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电视综艺节目的文化价值
——以《国家宝藏》为例

2018-03-29

传播与版权 2018年8期
关键词:国家宝藏宝藏大众文化

张 蕾

《国家宝藏》的热播,引发了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同时也让电视从业人员地看到了电视综艺节目创作的新路径。在全民热论中国梦和文化自信的语境下,《国家宝藏》的应运而生在电视综艺节目的美学风格、创作特色,尤其是文化价值方面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电视综艺节目文化转型的必要性

电视综艺节目的形态经历了以表演为主、以游戏娱乐为主、以益智类为主、以真人秀类为主的流变,在近些年尤以真人秀类电视综艺节目最受大众追捧。

真人秀类电视综艺节目,以人为娱乐主体,平民和明星都是被消费的对象。很多早期的真人秀节目,如中央电视台《非常6+1》《星光大道》以及山东卫视《我是大明星》、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等都倾向于平民路线,观众在这些节目中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经过层层选拔最终得到奖项,实现了人生转折。这些选拔出来的平民明星有很多至今依然活跃在影视舞台,比如马天宇、张靓颖、周笔畅、李宇春等,并且有大量的粉丝群体。这些造星节目不仅捧红了一些普通人,而且电视台也收获了极高的收视率,但同质化问题随之而来,不仅如此,为了博眼球,节目在内容上越发媚俗,挖掘隐私制造话题满足大众的窥视欲。在如今爆火的明星真人秀类综艺节目中同样存在娱乐过度、一味迎合观众的问题,很多节目直接照搬国外成熟的制作模式,在游戏、竞技等环节,明星卸下光环,表面看明星是被观众消费,但不菲的版权费、高额的明星出场费实则反映了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制作能力的疲软,无论是节目形式或者内容,都呈现出原创性缺失,媒体社会责任感缺失,主流价值观游离的态势。

在国家发展的新形势下,主流媒体急需寻找一种更加专业、冷静的态度来做观众爱看,引导观众的优质节目,重新思考电视综艺节目的内涵和意义,探索开发呈现本土文化的原创节目,输出我们国家的主流价值观,提高国家软实力。

二、电视综艺节目文化转型的探索

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央视以及北京卫视、湖南卫视、浙江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均推出了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且播出时间多为周末黄金时段,这些节目既做到了围绕国家政策和文件的要求,又充分考虑到观众的娱乐需求。综艺的节目形态,融合创新的节目模式,亲近百姓生活的节目内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主题,今后的电视综艺节目内容或包含更多以上元素。

《中国诗词大会》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用综艺闯关的表现手法呈现,掀起了许多热点话题;北京卫视的《非凡匠心》让观众看到了我们祖国万千工匠的匠心精神,体悟当下的年轻人对待匠心精神的态度,翻开了传承的时代命题;湖南卫视的《旋风孝子》在对中国的国情、文化、价值观等进行深入研究后,选定以孝道亲情为创作方向,以真人秀的模式传承孝道……近年来,各大上星综合频道都强化了公益定位,陆续诞生了一些优秀的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

然而观众的审美情趣并不是始终如一,审美品味也在逐渐升高。《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这类型的节目爆红之后,同质化问题随即呈现出来,越来越多的类似节目出现在各大电视台,观众也逐渐审美疲劳。如何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更好地融入现实生活,并且找到恰当的电视化表达方法,让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口碑和社会影响力持续走高,突破收视压力的现实困境,成为电视从业者的一道难题。

三、责任与使命:《国家宝藏》的经验与启示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官方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也意味着在新时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由积极倡导、媒体引领上升到国家意志层面。[1]尤其是国家对于四个自信的大力宣导也使得《国家宝藏》的出现具有特殊的意义,体现出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特征。

(一)由小众走向大众的探索

一直以来,精英文化都对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划分了界限,知识分子阶层作为精英文化的发言人,认为精英文化才是社会文明的真正价值体现,承担传播社会文明的重担,而大众文化是迎合的、媚俗的,但是大众文化也确实让原本高高在上的精英文化走下了“神坛”。如今,我国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呈现出良性融合,体现出大众文化理性的重构,这一点在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态势中表现比较明显。观众喜爱的电视综艺节目并不仅仅局限于《快乐大本营》《中国达人秀》《奔跑吧兄弟》等娱乐性强,能直接带来视听感官冲击的节目,类似于《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等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其中的中国古诗词、著作、书信文化、文物等作为精英文化的重要内容也变成了大众茶余饭后的热点谈资。

