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陵地区茶业发展源流考述

2018-03-29戴楚洲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慈利县茶业红茶

戴楚洲

(张家界市政协,湖南 张家界 427000)

茶树是多年生的常绿木本植物,茶叶是以茶树新梢的鲜叶为原料加工制成。茶业是茶叶生产、流通所涉行业种植、加工、贸易的总称。茶文化是指以茶为中心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包括茶史、茶技、茶类、茶具、茶艺、茶俗和茶道等诸多方面。史料考证,中国南方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先秦时期,位于西南地区的巴国是中国最早的产茶地区,茶文化最初是在巴国发生、发展起来的。

“武陵地区”是指以武陵山脉为主线的湘鄂渝黔邻近地区构成的一个地理区域。镶嵌在北纬30°附近的武陵山脉自古以来就是适宜茶树生长的高山茶区,素有“黄金产茶地带之称”。武陵山脉层峦叠嶂,土壤富硒,气候温暖,雨水充足,所产茶叶品质优良。历代世居武陵地区各族祖先创造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茶文化。

一、六朝以前武陵地区茶业起源史

中国茶业发端于奴隶社会,战国时期初具规模,秦汉时期逐渐壮大。数百年来,史学界学者或说茶始于战国时期,或说茶饮始于秦汉时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于中国茶业究竟起源于哪个地区更无确定说法。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专家朱自振研究员长期从事茶史研究,在其编纂的《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1981年,农业出版社)中有许多富有创见的阐述,从而论证巴蜀是我国茶饮文化的摇篮。朱自振经过考证认为,先秦之时,巴、蜀乃是两个国家,一个由巴人血统形成的巴国,一个是由蜀人血统形成的蜀国。现今重庆市一带即是巴族聚居领域,现今成都市一带则是蜀族聚居领域。巴人祖居清江流域,起源地在今湖北省长阳县境内,其中巴人的一支就是由这里沿大溪移居渝东南的。巴人和蜀人在形成茗饮文化的历史进程中,仍有孰先、孰后之别。“从巴蜀来说,巴人无疑在茶的发现、利用上,关系比蜀人要密切。”朱自振根据汉代以后的种种记载而作出推论:“我国茗饮早在秦朝以前在巴、蜀就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我国茶叶的生产、制造,由茶叶的产、制和饮用构建的茶饮文化,不是别的什么地方,而正是在巴山蜀水这个摇篮里度过它们的初年的。”这一结论虽非定论,但在考古未能为茶之起源提供直接的证据之前,是一种有价值的参考。复旦大学旅游学研究专家沈祖祥在我国第一部从旅游角度研究中国文化的著作《旅游与中国文化》(2002年,旅游教育出版社)一书中写道:“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蓝。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实,最早栽培茶树、制作茶叶的古代民族为武陵地区巴人,中国茶业起源于西周时期巴国南部涪陵一带(在今渝东南地区)。西周时期,土家族祖先“巴人”早已种茶、制茶和饮茶,致使武陵地区成为中国茶业摇蓝、茶文化发祥地。湖南古丈县白鹤湾先秦墓群出土罕见茶具。东晋常璩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就明确地说:“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蒟,园有芳蒻(竹)、香茗。”[1]早在3 000多年前的西周初期,武陵地区巴人已把茶叶作为献给周武王的贡品,所贡特产茶叶“园有芳蒻、香茗”,不是采之野生,而是人工栽培的茶园茶树[2]。

秦汉魏晋时期,武陵地区仍是中国茶业发展中心,制茶工艺特别,名茶倍出。魏国张揖所撰《广雅》载:“荆、巴间采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该书记载的巴人后裔居住地区(即今湖北省西南部、重庆市东南部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区)把茶汤称作“茗饮”,饮茶方法比较特别,饼茶制法比较明确。《华阳国志·巴志》还载:“涪陵郡,巴之南鄙,惟出茶、丹、漆、蜜、蜡。”一个“出”字说明魏晋时期巴人后裔居住地区存在“茶事”,包括茶叶的生产、加工、贩运和品饮等过程。晋代无名氏《荆州土地记》还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南北朝时期,《桐君录》云:“巴东(郡)别有真香茗,煎饮令人不眠。”《述异记》亦载:“巴东有真香茗,其花白色如蔷薇,煎服令人不眠。”北魏末年农业科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高度评价武陵地区出产的名茶:“浮(武)陵茶最好。”

