有“挥金如土”和“进退维谷”,而英语中则被翻译为 “spend money like water” 和“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而汉语中的“如雨后春笋”在英语中会被翻译为 “spring up like mushrooms”,还有汉语中的“俯身而饮,形态如牛”在英语中则被翻译为“drink like a fish”。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是一个位于温带地区的半封闭大陆国家,幅员辽阔,农业生产是我国的主要生产方式,所以黄牛或者水牛在中国较为常见,且春雨后更适合“笋”等竹笋类植物生长。而英国则是一个被海洋、湖泊包围的国家,所以鱼虾等海洋生物较为常见,其海洋性气候也造成了春季菌菇类植物更为常见。

在汉语中有“春东风,雨祖宗”,而英语中则有“It is a warm wind,the west wind,full of birds′cries”。这是因为中国在东半球,而英国则在西半球,春天时,中国盛行东风,而英国则盛行西风,所以在中英文谚语中通常分别用“东风”和“西风”指代春天的到来。

由此可见,不同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条件,由此衍生的文化和语言自然有所不同。

3.2 宗教信仰不同造成的差异

佛教思想从两千多年前开始传入中国,自此之后成为了中国人民的主流宗教信仰。例如“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两句谚语就体现了佛教色彩。

很多英语谚语起源于圣经,并且无可避免地带上了强烈的基督教色彩。例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5]和 “God never shuts one door but he opens another.”这两句就体现了明确的基督教思想。

由此可见,宗教在中西方历史发展中都起着重大作用,因此中英谚语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影响,所以才有了中西方佛(Buddha)和上帝(God)的不同。

3.3 生活方式和习惯不同造成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常常自己腌制小菜作为下饭菜,故而才有了“小菜一碟”这一谚语,但是西方国家通常制作蛋糕作为下午茶,所以将其译为“a piece of cake”。

在中国这个农业大国,饲养母鸡是很常见的,故而才有“杀鸡取卵”这一谚语,但是在英语中将其译为“If you sell the cow,you sell her milk too.”这句话。这是由于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其气候等条件更适合发展畜牧业,奶牛的重要程度远大于母鸡。

由此可见,不同国家的人民在自己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谚语,而中英谚语体现了两国人民的不同的生活方式。当然,自然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两国的生活方式。

3.4 价值观不同造成的差异

中国社会主要强调个人应该为国家利益奉献自己的一切,而在西方国家,却主要强调应该维护每个人的个人利益。所以在谚语中才有“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和“You have to blow your own horn.”的区别。

中国社会主要强调人的家族意识,而西方国家更为强调个人感受和兴趣。所以在谚语中才有“父母在,不远游”和“Home is where the heart is.”的区别。

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在谚语中自然会有封建主义因素的影响;但是西方的发达国家大多是资本主义国家,大多资本主义社会强调金钱和利益。所以在谚语中才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和 “Keep up with the Joneses.”的区别。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中英谚语更是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观,简单来说就是: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差别,宗族观念和利己观念的差别,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差别。

3.5 思维模式不同造成的差异

根据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塑造了人的思维模式,相应地,不同的语言表达决定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也不同。由于不同民族均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这也就使得其思维模式自然不同。

这点在中英谚语中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比如中文和英文都经常借用动物来比喻各种不同类型之人,但是感情色彩却是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众所周知,龙在我国是帝王和幸运的象征,它是一种强大的动物,所以有了“望子成龙”“龙行一步,草木皆舂”等谚语。但是,在英语中,龙是邪恶的象征,所以有了“sow dragon′s teeth”“Better to sit up all night than go to bed with a dragon.”等谚语[6]。而且在西方文化中,狗代表了忠诚和可爱,所以有了“Love me,love my dog.”和“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7]这样的谚语。 但在中国,狗却有着可恶可恨的含义,所以有了“狗改不了吃屎”和“狗眼看人低”这样的谚语。

而在年龄问题上,以英语作为母语的西方国家对于年龄讳莫如深,对年老带有悲观色彩,从而有这样的谚语“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但是在中国,大众对老人多持尊敬态度,所以才有“姜还是老的辣”的说法。

由此可见,不同的历史造就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从而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而其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又影响着各民族的语言习惯。

4 中英谚语异同点研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谚语集语言、文化、社会之大成,谚语的产生和其民族特定的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习惯、价值观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汉语和英语是世界上两大语言体系,都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文化特色以及信息。所以对比中英谚语的异同点对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影响。

4.1 有利于对中西方文化的认知

语言是文化不可替代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的使用才能得到更好的诠释。但是,语言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地域、社会群体和个人之间的差异都会产生语言的变化。语言的变化也会带来跨文化交流上的冲突和偏见,只有了解中西方的社会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目标文化的语言特色。

中英谚语异同点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不同的价值观念,使语言学习者跳出自身文化的圈子,从目标文化的角度考虑问题,在充分了解目标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认知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

4.2 有利于英语课堂教学的深入开展

在当今的英语教学课堂中,受多重因素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大部分的英语教材仍然以单词以及语法讲解为主,场景和故事也脱离当今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实际,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消极懈怠的情绪。考察方式也一直是以考试为主,学生和老师都觉得不堪重负。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进行中英谚语的对比,有利于学生在理解文化的基础上理解单词以及语法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学习谚语中的生活智慧和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5 结语

中英谚语之间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首先,二者有相同的起源、结构和功能。但是由于地理条件、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谚语也有了不同的解释。通过对中英谚语在文化因素方面的对比研究,有利于人们熟悉了解文化,深入开展英语课堂教学,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本文是从文化角度去研究中英谚语的异同的,但也可以从语法、句法角度去分析研究谚语的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HALL E T.The silent language[M].New York:Doubleday&Company,Inc.,1959.

[2]JAMES O.Proverbs and social histor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Z].7th e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4]成志伟.中华谚语大观[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

[5]袁良平.汉英谚语句型比较研究与翻译[J].上海翻译,2006,(3):54-56.

[6]张小玲.中英谚语语义的对比与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3):186-188.

[7]覃先美.动物名词及其用语[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谚语跨文化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说说谚语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谚语趣画(一)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