在传统的受众与博物馆的受传关系中,博物馆往往是占据主导地位,观众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博物馆在文化层面的精英性与生俱来,一方面,早期的收藏者、研究学者及后来的博物馆管理者自身的精英性赋予了该机构先天的精英性;另一方面,观众如今能够在博物馆看到的核心藏品大多来自精英文化留下的重器,这些重器蕴含的历史、文化、艺术信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象征意义,远超大众的理解范围[2]。大众即使亲自看到博物馆中的文物,如果没有专业人员进行讲解,对文物的解读依然存在较大的困难。正如在电视传播领域,能够真正突破专业领域被大众认可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并不多,大部分节目编码者凭经验认为文物类节目是一种小众的高雅品类,并不具备大众传播能力,是非常小众的节目类型,且收视率一定不会高,创作热情随之消失,节目创新无从谈起。《国家宝藏》一改往日此类节目循规蹈矩的常态模式,并不局限于专家点评,通过融合鲜活的综艺形态,将传统意义的精英文化进行了很好的释读,并且在社交网络上掀起一股文物探寻热潮,甚至是带动了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进行实地游览,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二)创新的美学风格

《国家宝藏》的制作模式呈现出非常鲜明的美学特征。第一,在结构设置上,是以纪录片和演播厅综艺两种节目形态融合组成,内容丰富,互动参与感极强,突出故事性。第二,在主持人和嘉宾选择上,常演皇帝的演员张国立做讲解员,和深居博物馆内的文物有种天然的贴近感。节目中的嘉宾分为三类:明星、以博物馆专业人员为代表的精英群体、普通百姓。精英群体和大众群体齐亮相,流行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在电视媒介上巧妙地碰撞在了一起,本身就很容易擦出戏剧性火花。第三,从节目内容来看,每期节目会由博物馆专业人员解读推选的各大博物馆的国宝的基本特征和文化内涵,是为理,也有守护人(明星、普通百姓)对文物前世今生的“人生演绎”,尤其是普通百姓和这些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借由他们的故事,瞬间让观众与文物之间拉近了距离,产生情感共鸣,文物不再是玻璃窗后没有温度的遗产,而变成了能够解读出其基因的温情故事,是为情,兼顾情与理。第四,除了内容本身的戏剧化设置,在舞美设置方面,也非常考究,对于表演的节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每期节目开场的灯光秀可以媲美大型演唱会,奠定了本期节目的基调。舞台主视觉载体LED环幕大小采用巨型环屏,接近标准IMAX银幕。节目的背景设置和演员、嘉宾的表演浑然一体,给观众带来了极强的视觉震撼。“前世”和“今生”是整个节目非常出彩的两部分,穿越时空横跨古今,在色彩、灯光、音效和人物造型的设计上呈现出舞台剧的质感。如在梁家辉演绎石鼓的前世传奇环节,大屏影像瞬间从绿树成荫的园林风景切换到古香古色的室内陈设,既不跳戏,又不打断表演节奏,对冰屏的灵活使用巧妙地避免了剧情切换时更换舞台置景道具的衔接问题,使得表演一气呵成。而为了呈现国宝的质感和厚重感,用灯光和360度全息幻影成像系统,将三维画面悬浮在实景中的半空中成像,根据嘉宾讲解随时变换文物展示角度,增强了空间层次感。

无论是在结构设置、主持嘉宾设置、内容编排,还有舞台视觉呈现方面,《国家宝藏》都体现出了独特的美学风格,这和以往的综艺节目截然不同,每一个环节环环相扣,让观众沉浸于开场的炫酷、中场的情感共鸣及结尾的自豪,恰似一场戏的演绎。

四、结语

电视媒体是大众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电视综艺节目更是新观念、新文艺创作和改革的主体,是各种经典文艺和正统思想的代表,担负着教化大众、提升社会价值的重要角色[3]。但今时今日,电视综艺节目要收获高收视率仅依靠浮躁的娱乐至死精神显然不合时宜,视角逐渐转移至精英文化寻找突破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国家层面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议程建构的体现[3]。电视综艺节目的触角伸至精英文化,对于突破语境障碍,积极传播中华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电视综艺节目如果要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就必须不断创新,探索新的传播形式,运用有趣的编码来满足收视率和传播效果的需求。《国家宝藏》注重戏剧化舞台呈现,关注大众情感需求,将主流意识形态变得亲民,融合了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展示出良好的受传关系,凸显了文化传承,其成功探索出的经验和路径值得其他综艺类节目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国家宝藏宝藏大众文化
真正的宝藏
什么?海底宝藏
宝藏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国家宝藏》: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
央视《国家宝藏》定档12·3 讲述“大国重器”前世今生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解析《国家宝藏》中的美国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