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经济地理学科前沿动态研究
——基于CNKI 2000年以来的知识图谱分析
2018-03-29吴远仁李淑燕
吴远仁 李淑燕
(1.泉州师范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2.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732)
一、引言
1991年P aul·Krugman发表的《规模报酬和经济地理》(Krugman,1991)一文开辟了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NEG)的研究。由于新经济地理学将空间因素纳入到传统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模型当中,打破了经济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长期以来被主流经济学忽视、难入主流的现状,进而引起了众多经济学家使用新经济地理学探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规律,解释产业活动的空间集聚机制,并以此来分析和探讨区域经济增长的规律与途径的研究热潮(安虎森,2009)。
我国对新经济地理学的引入与研究较晚,在理论学习创新与应用中处于后来的跟随者,直到2008年Krugman因在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开拓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才引起了较多国内学者的重视。遂使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对一些经济现象特别是我国的经济现象展开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出现了许多综述性文献对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历史演变、发展前沿等进行介绍(如刘长全,2009;冷志明,2010;王丹,2011;盛斌等,2011;胡洁等,2011;颜银根,2013;刘激光等,2011;刘海洋等,2012;年猛等,2017)。这些综述对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应用等方面进行了部分的梳理和总结,对我国新经济地理学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很好地借鉴。但是,这些综述文章通常是作者基于不同的角度对新经济地理学研究进行的部分梳理与总结,难以避免存在一些片面性和主观性,难以客观地对我国近年来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内容、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和总结,且易造成偏差。而文献计量学中的科学知识图谱方法能对某一学科或领域的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并转化为可视化图像,进而探明学科或领域的总体图景、研究内容、研究前沿等。已有众多的学者利用知识图谱工具对我国的一些学科和领域进行很好地梳理与总结,如管理科学(何超,2011)、中国情报学、图书馆学(宗乾进等,2011)、统计学(陈静等,2014;徐润华等,2014)、法学(赵鑫等,2014)、劳动经济学(罗润东等,2014)、数量经济学(吴远仁等,2015)、世界经济(撒凯悦等,2015)、政治经济学(罗润东等,2015)、地方保护研究(吴小节等,2016)领域等。截至目前,尚没有发现运用文献计量学对我国新经济地理学进行分析的研究。因此,亟需从整体上梳理和总结我国已有的新经济地理学文献,把握其研究现状,总结概括我国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厘清研究热点与趋势,以便于更好地为新经济地理学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二、研究数据、工具和方法
(一)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为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中收录的有关新经济地理学来源期刊文献,即在中国知网期刊高级搜索页面中,文献分类目录选择“社会科学Ⅰ辑”、“社会科学Ⅱ辑”和“经济与管理科学”,检索条件:主题以“新经济地理”或含“CP模型”或含“C-P模型”或含“NEG模型”或含“中心-外围”或含“核心边缘”或含“核心-边缘”词频进行精确搜索,其它条件为默认,检索时间为2017年4月17日。检索得到1524篇文献,逐篇剔除非新经济地理学方面的文献,得到1210篇有效文章,所以本文所用的数据为1210篇期刊文献的关键词、发文作者、发文机构等。同时,由于不同学者使用关键词时经常不够统一,故使用查找替换功能将关键词标准化,比如“外商直接投资”和“fdi”统一使用“fdi”等,为下文的关键词共现做准备。
(二)研究方法
共词分析是文献计量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借助Chen C(2006)开发的Citespace软件进行新经济地理学关键词的共词分析,并利用共词间的余弦值测度它们之间的共现强度,进而采用Callon等(1991)方法进行聚类分析,以得到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子聚类,运用战略坐标图将这些子聚类直观呈现出来,并针对各象限的意义对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热点等进行分析,具体研究方法可参考(撒凯悦等,2016)。
三、实证分析
(一)论文发表数量与趋势
图1是1210篇新经济地理学论文发表年度数量分布情况。自2000年以来,我国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发文量逐年增加,2008年以前增长较慢,而2008年后呈快速增长的势头,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学研究中一种主要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图1 2000年以来我国新经济地理学研究论文发文量