二、六朝以后武陵地区绿茶发展脉络

巴人移居的渝东南以及迁渝之前原住的鄂西南不但在六朝以前就已成为中国历史茶区,而且至唐朝中期,武陵地区黔中野生茶树仍然可见,茶业已有较大规模,于是首征茶税。唐代茶圣陆羽撰写的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3]两人合抱的茶树树龄在千年以上,应为战国时期以前生长的茶树。可见,“巴山、峡川”是中国茶树分布中心,茶叶种类较多。《茶经》还载唐代制茶工艺为“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从工艺过程看,唐代仍有蒸青绿茶制茶方法。

唐代武陵地区出现炒青绿茶制茶法,成为炒青绿茶起源地。著名诗人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最早记载炒青绿茶,诗中说:“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旁芳丛摘鹰嘴。斯时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其中,“斯时炒成满室香”正是描写炒青绿茶制茶法。《西山兰若试茶歌》一诗是刘禹锡任朗州(在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时所作,西山寺在今常德市郊谢家铺镇一带。据唐代《括地志》记载:“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无射山,彼蛮俗当喜庆之时,亲友会集歌舞于山上,山多茶树。”唐代杜佑所撰《通典》记载:唐代天授年间,溪州灵溪郡贡茶。唐僖宗咸通年间,高僧善会卓锡武陵之尾夹山寺十余年。据宋朝释普济所撰《五灯会元》载:

善会吃茶毕,自烹一碗,过与侍者。侍者拟接,师乃缩手。曰:“是甚么?”侍者无对。善会遂在禅房之侧树碑立碣,题额“茶禅一味”。众僧醍醐灌顶,恍然而悟茶中有禅、纯洁秀美。一日,善会禅师于禅茶祖庭夹山寺茶园采掇新芽,看见茶园之外有两牛牴角相触。善会遂选园中一芽一叶者,将其杀青炒压、理条造形而成牛角形状,泡入碗中。但见那茶叶柄朝下,芽尖向上,叶叶相碰宛如两牛牴角。禅师饮之甚喜,遂将此茶名曰“牛牴茶”。

宋代蔡襄所撰《茶录》亦载,石门县八坪峪牛牴山(在今湖南省石门县二都乡)出产皇家贡品牛牴茶。清代《湖南通志》引《一统志》又载:“澧州石门牛牴山产茶,谓之牛牴茶。”

宋代茶叶产地改团、饼紧压茶为生产散茶。团、饼一类的紧压茶称为“片茶”,对蒸而不碎、碎而不折的散状蒸青茶和蒸青末茶称为“散茶”。据历史文献记载,宋代生产片茶的地区有辰州(今湖南沅陵)、澧州(今湖南津市)、鼎州(今湖南常德)等地。出产散茶的地区有归州(今湖北秭归)和江南等地。宋代政和年间,名僧园悟住持夹山禅院,传承善会祖师“茶禅一味”理念,致使《碧岩录》成为中日茶道的源头。

