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期刊的现状与改革机制探讨
——以重庆市若干高校期刊为例

2018-03-29邱香华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集约化办刊科技期刊

包 颖,邱香华,欧 宾

(西南大学 期刊社,重庆 400715)

高校期刊是指由各级各类高校主办、管理和出版的期刊,包括高校自然科学学报、高校社会科学学报、高校文理综合学报以及其他由高校主办的刊物,其中“学报”在高校期刊中所占比例较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发展,高校期刊发展速度很快。高校是我国重要的学术研究基地和科研创新基地,高校期刊也是中国学术期刊的重要一份子。然而,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在为数众多的高校期刊中,除少数重点高校外,大多数高校期刊只能属于二流甚至三流水平[1]。近年来,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在全国迅速展开,各高校纷纷制定出了本校的综合改革方案。这是一次高等院校的综合配套改革,作为可以反映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高校期刊,义不容辞地也要投入到改革的洪流中。深化高校期刊改革,推动高校期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促进期刊的内涵式发展,构建结构优化、充满活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期刊,更好地为学术科研服务,是我们期刊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期刊现状

(一)资源分散,集约化程度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期刊得到了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有各类期刊近万种,而由高校主办的期刊有约3 000余种,其中有社科期刊、自科期刊,有学术期刊、科普期刊、市场化期刊,期刊样态多元化。而这些期刊又多集中在中央部委和教育部所属高校。2008年的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报告显示,中央部委和教育部所属高校平均每校有4.96种期刊,如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期刊就有24种。地方所属高校平均每校仅有0.76种期刊[2],规模太小,能力较弱,且资源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一方面资源分散,另一方面高校期刊的办刊模式较单一[3]。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高校期刊大多没有生存的危机感,办刊经费方面都停留在“等靠要”的计划经济观念和生存模式中,稿源方面也是在等稿上门。较少有广告经营,也对发行量、社会反响、读者和市场的需求等问题也不十分关注,只要期刊按时出版就行。在这种情况下,期刊社或编辑部更多的是在生产期刊,而非经营期刊[4-5]。长此以往,导致事业单位体制下的高校期刊消极办刊模式,以及“校办刊,校出钱,为校服务”的办刊定式。虽人人皆知“散、弱、小”等现象普遍存在,但也不愿打破现状以寻求更好发展[6]。

(二)缺乏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7]

高校中所创办的期刊,大多数是集文学、哲学、历史或管理、经济、法学等学科为一体的社会科学类学报,或者是以数学、物理、化学、环境、工程等学科为主的自然科学类学报,这类横跨多个学科的综合类高校期刊,虽然可以较全面地涵盖知识面,却存在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期刊自身的特色等问题[8]。

一本期刊是否有特色,很大程度和栏目的策划有关。栏目作为期刊的重要“品牌”,其策划会直接影响到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市场竞争力[9]。期刊栏目一般由编辑设置,是编辑主体性策划的产物。栏目的设置应符合办刊宗旨,体现特色;点面结合,结构台理;既要稳定,又求创新;名称简洁,内容贴切。目前,多数高校都属于综合性大学,其学报也多为综合性期刊,缺乏特色栏目和专题。高校期刊应反映最新的科研水平,及时报道学术的新发现、新成果,以更好促进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如果不注重栏目的策划,不考虑期刊的优势栏目,不注重特色栏目的组稿工作,久而久之,一本学报几乎包含了所有学科,多而不精,学报也就会成为一个“大拼盘”[1]。况且,由于涉及的学科太多,导致学报学术水平低,学术利用价值不高。此外,高校期刊在栏目和发行营销等方面模式固定,相互模仿,以至出现逐渐趋同的现象。这些都是影响期刊发展的传统弊端。

(三)封闭办刊,缺乏活力和创造力

高校期刊一般是由高校主办,或者由高校和专业学会等机构共同主办[4],期刊社或编辑部是高校的直附属单位,不是独立的法人,办刊经费由高校和期刊联合主办单位提供[10]。因此,高校期刊的经营往往没有刚性目标,因此,对自身刊物内容特色和质量等方面缺乏精细化思考,导致其学术影响力低,市场竞争力弱。

