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辑有学”
——戴文葆先生学术成果及其编辑学思想概述

2018-03-29张雅寒

传播与版权 2018年8期
关键词:研究

张雅寒

戴文葆先生是我国杰出的编辑学家、出版家、著作家、资深记者,中国首届“韬奋出版奖”的获得者,是一名典型的学者型编辑,更是我国编辑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先行人。他对自己的编辑工作抱有极大的热情,一生追求“工作和学术的高品位、高标准、高境界”,不断学习,并始终保持“与人为善,待人以诚,胸怀坦荡”①桂晓风:《怀念戴文葆同志》,《中国编辑》,2008年第6期,第67-70页。。

一、戴文葆先生编辑工作始末

1923年,戴文葆先生出生于江苏阜宁。1938年,由于日军攻打南京,导致苏北盐城高级中学解散,戴文葆先生回到老家阜宁,开始在《滨淮日报》做义务编辑,这是他接触新闻工作的开始。

(一)学生时代的编辑成果

抗战期间,戴文葆先生就读于重庆复旦大学法学院,后转至政治学院。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戴文葆先生于1944年夏和一些进步同学一起主编了《中国学生导报》,这是一份学生报纸,也是其“从事出版工作前的一点实习”②戴文葆、刘琼:《一生与出版结缘》,《编辑学刊》,2007年第3期,第48页。。

戴文葆先生一生参与编辑了很多经典书籍,作为一名编辑,他也撰写了大量文章,为编辑学研究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大学时代的戴文葆先生作为几种政治墙报的主编写了一些政治论文,后经张明养教授推荐,在《东方杂志》第四十卷第二十二号上发表了其中一篇,这是他在学术杂志中发表的第一篇论文。1945年大学毕业前后的这段时间,他在《新华日报》《群众》《青年知识》《自由论坛》《华西晚报》等发表过文章,并开始发表一些翻译的短文,翻译了五万字的英国出版的一本从卢梭到马克思的西方政治思想两种传统的简史。

(二)编辑工作历程及学术成果

1945年毕业后,戴文葆先生还教过高中文史,后又到上海参加了《新华日报》的工作。1946年5月,戴文葆先生应沈钧儒之邀到《世界晨报》与袁鹰共同负责要闻版国际小品的写作工作,但半年后该报被迫停刊。同年中秋节过后,戴文葆先生出任《大公报》国际版编辑、社评委员及管理委员会委员,并编辑了《国际问题》周刊。在此期间,他还经历了一段教书生涯,在上海圣约翰大学给政治系和新闻系讲国际政治课,在上海市军管会干部学校讲中国近代史。戴文葆先生先后在《理论与现实》《读书与出版》杂志,《文萃》《民主》《世界知识》和《文汇报》上发表了论文,与冯宾符等共同完成了《国际形势读本》一书,并由生活书店出版。1946年以后,戴文葆先生在《大公报》发表有关国际问题的论文和社论的同时,也经常为《世界知识》杂志撰稿。1947年,他与朋友一起编译了《华莱士与美国第三党》,并与自己所写的长篇论文编在一起由上海利群书报社出版发行。与此同时,他还担任了地下油印刊物《火种》的主编,并亲自写一些杂感以补白。离开大学后,编辑和写作逐渐成为戴文白先生的主要职业。新中国成立后,他编辑了论文集《人民的大鲜章》,并写了有关对外政策一章的内容。

20世纪50年代,戴文葆先生在巴金主持的平明出版社,先后出版了散文集《中国走在前面》和传记《刽子手麦克阿瑟》。他撰写的《联合国是美帝国主义的工具》由上海展望杂志社以小册子的形式出版发行。作为世界知识社的代表,与人民日报社、新华社的编辑共同编写了战后亚洲太平洋区域问题大事记,在《人民日报》发表后,由人民出版社印制成书并出版发行。1954年,戴文葆先生在作为三联书店编辑部副主任期间,“编辑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国史纲(上古篇)》《中国报学史》《中国古代史》《经济侵略下之中国》《语言与思维》《国史旧闻》等一大批极具文化价值的著作”①刘洋:《戴文葆的编辑学研究及其思想论要》,《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第150页。。此外,为配合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戴文葆先生还于1954年春协助吴冷西编辑了《亚洲和平与安全问题大事记要》,并亲自执笔完成第一部分的内容。1955年,他协助范长江编辑了《韬奋文集》(三卷本)并撰文《编者的几点说明》。同年,英国首相艾德礼访华,他与黄绍湘共同完成了《右翼社会党》一书的编写,并由人民出版社以“世界知识社”的名义出版发行。他是《胡愈之译文集》的主编,并编辑了《胡愈之出版文集》,他还组织翻译了尼赫鲁的《印度的发现》。在中华书局工作时期,他为吴晗同志最后整理了《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