元明清土司时期武陵地区茶业比较兴盛。元代至元年间,设立澧洲和常德榷茶提举司,管理石门县、慈利县和武陵县等地种茶和制茶事务。位于鄂西南的容美土司所产绿茶被统称为“容美贡茶”或者“容美峒茶”,是土司王向朝廷进贡的上乘贡品,驮路从容美土司中府(在今湖北省鹤峰县容美镇)通往邬阳关、金鸡口。清初著名诗人顾彩采访容美土司以后,留下“惊世鹤之峰、绝代容美茶”名句。据《清代鹤峰州志》载:“容美贡茗,遍地生植,惟署后数株所产最佳。署前有七井,相去半里许,汲一井而诸井皆动,其水清冽、甘美异常。离城五十里,土司分守留驾、神仙茶园二处所产者,味极清腴,取泉水烹服,驱火除瘴,清心散气,驱胀止烦。”改进制茶工艺以后,容美土司茶叶质量得以提高。“上品者每斤钱一贯,中品者楚省之所通用,亦曰湘潭茶。”现在,鹤峰县流传着用白鹤井水冲泡容美峒茶,杯中似一只只白鹤张翅腾飞,故有“容美司的茶、白鹤井的水”之说。容美土司水浕源长官司(在今湖南五峰县)加工的“水仙茗品”是土司时期土家先民向土司王纳贡的珍贵贡品。“三峡南岸后花园”五峰县渔阳关精制的龙井茶和珍眉茶以其清香、汁浓而著称。据明代万历《慈利县志》载:“有茶、椒、漆、蜜之利,暇则摘茶、采蜜、割漆、捋椒,以图贸易。”[4]明代天启年间,武昌王子朱如烩因避乱而迁到澧水流域茅坪(在今湖南省张家界永定区南庄坪办事处大悲庵村)居住,在大悲庵两侧种植多株茶叶树,传其制作贡茶“茅坪毛尖”。清代中期,永定县诗人丁启性写了一首反映茶俗、见证历史的竹枝词:“清溪一曲几人家,谷雨疏疏唱采茶;径合遗经补桑苎,冰瓯雪碗试新芽。”清代何磷修、黄宜中所纂乾隆《澧州志林》亦载:“云朝山,(慈利)邑南九十里,高数十仞,高顶种有茶树,青香异味,昔人评之曰云雾仙品。”清代嘉庆《慈利县志》又载:“慈地家园亦种茶,以出西莲地方者为上……西莲茶出伍家凹者尤佳。”[5]清代光绪《慈利县图志》还载:“茶唯饭甑山有名。”[6]陈宗瀛在民国《九溪卫志》中说:“茶则麻寮著名。”慈利县土家族傩愿戏保留用甑蒸茶的古老工艺:“年年有个三月三,姊妹三人进茶园。三月三,四月八,姊妹三人采细茶。大姐进园采四两,二姐进园采半斤,三姐采茶不用称,四十八两共三斤。摘起进来用锅炒,甑子蒸,篓篓炕,烟上熏。红带缠,绿带捆,箱中搁,柜中存。”桑植县土家族古歌描写采茶场景:“三月采茶茶叶青,身背茶篓进茶林;茶山处处收成好,笑在眉头喜在心。”溇水流域广泛流传具有地方特色的五句子采茶古歌:“姐儿门前一蔸茶,年年摘来年年发。头铺摘到斤四两,二铺摘到八两八,送给情郎小冤家。”元明清时期,慈利县西北部和桑植县东北部的麻寮土司历代土家祖先栽培茶树、制作绿茶,牧羊冲里保存完好的洪家大院土家天井木房曾是清代中期茶叶加工作坊。据慈利县土家族长者回忆:土家先民使用骡马驮着绿茶从牧羊冲往南走旱路,登上茶马古道穿弓背、大岩屋、曹家山和杨家塔,经过杉木桥、通津铺、黎家坡、长峪铺,翻越九寨坡和垭门关,运到慈利县城交货。从牧羊冲往北走,经过石门县罗坪、南北镇及鹤峰县走马镇等地,再过五峰县渔洋关,然后用船运到长江商埠汉口。牧羊冲南边旱路耸立的清代乾隆和道光年间土家祖先捐钱修路的十多块功德碑佐证茶马古道的信史,牧羊冲边仍然保留清代中期许多运茶民伕餐宿的土家族转角楼“安宿驿站”“范氏驿站”“黎家客栈”屋基条石以及制茶器具等文物古迹。“保靖黄金茶”是保靖县古老的茶树品种。据《保靖县志》载,清朝嘉庆年间,某道台巡视保靖县,路经两岔河,品尝茶叶以后赏给黄金一两。后人将该茶取名为“黄金茶”,该地亦改名为黄金寨,现仍有两百多年的茶树。“黄金茶”具有“高氨基酸、高茶多酚”等特点,故“一两黄金一两茶”深入人心。1906年,《古丈坪厅志》记载:“茶之利大矣哉。古丈坪厅之茶,种于山者甚少,皆人家园圃所产及以园为业者所种。清明、谷雨前捡摘,清香馥郁,有洞庭君山之胜、夫界亭之品”。1920年,杨琢臣在古丈坪青云山开茶园,外号“青云银峰”,又称“白毛尖茶”。清代,沅陵县碣滩山毛尖茶曾被朝廷列为贡品。清代《辰州府志》记载:“邑中出茶处多,先以碣滩产者为最。”清代同治《沅陵县志》亦载:“邑中出茶处多,先以碣滩产者为最,后界亭茶盛行。极先摘者名曰毛尖,今且以之充土贡矣。”说明沅陵县以产碣滩茶最多,而官庄界亭茶亦较盛行。

