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服务贸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刍议
——兼论提升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路径
2018-03-29曾勇杰
曾勇杰
(福州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1)
一、引言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浪潮和科学技术不断向前推进的总体趋势,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工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成定局。旅游服务贸易更是快速发展。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2000年国际旅游人数为6.77亿人次,2014年上升到11.36亿人次,2014年的国际旅游人数与2000年相比,上升了67.79%,实现了年均5%左右的涨幅。[1]
从中国发展历程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融入国际旅游服务贸易体系,经过多年发展,旅游服务贸易已成为我国服务贸易的支柱性产业。[2]近年来,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虽然快速发展,旅游收入不断增加,但是旅游贸易逆差逐渐拉大的情况更加明显。在2009年我国旅游贸易首次出现逆差,但直至2015年我国逆差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到2015年已达到4614亿人民币,占到了全国旅游服务贸易额的42.7%。随着出境旅游人数的持续增加,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旅游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且逆差数额不断增加,与第二名美国的差距也在逐步扩大。因此,对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现状和深层次原因进行细致的分析,从中发现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矛盾来自结构,而非总量。[3]所以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培育新动能,推动新兴生产力发展,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迫在眉睫。
二、文献综述
本文主要从旅游服务贸易供给侧以及国际竞争力分析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成因。并且引用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以及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4]强调各国的比较优势,体现各个国家间不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情况。梁琦(l997)指出中国的旅游贸易处在产业结构升级、战略性调整的调整期阶段。总体来看中国服务贸易总量方面逐步扩大,但服务贸易呈现连续10年以上的贸易逆差现象,服务贸易结构方面失衡问题严重。迈克尔·波特(2002)在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不同的观点的理论基础上,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著名的波特菱形理论又称“钻石模型”,对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四个基本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的整合作用,其包括资源要素、需求条件、辅助行业、企业战略四大要素和两大变数即机遇和政府。徐军(2008)通过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各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指标测算和比较,发现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发展模式粗放、配套设施不完备、品牌意识薄弱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旅游服务贸易是这几年迅速崛起的一个新兴服务贸易产业,已成为很多国家服务贸易、乃至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5]但关于旅游服务贸易的研究仍是集中在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现状分析、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原因和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方面。也就是说,关于旅游服务贸易方面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看来,国内外相关文献仍有不足的地方且待改进,对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成因且如何对其进行供给侧改革在本产业领域中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且能得到的资料仍旧不多。[6]
三、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竞争力分析
(一)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我国旅游业与其他国家相比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后才真正成型,但在加入WTO后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近年来我国的旅游外汇收入一直处于逐年增加状态,且增长比较稳定。从某种程度上看,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市场较为完善、发展较为快速的服务贸易类型,并且对国民经济产生了显著的推动作用。[7]但是,在2009年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开始出现贸易逆差,并且在2009到2016年间数额都不断扩大,这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2000年后,我国出境旅游人数逐年增多,并且在部分年份增长率超过20%。而在出境旅游支出方面,则由2000年的131.14亿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2495亿美元,是2000年的19.03倍。2000至2007年出境旅游人数增长率和旅游进口支出增长率分别为21.0%和13.71%,而2008至2016年二者的增长率则变为13.53%和34.15%,虽然近年来出境旅游人数放缓,但旅游进口支出增长却进入了迅猛发展的“快车道”,尤其在2011年以后,每年支出的增长率都在25%以上,可见,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出境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在出境旅游方面所花费的金额也越来越多。目前,我国出境旅游实际表现超过理论基准,处于快速超前发展的阶段。[8]