(二)新经济地理学主要发文期刊
统计发现,2000年以来我国有12种学术期刊刊发新经济地理学研究论文的数量达10篇及以上排在前三位的是《经济地理》(72篇)、《地域研究与开发》(36篇)、《地理科学》(22篇),以上期刊载文量均超过20篇。
(三)关键词共现矩阵知识图谱
关键词往往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本节对1210篇论文使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直观地展现2000-2017年国内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热点、知识结构及其演进。设置时,以两年为一个时间片,网络节点为“Keywords”阈值设定为前10%,修剪算法采用“Pathfinder”,继而进行聚类分析,得到我国新经济地理学研究关键词共现聚类知识图谱(如图2)。其中Density=0.00921 Modularity Q=0.8368,Mean silhouette=0.4515,符合聚类图谱的要求,总共有225个关键词,231条连线。
图2 2000年以来我国新经济地理学研究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
图2中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正比例于节点的大小。关键词出现的年份用不同颜色的节点圆环表示关键词在该年份出现的频次与节点圆环的厚度成正比,关键词间的连线表示共现关系,共现强度与连线粗细成正比。表1列举了图2中出现频次10次及以上的47个关键词。
从图2和表1可知,新经济地理学、产业集聚、空间结构、社会网络分析、区域经济、产业转移、经济增长、集聚、影响因素、市场潜力、中心-外围模型、中心-外围是2000年以来我国新经济地理学研究使用最多的关键词,出现频次均超过20次,且绝大部分节点的中介中心度均较大,这些关键词所代表的研究内容与方向表征了2000年以来我国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其中,中心-外围、新经济地理学、中心-外围模型、集聚四个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均超过0.3,说明它们在新经济地理学研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连接作用。
表2 聚类名称及构成内容
表1 2000年以来我国新经济地理学研究高频关键词
(四)共词聚类分析
由于Callon等(1991)[23]构建子簇的聚类规则具有可以较好地识别出我国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方向,故采用卡龙构建子簇的方法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225个高频关键词共形成56个聚类,每一个聚类成员越多则越能够表征该聚类的研究内容,故选择大于等于3个关键词的34个聚类作为有效聚类,具体见表2。对每个聚类的关键词进行概括并进行命名,这34个聚类名称就代表了我国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向。
(五)战略坐标图分析
对表2的34个聚类分别计算出它们的新颖度与关注度,并绘制我国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战略坐标图(如图3)。34个聚类在第一至第四象限中依次有 12、2、18、2 个聚类。
第一象限聚类的关注度和新颖度均大于等于0,包括 2、3、7、10、16、17、20、23、25、26、27、28 和 31 共 13个聚类,表明这些聚类的研究是2000年以来我国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研究领域。它们具体为区域经济研究、制造业集聚、纵向多层次经济体系、空间计量模型、市场潜力、制造业区位分布的影响因素、产业网络、长三角城市区域差异、区域发展的格局演变、经济增长、全球价值链、京津冀城市群、劳动力迁徙等相关内容。
第二象限的新颖度大于0,但关注度小于0,包括12“新新经济地理学”和13“企业异质性”聚类。这2个聚类属于近十几年来我国新经济地理学新出现的研究领域,但在当前受到的关注还比较低。原因可能是这两个研究领域或方向最早起源于国外的研究且出现就比较晚,国内对其引进应用处于起步阶段,收索发现近来国内学者对这两个领域研究的逐渐增多,其受到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将会移动到第一象限中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成为我国新经济地理学的潜在研究内容。
第三象限的聚类关注度与新颖度均小于0,包括5、6、8、9、11、14、15、18、19、21、22、24、29、30、32、33 和34等聚类,它们一般是新经济地理学早期的研究内容,学者们对其的关注逐渐降低,从而逐渐被边缘化。原因可能是有些研究内容以前曾经作为我国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热门内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或者受社会、政治、经济等环境变化的影响[9],近几年学术界对其的研究已经淡化;也有可能是有些研究历来受到的关注就较低。这些研究内容具体为fdi区位选择的集聚效应、新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文化产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迁移与集聚、fdi、产业转移的内生机制、产业集群理论、劳动力转移、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形成的动力机制、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空间分布、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内生增长、中原或中部地区的经济空间结构、经济空间结构的溢出效应。