明代,湖北省利川雾洞茶名声远播,明成祖受贡亲赐:“此茶生来出雾洞,弟兄结拜在虚空。今夜敬茶同饮后,品茗满园辅朝忠。”清代同治《利川县志》载雾洞茶生长环境:“当地土人遍种其茶,其茶清香坚实,经久而泡,向异他处,亦地气然也!”可见,古人已视其茶品质特异为生长环境之原由。雾洞茶属条形烘青绿茶,产于利川市忠路镇雾洞坡一带,其茶色泽翠绿,锋苗显露,故名“雾洞绿峰”。清代康熙年间,恩施芭蕉黄连溪蓝姓茶商自垒茶灶,亲自焙茶,所制茶叶外形紧圆,色绿如玉,故名恩施玉绿。1936年,湖北省民生公司在玉绿基础上研制的绿茶毫白如玉,格外显露,故改名为“恩施玉露”。据《明实录》载:“思州方物茶为上。”贵州省印江县永义乡团龙村系朗西蛮夷长官司所辖,隶属思州。深居梵净山间的永义乡所产团龙茶可追溯到15世纪,明代永乐九年进贡皇家,被赐封为贡茶。清代《贵州通志》还载:“茶出婺川,名高树茶……石矸茶、湄潭茶均为贡茶。”

新中国建立以来,武陵地区制茶企业获得许多奖项和商标。1955年,湖南古丈县古阳镇思源桥茶农将古丈毛尖茶寄给北京毛泽东主席,毛主席品尝以后备加称赞,希望古丈人民大力发展茶叶生产。1983年,“甑山银毫”被湖南省农业厅评为省优质茶。1982年,三岔茶业公司利用传统工艺研制的大庸毛尖茶更名为“青岩茗翠”后,获得国家优质名茶称号。1986年,“龙虾花茶”被评为全国优质名茶。1988年,慈利县庄塔茶厂研制的“五雷月眉”获得湖南省优质茶奖。20世纪90年代以来,石门县实施名茶开发战略,研制出石门银峰茶、东山秀峰、西山毛峰、白云银毫和泰仙野毫等知名品牌茶叶,被湖南省农业厅列为优质品牌茶开发基地,还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有机茶叶出口生产基地。东峰牌“东山秀峰茶”参加全国名茶评比,荣获国优产品银质奖章,并且获得国家第一批绿色食品认证。20世纪90年代,湖北省鹤峰县被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列入富硒茶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县,走马茶场的“官鼎茶”、走马茶叶中学的“清心翠茗”和北佳农特站的“绿林翠峰”获得“陆羽奖”。2012年8月,“鹤峰茶”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范围为鹤峰县铁炉白族乡和走马镇9个乡(镇)。张家界市灵洁公司、湘小伍家公司、龙鑫公司、西莲茶业公司和天子茶业公司等旅游企业的产品获得“湖南省著名商标”,“茅岩莓”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称号。2005年,古丈县毛尖茶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07年,古丈毛尖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1年,“古丈毛尖”获得国家工商总局“中国驰名商标”。“溪洲莓茶”俗称溪洲藤茶,因湖南永顺县古为溪州而得名。在国家农业部及省农业厅扶持下,永顺县毛坝、润雅、万坪、砂坝、官坝、塔卧、首车等10多个乡镇建有莓茶基地10 000亩,并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溪洲牌”莓茶商标,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5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对溪洲莓茶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8年,“伍家台贡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9年,农业部颁发《伍家台贡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2010年,“伍家台贡茶”在中国茶业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伍家台贡茶”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五峰县的绿珠牌“采花毛尖茶”和“天麻剑毫茶”获得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五峰绿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07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恩施市玉露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9年,恩施市玉露茶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印江县开发“梵净山贡茶”“梵净山佛光茶”“梵净山翠芽”“梵净山雪峰茶”等名优茶。2005年,“梵净山翠峰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6年,荣获第六届“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评比“金奖”;2007年,荣获第七届“中茶杯”中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

