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能力培养导向的高职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研究
2018-03-29徐丹
徐 丹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沈阳110122)
就业能力是指个人具备的能够获得岗位、维持就业和重新就业,并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绩效的各种素质。通常包括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培养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既是高技能人才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岗位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服务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高职学生学业评价是指借助学业考核工具的测量,有效地检查教学效果与质量,从而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及个性发展等整体素质进行价值判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因此如何使高职学生学业评价符合、服务于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重要课题。
1 当前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1.1 对就业能力培养的理解简单化、片面化
就业能力不仅包括获得岗位的能力,同时也包括维持就业和重新就业并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绩效的能力。通过对当前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的调查发现,对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两方面的误区。一方面,将就业能力简单理解为获得岗位的能力,甚至只是片面的就业技巧训练。目前高职院校就业能力培养多局限于开设通识性质的就业指导课,主要是针对面临参加校外实习和面临毕业的学生开设的,讲授如何获取招聘信息、撰写简历以及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属于培养基本素质方面的课程,通常不分专业,几个班级在一起上合班课,班型大、课时少,很难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有的学校在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只开设通识、选修性质的讲座;另一方面,对于维持就业的职业能力的理解也存在片面化倾向,将职业能力片面地理解为岗位操作技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垣”对各行各业的影响不断深化,传统的“岗位”能够存在多久、以何种形式存在尚是未知数,只是针对传统岗位操作技能的训练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宗旨,也无法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既包括适应岗位的能力,也包括随着社会变化转岗的能力,职业能力是综合职业能力,而非针对某一具体岗位的岗位能力。这种对于就业能力片面化的理解严重阻碍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1.2 就业能力培养没有贯穿专业学习始终
当前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尚未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就业稳定性和就业质量明显低于本科院校的毕业生,频繁地更换工作、低技术含量的工作岗位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工作热情,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经过调查发现,当前的高职教育存在着就业能力培养和专业学习相分离的现象。就业指导教师是专门讲授就业技巧方面的教师,不是专业课教师,无法针对不同专业展开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多为直接从高等院校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有着很高的专业知识和学术积累,但缺乏企业工作经历,也不了解职业教育的特点,理论讲授多,实践锻炼少,因此,也很难将就业能力培养渗透到专业教学之中。同时,在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将就业能力中的专业素质培养片面地理解为岗位操作技能培训,将高职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混为一谈,忽视了职业教育对“人”成长、成才的培养。
1.3 就业能力培养没有真正服务行业、岗位需求
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同时并存的现象不仅说明就业市场存在着结构性失衡,更说明高职院校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没有真正服务行业、岗位需求。经过调查发现,尽管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但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还存在着本科“翻版”的学科导向及中职、技校拔高的“技能培训”性质的课程体系设置。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针对区域行业、企业的深入调研,不了解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模糊,培养的毕业生很难适应未来行业、岗位的需求。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重视岗位操作技能训练,而忽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倾向。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敬业、乐业的教育,当前部分高职毕业生缺乏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对待工作岗位选择存在“拈轻怕重”“挑肥拣瘦”的现象。
1.4 就业能力培养没有真正服务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的宗旨是以人为本,服务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是教育的根本宗旨。当前的高职教育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明确办学定位、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能仅局限于岗位操作技能训练,而应着眼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将就业能力培养、职业道德培养渗透于专业学习之中,提升人才的持续发展能力,适应岗位不断变化的现实环境,使高职毕业生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1.5 与就业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学业评价机制尚未形成
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学业评价机制是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保障,也应是企业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但调查发现,在当前高职教育的学业评价中,以笔试为主的总结性评价仍占据主导地位,仍以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主,难以评价学生的就业能力。这样的评价机制既不能很好地发挥选拔、评价功能,也无法对教学形成很好的反馈。缺乏应有的信度和效度,在企业招聘中,有很多企业甚至只把学业评价作为一个参考,而以自己企业的评价标准来选人、用人,当前的学业评价机制不能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相适应。
2 高职学生学业评价现状分析
2.1 以笔试为主的传统评价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
在当前高职学生学业评价中仍以期末考试作为主要的测评方式,以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相结合的方式考查学生对课程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样的考核一方面还是重在对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缺乏具体应用及综合能力的考核,难以评价学生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这种评价方式难以克服部分学生“临时抱佛脚”、突击“刷题”得高分的问题,有失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2 形成性评价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总结性评价仍占据主导
在高职教学改革中,形成性评价日益受到重视,学生评价、教师日常评价等在学生学业评价中的占比逐渐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评价的科学性。但如何将形成性评价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评价选拔、反馈和指导教学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当前的形成性评价还仅局限于被动的评价,如出勤、提问、作业等。这样的评价方式并不能有效杜绝“出工不出力”的隐性逃课以及作业抄袭的现象。在实际的教学评价中,大多数教师还是将期末卷面测试的成绩作为总评的重要依据。
2.3 真正的多元化评价尚未形成
在教学评价改革中,大力倡导多元化评价,教师、学生自评、互评以及企业参与被广泛引入高职教学评价之中,但真正将这一举措落到实处,还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以及机制和方法的创新。当前的多元化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未能切实发挥作用,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教学缺乏利益吸引点,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加之企业对教学认知有限,很难做出科学、有效的评价。
3 基于就业能力培养导向的高职学生学业评价改革建议
3.1 各级政府应加强对高职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投入、引导和服务
在当前高职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学生学业评价信度、效度频遭质疑的现实背景下,各级政府应担负起发展区域内职业教育的主体责任,加大对高职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投入、引导和服务,从而提升高职教育的整体质量。首先,牵头组建区域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完善行业推动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和开展质量评价机制,在高职教育教学评价中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提升高职学生学业评价的公信力;其次,加大对高职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投入。以资金支持、政策引导的方式推动高职学生学业评价改革,对于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方可以通过税收减免、转移购买等方式给予鼓励。充分利用行业协会、重点企业开展对高职学生的学业评价,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支持;再次,加强对高职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监测评估。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高职学生学业评价改革实施情况的监测和督导评估,跟踪指导检查,及时研究改革实施过程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最后,加强对高职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理论研究。在推进高职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过程中要加强相关理论研究,以最先进的理念指导改革实践,坚持边试点边研究,形成优秀的学业评价改革成果,在区域内推广,提升整体学业评价水平。
3.2 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形成基于就业能力培养导向的高职学生学业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改革学生学业评价机制,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社会认可度。首先,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引进优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教学评价。高标准对标行业、企业需求,为企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其次,高职院校应紧密依托行业协会开展学生学业评价。在学生学业评价中引入职业技能鉴定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评价标准,切实将行业、企业标准融入专业教学标准和评价;最后,高职院校应通过出台鼓励高职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政策,建立、健全学院评价组织机构等方式鼓励教师参与学生学业评价改革,切实提升评价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3.3 教师应努力践行基于就业能力培养导向的高职学生学业评价改革
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明确自身定位及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在专业教学中,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投身学生学业评价改革。在学生学业评价中通过设计多元的评价主体、评价对象,充分发挥学业评价选拔、评价、反馈教学的作用。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设计对标行业、企业需要的评价标准,从微观层面探索提升高职学生学业评价的具体路径,为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切实发挥学业评价的抓手和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院
[1]许艳丽,刘晓莉.基于“互联网+”时代特征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25):34-38.
[2]翁芸.高职应用电子专业学业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7):211-212.
[3]刘绍斌,姜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相关性的调查报告[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1):89-91.
[4]刘绍斌.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探索[J].文教资料,2007(36):2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