2009年之前,我国每年的旅游贸易的出口额高于进口额。但是从2009年之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呈现逆差,逆差额分别为40.27亿、97.00亿、241.00亿、519.50亿、683.00亿、1079.00亿、1923.00亿以及2568.00亿美元,每一年都处于增长状态,且不断扩大。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额从2009年的40.27亿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2568亿美元,增加了近64倍(见表1)。从增长率上看,2010年至2012年三年都实现了翻倍,除2013年的增长率为31.37%,其余各年都在50%以上。在整个服务贸易中,2012年服务贸易逆差额中有57.9%来源于旅游服务贸易,2013年的比例为61.8%,到了2016年,这一比例高达63.4%。这说明导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最主要原因是旅游服务贸易的逆差,着手解决旅游贸易逆差将会为解决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提供有效的途径。
表1 2005—2016年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差额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逐渐扩大的原因,除了汇率、收入、国内居民需求等客观因素外,我国旅游贸易国际竞争力较低也是非常重要的主观因素。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旅游服务业无论在基础设施等“硬件”,还是在游客服务等“软件”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在激烈的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下风。尤其是当很多西方国家在金融危机后大幅进行贸易保护的背景下,我国的旅游业的出口更是遭遇困难,使贸易逆差出现不断增大的情况。因此,若想从源头上改变这一状况,归根结底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不断增强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对一国的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测度主要包括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法,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分析法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法。
1、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将IMS分析法运用于旅游贸易上,根据WTO官网数据统计,可以计算出2005年到2016年中7个世界主要旅游贸易国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这项测评指数上的表现情况(见表2)。
表2 2005—2016年世界主要旅游服务贸易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
从表2可以得知,美国是旅游贸易出口额最多的国家,排名第一的美国优势明显,基本占据了世界旅游贸易市场份额的一成半左右,西班牙和法国差距不大,分列二、三位。中国在市场旅游市场的份额虽略有提升,但是在2005至2016年这十一年间变化不大,在2016年,中国超过了曾经高于自己的意大利和英国,但是与西班牙、法国相比,还有着一定的差距,与美国相比更是差距明显,市场旅游贸易市场占有率仅有美国的三分之一。所以经过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旅游服务贸易IMS指数虽然属于中等偏上,但与传统的旅游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
2、贸易竞争优势分析
将TC分析法运用于旅游贸易上,根据WTO官网数据统计,可以计算出2005年到2016年中7个世界主要旅游服务贸易国在贸易竞争优势这项测评指数上的表现情况(见表3)。
从表3可以得知,我国TC指数是唯一不断下降,在2015年甚至达到了-0.6890,接近于-1,而当TC指数为-1时,说明这个国家只有进口某类服务贸易,而没有出口此类服务贸易,所以我国旅游贸易已处于极度的竞争劣势,且在七个国家中位列倒数第一。这说明我国旅游贸易的逆差越来越大,即旅游贸易出口减去旅游贸易进口的数额为负数,而且指标不断扩大,这还说明我国旅游贸易进口在近几年都比旅游出口增长速度快一倍以上才会出现如此情况,甚至可以表明我国旅游贸易的进口额已超过旅游贸易出口额的一半还多。虽然我国TC指数的变小与我国越来越多的出境旅游人数有关,甚至可以反映出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总体上升,但是从美、法、德、英等发达国家看,他们的TC指数都在0左右,属于即无比较优势但也没有明显的竞争劣势的范畴,不像我国TC指数竞争劣势如此突显,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表3 2005—2016年世界主要旅游服务贸易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3、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将RCA分析法运用于旅游贸易上,根据WTO官网数据统计,可以计算出2005年到2016年中7个世界主要旅游服务贸易国在显性比较优势这项测评指数上的表现情况(见表4)。
表4 2005—2016年世界主要国家旅游服务贸易国显性比较优势
从表4可以得知,美国、法国、意大利、德国、英国历年指数都比较均衡,表明这些国家的竞争力大致都很平稳。而我国RCA指数从2005年起就低于0.8,表明我国旅游贸易竞争力一直属于竞争劣势,甚至从2012年起,我国RCA指数比德国还低,并且成为这七个国家中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最低的国家,这表明在旅游出口方面我国一直都没有竞争优势,且与其他国家的差距逐渐拉大,因此如何推进我国旅游服务贸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竞争优势,已刻不容缓。
(三)本章小结
通过三种方法的计算和比较,可以发现中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在七个国家中处于弱势,且劣势明显。而在2005年至2016年这11年间,竞争力的差距还存在着不断被其他国家拉大的趋势。尤其是在RCA指数等动态指数不断波动的趋势下,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的基本态势是不断下降,并且在7个国家中下降幅度最大。这说明我国旅游贸易的竞争力一直较弱,且在多年间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并存在着劣势进一步扩大的态势。因此,必须从供给侧着手,提升竞争力,缩小贸易逆差。
为了缩小贸易逆差,可从美国、德国两个旅游服务贸易强国寻找经验。[9]就美国的经验而言,就是从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衍生旅游服务产业链,将孤立的旅游产业与产品加工业、其他服务业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可使旅游业由单一的游客赴景区游玩,延伸到购买相关的旅游纪念品和享受其他具有异国风情的服务,这样就可以使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世界竞争力增强,同时获得更多的旅游外汇收入。而从德国的经验看,则要向高水平开放旅游市场,尤其是开放外国导游入境服务。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到中国旅游时,既希望游览中国的美景和感受中国的文化,但同时又希望受到了解中国旅游资源的本国导游的服务。在这一点上,德国已经完全放开,很多中国人赴德旅游,都是中国籍的导游和导购引领。我国也应如此,在旅游服务供给体系上提供高端产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更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才能实现由低水平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提升竞争力。