第四象限的聚类关注度大于0,但新颖度小于0,包括1“区域经济与区位理论”和4“区域分工”两个聚类。这两个聚类历来就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基础内容,并且一直以来受到学者较高的关注。
图3 2000年以来我国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战略坐标图
(六)研究作者与机构分析
1、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高产作者与合作
本节通过绘制作者共现图谱以揭示我国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高产作者及其科研合作状况,从另一角度揭示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特征。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中的1210篇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论文进行发文作者共现分析,调整阈值设置得到作者共现的聚类知识图谱(见图4)。共得到128个作者节点,66个连接,其中节点大小与作者的发文频次成正比。
图4 我国新经济地理学研究发文作者共现知识图谱
图4中的128个节点代表作者,节点间的联系表示作者间存在合作关系,连线的不同颜色表示首次合作的相应年份,连线粗细表示作者间的合作强度。统计发现,发文次数最多的前三位作者为韩峰(14篇)何雄浪(10篇)、颜银根(10篇)。2000年以来,在CNKI中发文数10篇及以上的作者共3人,发文数5篇及以上的作者17人。因此,这17位作者是2000年以来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高产学者,他们的发文数及其主要研究内容见表3。另外,从图4中可以看出,有一半以上的作者节点与其他作者节点有连线,说明我国学者对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合作相对比较紧密。其中,有5人组成的团体1个,是以韩峰为中心,包括王琢卓、柯善咨、阳利高、赵玉奇组成的团体。四人组成的团体4个,分别是赵凯娜、史琴琴、康江江、鲁丰先组成的团体;谢蔓、方远平、毕斗斗、唐瑶组成的团体;赵伟光、贾晓佳、高志刚、敬莉组成的团体;任瑞萍、韩立宁、吴晋峰、王奕祺组成的团体;还有三人组成的团体6个,两人组成的团体24个。同时,我们发现还有部分的作者节点是孤立的,没有与其他高产作者合作过,处于一种各自为战的状态。
表3 我国新经济地理学研究发文量居前的作者及主要研究内容
2、发文居前的科研机构
采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中的1210篇新经济地理学研究论文进行发文机构共现分析,调整阈值设置得到发文机构共现的聚类知识图谱(见图5)。共得到88个发文机构节点,16个连接,其中节点大小与发文机构的发文次数成正比。
图5 我国新经济地理学研究作者机构的知识图谱
图5表明我国新经济地理学研究作者机构之间联系不强,很多新经济地理学作者机构处于独自研究的状态。但还是存在一些合作团体,其中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审计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组成了一个较大的合作机构团体,其次是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为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苏州大学旅游系组成的团体。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之间合作程度也较多。按照发文频次5篇及以上排序统计,得38个我国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作者发文机构,具体见表4所示。
从图5和表4可以清晰看出,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发文量最多,共23篇,其次是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这些机构的发文量均达到15篇及以上。同时,如果合并二级学院和院所,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与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总共发表了25篇新经济地理学方面的文章,则河南大学成为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其次,从这些机构的地域分布来看,在我国大多数省份均有分布,但也呈现出以东部地区为中心,中西部地区为边缘的分布趋势。
表4 新经济地理学研究高发文前38个机构
四、结语
本文以2000年以来CNKI中有关我国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1210篇期刊论文的为数据基础,利用CiteSpace软件,借助共词分析、聚类分析和战略坐标图分析等多种定量分析方法,可视化展示了2000年以来我国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前沿与热点及其研究趋势,并以图谱的形式展示高产作者和科研机构的发文情况等,是对已有学者对我国新经济地理学文献基于主观判断进行综述存在缺陷的一次有益补充。研究表明:(一)新经济地理学、产业集聚、空间结构、社会网络分析、区域经济、产业转移、经济增长、集聚、影响因素、市场潜力、中心-外围模型、中心-外围是2000年以来我国新经济地理学研究使用最多的关键词。(二)区域经济研究、制造业集聚、纵向多层次经济体系、空间计量模型、市场潜力、制造业区位分布的影响因素、产业网络、长三角城市区域差异、区域发展的格局演变、经济增长、全球价值链、京津冀城市群、劳动力迁徙等相关内容是2000年以来我国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三)新新经济地理学、企业异质性是我国新经济地理学比较新颖的潜在研究热点。(四)我国学者对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合作相对比较紧密,形成了较多的合作团体,但尚有很多学者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学者间的合作还需进一步加强。(五)新经济地理学研究作者机构之间联系不强,很多新经济地理学作者机构处于独自研究的状态。其中,河南大学、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等科研机构的发文数较多。