20世纪80年代,戴文葆先生先后出版了《新颖的课题》《寻觅与审视》《板桥杂记》《射水纪闻》以及《月是故乡明》《号角与火种》,编辑了历史文物图录《鉴真》、长城研究的新成果《中国古长城遗迹调查》、彩色印刷的中英文对照版《长城》图录。1981年,他协助美国MeGraw—H ill Book Company编辑《The Great wall》大型历史文物图录一书,并为其写了三篇署名文章《Why the Wall Was Built》《Neighbors of the Wall》《Trade Across the Wall》,他还为此补充了超过三分之一的解释说明,并提供和审查了全部图片,耐心回答美方编辑在工作中提出的相关问题。

1986年出版的由戴文葆先生主编的《编辑工作基础教程》,是我国有关编辑学的最早的教材之一。1988年,戴文葆先生亲自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了“编辑”和“编辑学”两项条目,这是我国早期较为全面、准确的有关编辑学内涵的界定。2006年,由戴文葆先生参与编辑并写序的韩国著名出版家尹炯斗的《一位韩国出版家的中国之旅》一书中文本出版,并获得亚太出版商联盟颁发的“2007年度亚太图书奖”金奖。

二、戴文葆编辑学思想概述

编辑活动虽与书籍相伴相生,但是编辑学却并不是与之同时出现的。戴文葆先生将编辑学与编辑历史相连,认为编辑这门学问“必先于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诸学。倘若没有编辑编纂图书,哪里来的目录学、按本学、校勘学和辑佚学呢?”②戴文葆:《编辑学二三问題管窥》,《出版与发行》1987年第1期,第14页。书籍出现之初,编辑应运而生,编辑思想和编辑事业也同步出现,编辑理论也随历代如孔丘、刘氏父子等编辑家的编辑活动不断更新、进步。知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并没有编辑工作者将编辑过程中的思想理论编纂成书,因此虽然编辑学根底久远,但依然是一门新兴学科。

(一)编辑学的含义

戴文葆先生认为,编辑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及方法虽然还在探索当中,但是编辑早已是一种独立的行业,也应将编辑作为一门系统的学问来研究。

对于编辑学的含义,戴文葆先生认为应先观察“编辑”二字的意义。他将二字分别理解,“‘编’谓串联皮筋或绳子。……‘辑’涵义甚多,原来谓车箱,用为泛指车子。但亦有聚集、收集之意”,以此总结出其对“编辑”的理解:“编辑是集合简册,排列次第,编联成书的意思。”③戴文葆:《寻觅与审视》,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年,第401页。“编辑学”中的“学”字,是“研讨一门学科的本质特性和内在的固有规律,以及他在与外部事物相联系中所具有的特征、地位与作用,经专业工作者在反复实践中所发现,所证明,并有意识加以总结、提高、上升到理论,形成了一种比较完备的思想体系”④同③,第403页。。所以编辑学属于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部门,是一门主要研究和阐述“促进学术文化发展的编辑工作的性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学科”⑤同③,第403页。。因此“编辑有学”,他对编辑学进行了如下定义:“编辑学是研究编印书籍、期刊、报纸和图画等类出版物以及利用声音、图像等宣传手段的学问,特别着重选题、组稿、写作、审核、加工整理及美术技术设计等环节。这些出版物及宣传手段,是以提供知识,传播信息,积累文化,交流思想为目的,而以文字、图画、符号、声频、视频等记录于一定形式的材料上的著述和创作,供人阅读、聆听、观赏、收藏之用,旨在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造福人群。编辑就是生产这些出版物,运用这些宣传手段的精神劳动者。”⑥同③,第341页。

不过,戴文葆先生也强调,虽然编辑有学,但是编辑学的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需要编辑工作者与社会学、传播学、法学等相关学者探讨切磋,以此共同助力编辑学研究的发展。要做到这些,需要从收集大量资料和尝试理论分析这两方面着手。因此不应急于规定编辑学的框架结构或局限于各类范范的编辑学讨论中,很可能徒劳无功。他认为,“要从编辑实践中的各项具体问题,从编辑史的经验教训着手,现实与历史相结合,工作经验的总结,并升为理论,来逐步积累编辑学理论体系的素材,从而推进编辑学的研究”⑦同③,第393页。。据此,戴文葆先生提出了当前编辑学研究的一些问题,包括“图书的性质,编辑的含义,编辑工作与时代环境的关系等等,把这些问题讨论清楚,从个别问题到总体设想的练习摆清楚,有材料,有分析,对于编辑学的研究才有帮助”①同戴文葆:《寻觅与审视》,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年,第393-394页。。