以西南大学为例,学校主办的公开发行的期刊有13种,虽说有几种期刊在全国也有一定影响,如《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均是核心期刊,前两者还是“重庆市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工程”资助的期刊,《环球人文地理》是“重庆市品牌报刊工程”资助的期刊,但学校的这13种期刊总体处于一个分散的状态。西南大学期刊社期刊社管理了6种期刊,其他期刊分散在不同的学院和其他科研部门,各自为政,部分期刊没有体现出学校的学科优势和期刊特色,底蕴不足;有的期刊无专职的编辑人员,办刊力量薄弱,编校质量差;个别期刊处于“维持”状态。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学校期刊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的发展。因此,深化高校期刊改革,提高期刊质量和影响力,增强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势在必行。

二、深化高校期刊改革途径的思考

深化高校期刊改革,涉及到观念转变、制度创新、办刊方式深层次变革等方面,但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激发期刊工作者的动力,激发期刊的发展活力。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出版导向

深化高校期刊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增强政治意识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首要条件。期刊必须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政治自觉,把握政治方向这个生命线,始终坚定办刊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站稳政治立场[11]。我们应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出版导向贯穿到高校期刊改革的各环节、全过程。

(二)走集约化经营管理的道路

集约化经营管理是现代企业集团提高效率与效益的基本取向,它将人力、物力、财力等集中起来统一配置,把管理质量、服务质量等质量经营放在重要位置,强调规模化、集团化,运用现代管理手段,采用优胜劣汰的运行机制,从而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12]。

当今企业兼并重组,实现集约化经营、集团化发展已是一种常态,期刊的集约化发展是目前国际上期刊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期刊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主办期刊较多的高校,可以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期刊资源整合起来,形成期刊集团。将分散的办刊力量集中起来,优势互补,有利于实现办刊资源共享和协同;实现刊号资源的统一管理,节约了办刊成本,有利于期刊集团根据学校的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对相关的期刊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打造并发展品牌期刊,做大做强期刊市场;有利于建立专业的期刊管理队伍和编辑队伍,提高期刊的出版质量,提高编辑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小而弱、散而乱”的单刊在期刊学术市场中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面临的淘汰危险越来越大[13]。因此,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要求“做优做强一批,整合重组一批,淘汰退出一批”[14]。在改制推动下,我国高校期刊界出现了一些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探路者,如重庆理工大学期刊社、西南大学期刊社等均是集约化管理经营的探索者。

重庆理工大学期刊社就很好地完成了期刊社到企业化的转变[15]。重庆理工大学期刊社是直属重庆理工大学的,专门从事期刊编辑、出版和经营的二级部门,下设《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编辑部、《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编辑部、《兵器装备工程学报》编辑部、《智能技术学报》(英文刊)编辑部、《机电液工程》(英文刊)编辑部、质评部、新媒体部、市场部、综合管理部。转变为企业后,在人员管理方面,原有职工保留现有编制,新进人员采用企业编制,统一规划,同工同酬,科学管理。对企业内部全体工作人员进行适应市场化发展的业务培训,如出版的政策方针、期刊选题策划、期刊出版的要素、出版法规、期刊场经营管理、期刊的著作权相关知识和数字出版等,构建了规模效应显著和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期刊群,形成了涵盖多学科、多领域、多品种的多方位发展的刊群布局[16]。这种模式优化了办刊资源,提高办刊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实现期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效”结合;在资源配置方面,转企业后的重庆理工大学期刊社更加有利于制定统一的发展战略,更加有助于资源的统一配置,进一步实现人力资源、期刊质量监管、发行出版、广告经营、读者服务、作者服务及网络运营的统一管理[13]。同时,通过强化学术会议与期刊组稿会的结合,促进了编辑与专家学者的互动,丰富了优质稿源。