21世纪始,武陵地区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张家界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将茶叶产业列为市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全市主产茶区集中在10多个乡(镇),共有茶园10多万亩,已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80多家。政府支持张家界云雾王茶业公司、白鹤井茶业公司、张家界茶业发展公司、龙鑫公司和西莲茶业公司扩建高山云雾绿茶加工厂。支持茅岩莓公司、一碗水果茶公司、灵洁公司、仙踪林公司、湘小伍家公司和五雷月眉茶叶公司等有影响力的旅游商品骨干企业制造高档名茶系列产品。慈利县三合口乡小溪峪村仍然保留约200亩古茶园,牧羊冲高家老屋门前至今耸立着巨大的“龙凤香茶树”。这株古老茶树生长在武陵山脉龙凤山,树高4.18米,树幅5.26米。经解剖叶片结构,海绵组织发达,具有世界茶树罕见的解剖学特征,是我国古茶树原生地的活见证。2015年,慈利县政府为其立了“古树名木保护牌”。2008年,保靖黄金茶公司制作的“保靖黄金茶”在“全国绿茶高峰论坛”上被评为金奖。2009年,保靖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黄金村产业发展的意见”。2009年,保靖黄金茶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2009年10月,保靖县因发展黄金茶荣获“中国茶叶百强县”称号。2009年12月,保靖县黄金村古茶树经湖南省林业科学院鉴定,最大的1号样株年龄为402年左右。2009年12月,“黄金茶”获得农业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保护范围为葫芦镇、夯沙乡、水田河镇现辖行政区域。2010年,保靖县继黄金绿茶之后,试制出黄金红茶、黄金白茶等系列新产品。湖南省沅陵县有茶叶面积8.3万亩,有加工企业40家。2011年,沅陵县碣滩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3年,沅陵县申报的碣滩茶两项省级地方标准通过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

三、近代武陵地区红茶兴盛轨迹

红茶属于发酵茶类,发酵使茶叶多酚类物质在多酚氧化酶作用下形成氧化聚合产物,在冲泡后形成红色茶汤,故名“红茶”。红茶种类包括工夫红茶和红碎茶,其中,湘鄂西所产早期“宜红工夫茶”品质优异,对中国工夫红茶发展发挥了历史作用,被列为世界名茶之一。