(二)外部因素对编辑学的影响

戴文葆先生总结了在讨论编辑学含义时应考虑的几个主要问题,即外部因素是编辑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一,编辑学与其他各学科一样,最早的极其简单的编辑工作,其实是因当时社会统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也就是说,编辑学理论的研究具有政治性,其理论探讨不能够脱离社会政治和相应时代的风尚。第二,编辑学的发展也受学术文化发展的制约。“任何学科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②同①,第404页。,这也决定了各类学科的本质属性,使其产生能够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立性,并生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因此,编辑工作是有客观规律的,“践行编辑工作应有标准,掉到黑白,指鹿为马,煸惑人心,罗织学罪的恶劣书籍,不论如何以势怵人,终将化为灰烬,或回炉造卫生纸了。编辑工作中的这一规律,最值得在编辑学研究中发掘其髓,归纳为原理”③同①,第405页。。第三,编辑活动是一种脑力劳动,其依靠人类思维活动为主,体现出分散劳动的特点。编辑学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和编辑技术的提高,应产生新的编辑学思维。第四,编辑活动既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又是一种物质生产活动。编辑工作具有宣传教育的功能,同时也是传播发展的媒介。在此认识基础上,就应充分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可见编辑的任务和编辑学的研究任务变得更沉重且关键了。

(三)编辑学的研究对象、对象属性和研究范围

首先,戴文葆先生认为编辑学的研究对象可大致分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大类。细分后的作品,第一类是根据作品的形态不同分为原稿和经过加工的各类出版物;第二类按劳动特点划分,即编辑学研究的对象“既是劳动者个人劳动的结晶,也是它得以成行的特定社会的产物。它受经济的、政治的、思想文化的社会诸条件的制约,经过编辑的寻觅、发现和中介,经过整理印制,成为物化的精神产品”④戴文葆:《编辑学二三问題管窥》,《出版与发行》,1987年第1期,第14页。。同时,戴文葆先生也认为,编辑学相对而言是一个“狭窄的部门”,主要从事精神产品的物化研究,由于精神产品具有社会性,劳动却具有个体性,因此编辑在精神生产过程中发挥着极其特殊的作用。

其次,针对编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戴文葆先生将其属性分为八点,即杂——社会性,范围广泛,无所不包;实——科学性,尊重客观事实和科学成果;积——继承性,文化积累依靠编辑出版和保存;公——服务性,文化艺术是世界人类共有的财富,都用来满足各类读者的多样需求;新——启迪性,作品应能够传播最前沿的科学文化成果,注重当代最新颖的、受大众关注的问题;传——开放性,一切作品都应广泛传播,不应“秘不示人”;优——可读性,质量高的作品更能满足受众需求,且应把最好的内容用最好的方式呈现出来;美——艺术性,编辑活动是精神劳动,因此需要不断追求作者语言描述之美、审读加工之美与印刷装帧之美。这些属性在一部作品中并不是缺一不可,但都是一部作品所应具备的基本属性。

最后,戴文葆先生将编辑学的研究范围归为六个方向。第一,编辑理论是编辑学研究的中心,“着重探讨编辑工作的性质、特点及其内部活动的普遍规律。研究对待各类原告的特殊工作规律”⑤同④,第16页。。第二,编辑学的纵向发展研究——编辑史。“整理总结前任所做的工作,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引出规律性的事例,为创建编辑学铺底,以供继承和借鉴。”⑥同④,第16-17页。第三,编辑业务的研究,这是编辑学研究的落实。第四,编辑学研究的横观内容,包括作者、读者、编者。第五,有关编辑学的延伸研究,包括版本、校勘、目录、辑佚等学问的研究。第六,“宣传、评论与推广的关注,这是编辑学研究的继续,也是编辑活动的延长与检验。”⑦同④,第17页。

三、结语

戴文葆先生是我国研究并定义编辑学的先行者,其在编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研究材料。不仅如此,戴文葆先生还是研究编辑史的第一人,他的编辑史学思想也值得后辈不断学习。他的研究成果能够时刻提醒从事编辑工作的各位行业同仁,在现代媒体环境下不忘初心,牢记老一辈编辑学家的编辑工匠精神,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努力为编辑学的未来发展开创新篇章。

猜你喜欢

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于辽朝“一国两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声、光、磁、触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关于反倾销会计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层脱落的攻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