西南大学在制定《西南大学深化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时,对西南大学主办的期刊提出了深化改革的要求和目标:在坚持办刊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的前提下,做大做强期刊市场,为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大学做出应尽的努力和贡献。对全校期刊从管理、编辑、出版、经营方面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增强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强学术期刊,做大市场化期刊,拟打造4~5个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期刊,2~3个国内有影响的学术期刊,1~2个国内有影响的市场化期刊。努力提高西南大学所主办期刊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打造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西南大学期刊集团。

按照《西南大学深化综合改革方案》的要求,为改变期刊分散管理的现状,将由西南大学期刊社对13种期刊进行统一管理,相关学院、部门协助共建。期刊资源整合后,对5种有一定品牌和影响的期刊予以保留,继续加强这些期刊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其优势,进一步提升其影响力。对其他未能发挥学科优势的期刊,根据学校学科优势和期刊现状,进行优化调整,重新布局。如西南大学曾经主办的《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该刊无学科特色,根据学校的教育学科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将该学报申请改刊为《教师教育学报》,开设了理论前沿、教师发展、民族教育、课程与教学等栏目,通过组织教育学科方面的专家、学者投稿,短短的时间内该刊已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三)办特色期刊

目前许多高校都只有一个学报。学报是学校对外交流的学术窗口,也是体现学校科研水平的窗口,一些期刊往往是将本校的学科尽可能地在学报上体现,大而全,包罗万象,成了“千刊一面”,没有特色可言,加上现在的科研评价体系动辄就要求是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等,这类期刊的稿源就成了问题,办刊举步维艰。因此,对期刊规模小的高校,更应走特色化、走适合自身发展的“专、精、特、新”道路,形成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一本优秀的学术期刊需要特色专栏或专题,一旦特色打造成功,就能对期刊的整体发展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这一点对高校期刊的发展至关重要[17]。期刊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优势学科或者所处地域的特殊性,在期刊上开设特色专栏或专题,展开学术讨论和争鸣,逐渐得到该学科领域同行们的认可,期刊也能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如《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18]、《教师教育学报》的“民族教育”、《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的“逻辑与科学方法论”等栏目都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吸引了同行专家、学者的关注。

以《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例,该专题是在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创建的。中心以“昌明国故,融化新知”为宗旨,以“弘扬传统,共创和谐”为目标,秉承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风,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注重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中心成立之后,为了进一步扩大研究深度,增进与国内学界的交流,《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开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栏,通过专题研究、笔谈等多种方式,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问题与学界专家和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在该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19]。因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取得的显著的成绩,在重庆市政府主办的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活动中,重庆文理学院作为协办单位参与组织主会场活动并主办分会场(重庆文理学院是该活动唯一的分会场)活动,开创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政府和学界协作的良好先例。

(四)推进期刊媒体融合创新,积极探索新型办刊模式

融合出版是在出版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基于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产生的新型出版现象[20]。“互联网+”以及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为期刊业带来了理念更新、技术革新和理论创新,也为期刊融合和开创新型办刊模式带来动力[20]。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期刊发展迅猛,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只有在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创新发展[21]。

高校期刊可利用网站、微信、微博平台等网络资源,及时发布学术要闻,创建自己的风格,锁定相关人群,吸引新的受众。为了拓宽学术传播渠道,《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从2017年第1期起网刊免费提供论文浏览服务,将传统出版与新型数字化出版有机结合,提高论文的可达性,更好地为读者和作者服务[22];部分高校期刊还可以走联合办刊的道路,一种是同类型的期刊开展合作,共享出版资源和传播渠道资源;另一种是与有实力的公司合作,实行编辑权与经营权分离,共同打造期刊。联合办刊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期刊“散”和非专业化办刊等问题,使之既有横向规模的扩大,又有纵向产业链的延伸。在联合办刊前提下,一旦给出好的制度供给,高校期刊就能借助本身的资源优势,尽快融入国际期刊大发展的洪流[23]。

