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研究

2018-03-29方晓珍

池州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中华中华民族传统

方晓珍

(安庆师范大学 人文与社会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文化”,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他一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国家的重要软实力。国学泰斗张岱年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主要有四点:(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2]。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以史为师、资政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反对侵略、抵御外侮的爱国史,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载体。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难题热点,突出问题的时代感。马克思曾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3]。弦外之音是:一切问题,均具有时代性和情境性特点。因此,问题预设要尽可能富有创意,少一些“大而泛”的老问题,多一些“特色化”的新问题。注重宏观与微观相交织、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理论与史料相融通。

1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如何理性看待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文化的涵义众说纷纭,一般来说,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穿越时代而仍有浸润心灵、启迪人心的力量,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

进入近代社会后,由于中国的巨变,在中西文明的大碰撞中,我们开始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在很大程度上调整了以前对传统文化的看法。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可谓冰火两重天,经常出现弘扬传统与彻底否定传统的两极对峙以及程度不同的折衷,争论不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成为热点。从政府到学界,从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怎样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冯友兰先生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4]。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一直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为主体,建设现代国家,以增强民族自信心。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5]。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6]。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7]。中国自近代以来就产生的重要文化命题——如何以民族文化为基点推进中国现代化、如何打通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史性的破解。

大江东去的豪迈、杨柳依依的悱恻、长河落日的壮阔、彩笺尺素的缠绵、马革裹尸的肝胆、海纳百川的胸襟、乘风破浪的逸兴、青天揽月的壮思——生命中的一切体验和东方审美意境,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都有鲜活的表达。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世界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价值观,以民为本、为政以德的治世之道,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人生哲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进精神——中华文明的哲学内核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都有丰富全面的呈现。这里,凝结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情感、省思、智慧;这里,培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政情、民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壮志、“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胸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气度——这些历经数千年锤炼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让我们在今天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充满自信。

必须明确,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最大特色,是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明的积淀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理性看待、辩证分析、充分尊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二选择。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就不能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样,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自觉,就很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要秉承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2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如何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是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继续发展的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重点工作。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具有现实意义的指导思想与教学大纲。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公共政策的方式,为文化传承提供了规划和抓手;以系统的梳理,呈现了当代中国蓬勃的文化实践。

传承是基础,创新是生命,两者不可偏废。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核心是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即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行现代性的创造性转化,同时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法治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精神,才能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赋予其新的内涵与活力。

如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传统文化新论告诉我们,必须坚持三大原则:一是批判地继承原则,既要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又要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二是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原则,即要联系实际,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是坚持“百鸟和鸣”的原则,即要让所有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传统文化因子“活”起来。这当中最关键是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我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推动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就是要用蕴含其中的精髓精华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提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一套具体的做法和合适的路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我们一定要以学生为重点,从最基础的典籍着手,从最基本的文明礼仪和规范做起,努力做到“七化”:

一是现代化。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近现代史上就有许多重要典籍和遗迹需要我们整理和保护。无论地方还是高校都要加强规划,加大投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认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实保护我们的文化瑰宝。

二是生活化。通过教学逐步使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礼义廉耻成为学生日常生活规范。培育学生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行为准则,形成相互尊重、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互谅互让、友好协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营造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维护公平、伸张正义的社会氛围。

三是实践化。充分利用历史博物馆、非遗传承基地、红色旅游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等各类文化场所,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参观考察、现场体验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和人文涵养。

四是教育化。通过进规划、进大纲、进教材,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要课程。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丰富传统文化资源,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典籍诵读活动、国学知识普及活动等。

五是网络化。把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使网络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要让传统文化传播具有互联网特质,自媒体以贴近现实生活的方式讲述传统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六是艺术化。应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甄别和筛选,比如,什么样的传统故事能切合现代人的思维、审美和行动。除了古文经典外,要将传统戏曲戏剧、非遗文化、民俗风情、书法、国画、民乐等内容,融入教学之中,更着力培养学生对端午、中秋、重阳、清明、春节等文化传统节日及传统礼仪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立体化认识和感知度。

七是体验化。要让传统文化教育落地生根,必须突出“体验性”,学生没有亲身体验,想传承也很困难。可结合实际开展艺术演出、展览展示、讲座演示、经典赏析、国学诵读、参观访问、参与体验等活动,传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需要具体分析。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要着重讲清楚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加强实践环节,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充分发挥近现代史上革命遗址、文化基地的育人作用。

3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如何深度融入传统文化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在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要求深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传统文化在近现代历史发展中命运多艰,教学内容与重点也不好把握。我们认为,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以爱国主义为主线,整合教学内容,进行专题教学;重点讲授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爱国主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内核。要着重阐释中国传统文化与近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让学生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教学方法运用上,实施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化教学。通过“进大纲,进课堂,进课外,进考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并落到实处,达到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提高《中国近现代史》教学效果的目的。

在今天的高校,仍有一些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淡薄,历史文化常识缺失。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

一是近代以来传统与现代的断裂。近代以来,由于民族的屈辱和屡屡失败的痛苦经历,也由于中国在19世纪中叶以来所显示的贫穷和积弱,使得中国“现代性”不得不在一种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建构,而这种构建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传统与现代的断裂。

二是“显性”与“隐性”教学目标的顾此失彼。中国近现代史主要教学目标是要让当代大学生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注重到这一显性目标,而忽视了隐性目标:对中国社会发展精神动力的追寻,树立中华民族的自信心。教学仅停留在传授确定知识的层面,传统文化尚未找到应有的位置。究其原因是:理论上对教学目的认知上的偏差及实践中教育理念贯彻不到位。

三是学生“实用主义”学习观的制约。很多学生内心深处逐渐形成这样的意识:大学属于专业学习阶段,而中国近现代史和自己未来的发展没有太多的相关性,只有专业学习才与今后的求职就业及事业成败息息相关。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外语学习、创新创业等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没有闲情逸致去品读传统古籍了。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学习的内在动力严重不足,对课程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大学生们更是显得漠然,甚至有些麻木。这种“实用主义”学习观直接制约了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

如何改善这种状况?我们通过课堂讨论、知识竞答、经典诵读、专题辩论等多种模式激活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如,在讲到新文化运动新文化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时,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让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熟悉、了解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作自我认知;在辩论的过程中借鉴他人、反思自我。我们选择“传统文化是否就是儒家文化、五四运动反封建是否就是反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中国人民御悔图强中是否起到作用、毛泽东思想中是否包含传统文化内容、根据地建设中是否提到传统文化、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与影响、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关系”等进行专题论述,充分展现传统文化久久不息的魅力,为教学活动提供新的理论支点。通过教学内容和方式创新,培养学生民族文化归属意识、民族文化危机意识、民族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在民族文化方面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对传统文化秉持珍惜和尊重的态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要坚持整体把握,实现系统融入;突出重点热点,实现深度融入;创新表达方式,实现生动融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根基,将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化、现代文化有机融合融通。坚持本土化、民族化,努力彰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传统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