[1]KRUGMAN P.1991.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9:483-499.
[2]安虎森.新经济地理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76-85.
[3]刘长全.不完全竞争框架下的产业集聚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研究综述[J].世界经济情况,2009(12):75-82.
[4]冷志明.新经济地理实证研究文献述评[J].经济学动态,2010(6):145-148.
[5]王丹.新经济地理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V5(5):36-41.
[6]盛斌,王岚.新经济地理、产业布局与国际分工:一个文献综述[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6):30-34.
[7]胡洁,陈彦煌.贸易自由化、产业聚集与失业:新经济地理观[J].世界经济,2011(3):40-50.
[8]颜银根.论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脉络——从新经济地理到新新经济地理[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6):3-12.
[9]刘激光,陶红军.空间经济、区域经济和新经济地理学科体系梳理[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1,28(1):111-116.
[10]刘海洋,孔祥贞,汤二子.基于微观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研究[J].财经科学,2012(4):62-71.
[11]年猛,王垚."新"新经济地理学:继承与创新[J].西部论坛,2017,27(1):10-17.
[12]何超,许康.我国管理科学研究热点及代表人物的可视化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32(4):104-109.
[13]宗乾进,沈洪洲.2009年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热点和知识来源谱系——南京大学知识图谱研究组系列论文之一[J].图书馆杂志,2011(6):13-19.
[14]陈静,吕修富.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统计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4(2):94-101.
[15]徐润华,黄爱玲,顾成伟.我国统计学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分析--基于CSSCI(2000-2011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8):230-236.
[16]赵鑫,梁艳,程川.我国法学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分析--基于CSSCI(2000-2011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7):226-231.
[17]罗润东,沈君,徐丹丹.劳动经济理论研究前沿文献分析——基于文献计量分析视角[J].经济学动态,2014(1):89-97.
[18]吴远仁,沈利生.我国数量经济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基于CSSCI(2000-2014)数据的文献计量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5(8):84-96.
[19]撒凯悦,沈君.世界经济研究领域前沿动态研究——基于2000年以来CNKI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5(6):93-101.
[20]罗润东,徐丹丹.我国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前沿动态追踪——对2000年以来CNKI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5(1):86-95.
[21]吴小节,王雪丽,汪秀琼.地方保护研究领域前沿动态追踪--基于1981-2015年CNKI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6,30(10):155-161.
[22]C HEN C.Cite 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and Transient Patterns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oftheAmerican Societyfor Information Scienceand Technology,2006,57(3):359-377.
[23]CALLON M,COURTIAL J P,LAVILLE F.Co-word Analysis as a Tool for Describing the Network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Bas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the Caseof Polymer Chemistry[J].Scientometrics,1991,22(1):15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