宜红工夫茶诞生在清代末期。清代道光年间,广东商人钧大福带领江西省制茶技工在五峰县渔洋关开始传授工夫红茶制作技术,设庄收购精制红茶,用船运往汉口出口国外。清代咸丰四年,高炳三等广东茶商收购石门县和慈利县红毛茶以后,雇请民伕肩挑或者骡马驮至五峰县渔洋关进行精加工。清代咸丰八年签定的中英《天津条约》增开汉口为通商口岸,英国人随即在此设置洋行,并把工夫红茶销往英国、俄国、德国和美国等国际市场,五峰县采花乡至今保留英商“宝顺和”茶庄招牌。清代同治三年,俄商在汉口收购红茶,从宜昌用船沿着长江转运汉口的红茶取名“宜红茶”,品形俱佳。清代光绪二年,林紫宸等广东省商人前来鹤峰县三路口、五里坪、南村和桑植县、慈利县、大庸县等地开设“谦慎安号”等茶庄,采办精制的“宜红茶”,在鹤峰县留驾司集中包装红茶以后,经过鹤峰县走马和江口,沿着溇水汇入澧水。路过桑植县和慈利县时,又在其水运码头把当地红茶装上木船,进入洞庭湖,运达长江中游城市汉口以后出口俄国。清代光绪十三年,广东省客商卢次伦从我国著名红茶产地安徽省祁门县聘请几名红茶制作技师在石门县选用中叶茶树鲜叶加工成宜红茶。清代光绪十五年,在石门县宜市(又名泥市,在今石门县壶瓶山镇)创建“泰和合茶号”红茶厂,厂房主楼建筑前、后三进,中间“三泰楼”雕梁画栋,装有机器设备。“泰和合茶号”下设工厂管理和分庄等10多个部门,并在长阳、五峰、鹤峰、石门、慈利、桑植等产红茶县设数10家茶庄,办理收购、运输事务,又在湖南津市、湖北汉口设立分号,办理转运、销售茶叶等贸易业务。各个茶庄制作的红茶运到宜市泰和合茶号打包装箱,产品包装茶箱商标中书“宜红”二字,再转运销给汉口英商“怡和洋行”,最后出口英国、俄国、德国和美国等国家。学者吴恭亨于清代光绪二十三年在《慈利县图志》说:“西莲有作红茶者,贩之辄获倍值。于是,人稍稍知种茶之利。”“泰和合茶号”在鼎盛时期年产“宜红茶”30多万斤,拥有员工6 000多人,受雇茶农1万余人,共有水运茶船300多条、旱运骡马1 000多匹。为了保证水陆道路畅通,卢次伦聘请民工以宜市为中心,把向北至杨柳坪及鹤峰、向东到澧县及津市的700多里山间小道改为能过骡马的青石板大路,疏通渫水200多里险滩礁石,成为湘西北的“茶船古道”,此外,还修通各茶区山间驮路500余里。慈利县三合口茶农使用骡马驮着红茶从牧羊冲出发,经过庄塔和国太桥,运到磨市、所街乡水南渡村码头、宜市交货,或者经过临澧县和澧县,送到津市码头,再用木船过洞庭湖运往汉口。1917年,卢次伦关闭“泰和合红茶号”,并将泰和合茶号残余设施和鹤峰等地分庄转让给鹤峰县人张佐臣,改名为“圣记张永顺茶号”,初制以后转运宜市和渔洋关精制。据民国时期出版的《湖南之茶》记载,石门县为湖南省15个茶叶主产县之一。《民国慈利县志》载:“西莲有作红茶者,贩之辄获倍值。”《大庸市览》载:“慈利工夫红名茶,亦系历史传统产品,主产于华岳山脉。”慈利县三合镇牧羊冲村唐珍初和洪六初等老人都说,清朝末期,我们的祖先把红茶运到石门县“泰和合红茶号”,转运到汉口后销往俄国。制茶后人传唱的《采茶歌》反映当年贩茶情况:“采茶归去不自尝,妇姑烘焙终朝忙;须臾盛得青满筐,肥其贩者湖广商。”

宜红工夫茶发展于新中国建立初期。1951年,成立中国茶叶公司宜都茶厂和石门泥沙红茶初制厂,在五峰县、鹤峰县和慈利县、桑植县、大庸县等宜红工夫茶生产区收购初制茶叶,再由宜都茶厂精制工夫红茶。1952年,石门县马先立、陈洁先在慈利县三合口乡唐家院子茶庄唐化吾家传播红茶制作技术;后于1954年在三合口乡汪家院子茶庄汪辉吾家采购红茶。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三合口乡小溪峪合作社一直收购红茶。1966年,三合口乡小溪峪大队创办企业制作红茶。20世纪70年代,大庸县在侯家湾、金山和黄坡建立3个社办红碎茶厂,年产红茶100多吨,多数出口国外。张家界建市初期,永定区曾建邢家巷红碎茶厂、二家河红碎茶厂、三坪金山红碎茶厂和官坪红碎茶厂。