四、我国旅游服务贸易供给侧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
1、加强旅游立法建设,完善基础设施
政府各部门应该抓紧修订和完善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并且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使其得到良好的执行。我国很多旅游景点存在欺客瞒客、旅游黑幕等恶劣现象,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越来越不信任,严重阻碍了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于这个问题,政府应该严抓严打,对各旅游景区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规范旅游服务个体的一言一行。另一方面,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本国优秀的旅游资源,进行资源整合,吸引国内旅游消费,增加基础建设投入,优化国内景区环境,促进旅游服务贸易进口。因此,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旅游项目和路线的规划指导,通过基础设施投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同时引导各景区旅游资源的整合,尽可能的达到优势互补,避免“各行其是”、恶性竞争的情况出现。
2、加大区域旅游资源的协调和整合力度
对旅游景区的开发和旅游资源的发掘,必须遵循统筹规划的原则,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一起,形成规模效应。各地方政府应同心协力,共同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使游客旅游的方便性和舒适性得到提高。还要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的文化特色,将民族文化、价值理念和文化内涵融入到景区建设中,提高我国旅游资源的供给层次,向旅游服务业价值链高端攀升。[10]还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的统一框架,如可利用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契机,将长江沿线的旅游资源予以整合,设定项目菜单,使东中西部的旅游资源能够纳入到统一开发的体系中,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3、建立人才培养计划,提升服务质量
政府要以市场为导向,规范高等学校的培养体系,尤其是要使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更接地气”,更能够适应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11]通过学校的培养,使具有高素质、高学历的旅游服务人才走向市场;还要注意培养涉外旅游服务人才,除了英语培训外,对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语言培训也可以放入学科培养计划中,使各国游客能够在中国旅游时更加方便。更要建立健全在职培训制度,使越来越多的已就业人员获得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企业层面
1、促进旅游企业组建品牌集团
为了加快形成集团企业,我国在发展旅游企业时,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中介”的原则,积极引进外资,向旅游发达国家的成功品牌借鉴经验。其次,通过多种方式,如购买、参股、委托经营等融资方式来建立品牌集团,优化资源配置,为我国旅游业提供新鲜血液。[12]最后,集团企业应加大营销投入,构建品牌文化,提高供给水平,使其游客能在享受服务的同时更能体会到旅游企业文化的魅力,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增进游客满意度。
2、提升旅游企业服务质量
旅游业的实质是服务业,服务质量对于吸引顾客和培养客源具有重要地位,甚至可以说,旅游产品的核心就是服务。因此,若想提升我国旅游业的竞争力,必须扎扎实实地提高服务质量,要树立“顾客至上”的服务意识。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和所在区域的特点,制定特色的服务理念,注重对员工实施专业化的培训,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只有提供高端产品供给,才能使旅游业有质的飞跃。
3、积极推进旅游企业的跨国经营
当前的中国工业企业“走出国门”,主动参与国际化条件下的世界市场竞争,服务企业也应借鉴这种模式。[13]我国的旅游企业,应该主动出击,通过对外投资、合资等各种方式,走跨国经营的道路,努力开发国外的旅游市场。同时,还要创新营销手段,注重宣传方法的革新,对旅游宣传加大投入,提升宣传力度以致力于提高我国旅游市场的知名度,把独具中国特色的旅游产业推向世界。
[1]陈霜华.国际服务贸易[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331-340.
[2]王静.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家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D].河北经贸大学,2014:4-27.
[3]陈洁.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对外贸易,2008,(1):34-44.
[4]程大中.国际服务贸易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3-27.
[5]蔡洁.出境旅游的预测及减少旅游逆差的对策[J].中国商贸,2015,(8):23-28.
[6]李仲广.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失衡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J].商业时代,2012,(14):58-59.
[7]刘薇.浅谈中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治理—基于供给侧视角[J].江苏科技信息,2014,(17):18-20.
[8]徐虹,曲颖.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策略探析[J].国际合作,2015,(7):53-57.
[9]吴倩.中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思考[J].价格月刊,2013,(12):58-61.
[10]刘超.旅游产业供给侧的理论思考与竞争态势分析 [J].经济问题探索,2010,(4):59-62.
[11]杨劲松,蒋依依.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及遏制策略[J].商战时代,2012,(27):48-49.
[12]卢小金.中国国际旅游服务业发展与国际收支平衡关系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2016,(6):144-146.
[13]周经,吕计跃.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2013,(3):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