(五)深入期刊社运营机制、体制改革的探索

目前我国高校期刊数量较多,但质量水平有限,管理较为分散[24],且大多隶属于高校管辖,资金收入和支出也多归学校统一分配。因此,高校期刊生存的经济压力较小,市场化经营的动力不足。为了期刊自身更好地发展,高校期刊社运营机制、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目前比较被认可的改革方式有编营分离、出版单位联合、建立法人公司等[24-25],西南大学期刊社在此大环境下,借鉴其他单位如上文提到的重庆理工大学期刊社成功成立重庆理工大学期刊社有限公司的体制改革措施,对期刊进行管理与运行机制改革,取得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为学校发展和学术传播提供了平台支持。

高校期刊都应意识到坚持正确政治导向、提高集约化程度、突出特色、进行媒体融合创新和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深化高校期刊改良和改革的道路漫长而艰巨,探索的路上也会遇到各种阻力。“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涌现出一批有品牌、有核心竞争力与较强整体实力的高校期刊群体。

[1]陈素清.目前高校学报存在的问题及调控措施[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7-109.

[2]姚远,汤晰,赵军平,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现状调查与分析[J].编辑学报,2008(1):15-17.

[3]周少霞,陈海林.关于科技期刊集约化发展的思考[C]//科学评价促发展 品质服务谋共赢——第九届(2011)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2011:127-130.

[4]彭桃英,熊水斌,骆超.高校学术期刊管理机制与运营机制改革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190-193.

[5]周贤军,葛华忠.林业科技期刊市场化运作探讨[J].林业科技情报,2006(1):70-72.

[6]刘钊.高校科技期刊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与创新发展[J].科技与出版,2013(11):23-27.

[7]李东东.高校学术期刊要集约化规模化发展[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12-22(2).

[8]秦钠,翁春敏.高校学术期刊集约化管理探析——以上海大学期刊社集约化建设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5(1):9-13.

[9]秦兴俊.财经类高校学报提高学术质量的新途径[J].编辑之友,2006(2):61-62.

[10]张建军,张俊敏.对中国高校学报体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1):50-53.

[11]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N/OL].http://xj.people.com.cn/BIG5/n2/2017/1118/c188514-30937409.html.

[12]集约化管理[EB/OL].[2012-05-29]http://baike.baidu.com.

[13]樊雅梦,刘国正.学术期刊融合发展与集约化经营——媒体融合下的学术期刊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4):340-343.

[14]张贺.打造“航母”淘汰“小舢板”[N].人民日报,2009-08-17(10).

[15]游滨,彭建国,傅旭东,等.学术期刊专栏出版暨学术平台建设——研讨会会议实录[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84-106.

[16]刘志强.探索高校科技期刊出版模式的改革措施[J].编辑学报,2016(3):213-216.

[17]魏艳君,彭熙.浅析高校学报品牌栏目建设——以《重庆理工大学学报》为例[J].中国报业,2015(2):34-35.

[18]卢翠琬.数字化时代地方高校学报的困境与突围[J].闽江学院学报,2017(1):74-80.

[19]唐雯.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行途径与优势[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1.

[20]曹继东.基于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的“融合出版”[J].科技与出版,2014(9):15-18.

[21]樊文光.“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创新路径探析——角色、内容和传播创新[J].传播与版权,2016(9):36-38.

[22]吴学军,王亚秋.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现在与未来[J].编辑学报,2017(4):322-325.

[23]冯民.新形势下高校科技期刊联合办刊的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4):383-387.

[24]张铁明,颜帅,赵大良,等.高校科技期刊的出版模式初探[J].编辑学报,2010(4):328-330.

[25]孙宪民,王又冬,武玉欣,等.高校科技期刊改革的难点和机遇[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191-194.

猜你喜欢

集约化办刊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秋季蔬菜集约化育苗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科技期刊的分类
基于集约化的电费电价管理措施探析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探究县供电企业财务集约化实践分析
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