红茶繁荣于改革开放新时期。1980年,利用慈利县三合口乡华岳山脉牧羊冲古茶树生长的龙凤茶制作的“工夫红茶”荣获全国食品博览会工夫红茶3套样银质奖。1982年,获得湖南省优质名茶奖。1985年,慈利县土产公司在三合口乡创办小溪峪红茶初制厂。1985年,大庸市红碎茶被农业部评为优质名茶产品。21世纪以来,张家界市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培育“张家界市旅游商品产业集群”,支持企业发展红茶产业,创建茶叶知名品牌。位于慈利县零阳镇的云雾王茶业公司于2003年把精制的“慈姑红”投入旅游市场,赢得消费者认可,取得“武云”注册商标。2015年,位于慈利县三合镇的茗园茶业公司制作的“白洋湾”红茶和牧羊冲古茶公司制作的“牧羊冲”红茶取得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颁发的商标注册证书,茶业茗园公司制作的“白洋湾”红茶于2016年取得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颁发的检验报告。2015年,位于慈利县三合镇的湘西红富硒茶业公司制作的“湘西红芽”红茶荣获湖南省茶业协会颁发的第七届湖南茶业博览会“茶祖神农杯”名优茶评选金奖,其“三降养生富硒红茶及其制备方法”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2015年注册的古道源茶业公司制作的“姊妹峰”红茶已经取得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颁发的检验证书。2016年,古道源茶业公司制作的红碎茶取得湖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和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许可证检验的检验报告,并且荣获湖南省茶业协会颁发的第八届湖南茶业博览会“茶祖神农杯”名优茶评选金奖。桑植县的西莲茶业公司三鹤茶园于1994年荣获“湖南省名茶基地”称号。该公司现有红茶生产线1条,精制西莲红茯砖茶,所产“西莲红”红茶荣获2012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中国名茶”金奖。2016年,西莲茶业公司制作的西莲牌花香红茶和燕落春茶业公司制作的元帅红牌红茶荣获湖南省茶叶学会颁发的首届湖南省“潇湘杯”名优茶评比一等奖。龙鑫生态农业公司在桑植县廖家村镇建设红茶砖生产线一条,产品通过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13年,龙鑫生态农业公司取得湖南省著名商标“湘陵春”。2014年,所产“湘陵红”红茶产品荣获中国中部国际农博会金奖。天子茶业公司利用武陵源区袁家界茶场1600亩茶树加工而成的“天子茗红”红茶于2009年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所产“天子茗翠”茶叶是经国家认证的无农残、无公害的高山有机茶。“天子茗翠”名茶制作工艺要求较高,一级以上以手工炒制为主,二级以下由机械加工。2012年,“天子茗翠”荣获湖南省著名商标。武陵源头茶业公司已经制作名山茗茶“天门红茶”,在旅游市场畅销。慈利县三合镇湘西红富硒茶业公司和茗正缘顺茶业公司开发红茶新产品,整合茶叶生产、加工企业,促使武陵源区白虎堂村、田富茶园基地进行股份合作,由武陵源头茶业公司实行统一生产制作名山茗茶“武陵春茶”和“天门红茶”。湖南省茶业集团、张家界市供销联社与武陵源区政府合作,成立张家界金毛猴茶业公司,投资1 000万元,在向家台村建设500亩天子山御茶园,合作开发“金毛猴”红茶系列产品,建设集种植和加工于一体的“金毛猴”茶文化博览园。位于永定区的张家界茗正缘顺公司利用罗水乡云朝山生产的有机茶叶开发的新产品“金湘红”红茶,经过多年历练获得“中国茶产业十大名牌”和“国际茶文化节大红袍金奖”等荣誉。

[1]常璩.华阳国志[M].线装本.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

[2]桑楚.中国文化全知道[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6:173.

[3]陆羽.茶经[M].线装本.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6.

[4]陈光前.万历慈利县志[M]//卓德元.慈利县志校注.线装本.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5]皇甫如森.嘉庆慈利县志[M]//卓德元.慈利县志校注.线装本.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6]吴恭亨.光绪慈利县图志[M]//卓德元.慈利县志校注.线装本.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慈利县茶业红茶
《幸福的红茶时光》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蜜香红茶
Happy Afternoon Tea
阳光竞技彰显园丁风采
慈利县玉米抗旱抗逆试验研究
贵州茶业大事记
慈利县茶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探讨
慈利县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