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外交会引致文化产品出口贸易增长吗?※
——基于友好城市数据的实证检验

2018-03-29韦永贵

现代经济探讨 2018年2期
关键词:友好城市外交孔子

韦永贵 李 红 周 菁

一、 引 言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推动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重构,并刺激了错综复杂的跨国流动和全球参与浪潮的崛起(赵可金, 2013),在这一过程中,城市的地位和角色越来越重要,并成为国家间政治生活、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和网络节点。同时,以城市为行为主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外交活动也不断兴起,并在理论界逐渐演变成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城市外交学。友好城市(friendship city)或姊妹城市(twin town or sister city)作为城市外交中最常见也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它的出现打破了以国家为主体的外交范式,对于促进国家间的相互了解、消除文化观念冲突、增进经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起到独特的作用。

友好城市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称谓,在欧洲大陆,一般称之为“孪生城市”、“姐妹城市”、“友谊城市”或者“合作城市”。在美洲、大洋洲和亚洲地区,则称之为“姐妹城市”或“孪生城市”。而在我国一般将其称为“友好城市”。友好城市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为了弥合战争带来的创伤,英国约克郡的凯里市和法国普瓦市缔结了世界上第一对“友好城市”,其目的是通过民间交往的方式来促进两国人民的情感交流,进而推动两国之间关系的和睦发展(赵可金等, 2013)。但真正意义上的友好城市建立则是二战结束后,德、法两国为了缓解战争带来的紧张氛围和敌对状态而缔结的友好城市关系。随后,这种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友城交流范式备受各国政府的推崇,并迅速扩散到欧洲各国乃至整个世界。同时,国际友好城市的功能和定位也逐渐由情感型向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利益的实务型方向转变(赵可金等, 2013),并成为推动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和经贸发展的重要动力。

自1973年我国天津市与日本神户市建立第一对友好城市关系开始,至2016年年底的43年间,我国已经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与五大洲135个国家建立了2401对友好城市关系,有效地推动了人文交流、经贸合作以及国际关系的发展。伴随着我国国际友好城市网络的不断扩大,友好城市对中华文化的输出和传播作用不断增强,并对我国的对外经贸合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文化产品作为一国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其贸易极易受到国家间文化差异的影响。而国际友好城市特有的人文交流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文化意识形态差异对国际贸易的消极作用。现实情况中,友好城市结对数量越多的国家之间的双向贸易量往往会越大,这似乎表明了以友好城市为主要表征的城市外交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正向的积极作用。那么,友好城市在我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其对文化产品出口贸易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都值得深究。

图1 1990年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建友好城市网络图示

图2 2000年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建友好城市网络图示

图3 2010年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建友好城市网络图示

图4 2016年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建友好城市网络图示

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多注重从经济因素出发去研究国际贸易问题不同,新近的贸易理论更加注重将经济、文化、制度、地理等因素综合起来进行研究。特别是在交通运输的持续进步致使地理距离对贸易的影响程度持续下降,而由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引致的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关于文化与贸易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从已有文献来看,大多研究集中于国际间的文化差异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包括宗教信仰(Disdier et al., 2010; Chong, W.L. and Park, S., 2015)、语言(Melitz, J., 2008; Ginsburgh, V. et al., 2017)、信任水平(Guiso et al., 2009)、价值观念(Deardorff, 2014)、殖民关系(Eichengreen and Irwin,1998)、移民(Tubadji and Nijkamp, 2015)等。此外,还有学者从基因遗传角度探讨了文化差异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如Spolaore and Wacziarg(2009)、黄新飞等(2013)通过构建文化基因距离,分析了文化与双边贸易的关系。事实上,现有的研究大多将文化差异视为国际贸易中的文化折扣或冰山成本(曲如晓等, 2015),认为文化差异阻碍了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另外,从文化交流角度切入探讨国际贸易问题的研究也不断出现,如连大祥(2012)、谢孟军(2016)研究了孔子学院的经贸效应,认为孔子学院的建立有利于推动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安亚伦等(2016)、曲如晓等(2016)等则从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效应出发,认为孔子学院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贸易伙伴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进而有效促进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增长。而友好城市作为城市外交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样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且对国际经贸合作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在理论界已经得到普遍认同,但是相关实证研究在国内仍然较为缺乏。

为此,本文基于国际贸易视角,以友好城市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城市外交对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以证实友好城市对文化产品出口贸易是否具有促进效应。

二、 理论构建与研究假设

文化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涵盖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思维模式等特质,具有相对稳定而不易改变的特点。从国际价值规范层面看,每种文化都是人类活动创造的成果与共同的遗产(UNESCO, 2009),因而只有差别而无优劣之分。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不断增强,这改变了自启蒙运动开展以来经济与文化之间的长期背离的现象,并使经济学产生“文化转向”与“空间转向”的需求,“经济—文化”互动成为经济发展离不开的共生范式(Throsby, 2001)。不同国家和地区因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意识形态的不同,所形成的多元文化特性,被称为文化差异。一般认为,文化差异不仅阻碍了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对国际经贸合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借鉴Combes et al.(2005)和Disdier et al.(2010)的研究成果,在Dixit-Stiglitz垄断竞争模型下,从消费者偏好角度构建文化因素影响出口贸易的理论模型。首先,假设存在出口国i和进口国j两类国家,i国生产并出口z产品到j国,出口价格为pi,考虑到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往往存在运输成本、信息成本等冰山贸易成本,故贸易产品价格pij=(1+tij)×pi,其中tij为冰山成本。此外,考虑到国际贸易容易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因此用φij替代i国与j国之间的文化折扣。同时,假定z产品出口数量为xij,产品间的替代弹性为σ(σ>1)。根据CES效用函数及j国消费者的预算约束,有:

(1)

式中ni为系数,Ej表示j国对z产品的总支出。引入j国的消费价格指数pj,则有:

(2)

预算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形式为:

(3)

j国进口i国产品总量为:

nixij=Ej/pij

(4)

最后,结合公式(2)和(3),可知i国对j国产品出口额为:

(5)

对外文化交流是消除文化差异并促进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方式。DiMaggio(1997)曾指出,文化影响人际互动与交流,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相似吸引”偏好,这一现象在国际贸易中被称为“文化亲近论”,即两国之间相似的语言、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往往会促进二者之间的贸易往来。汪颖等(2014)也认为人文交流能增强彼此之间的文化认同感,有助于降低沟通和交易成本,并引致共同的消费偏好,进而对双边的文化产品贸易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城市外交中的国际友好城市共建所特有的人文交流功能,对于削弱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友好城市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文化产品承载着一国的民族文化,其贸易本质上是一国文化内涵的对外传播。而进口国消费者对一国文化产品的消费实际上也是对来源国文化的一种追求。因此,如何增强贸易伙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于促进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极为重要。友好城市作为人文交流的重要方式,通过民间和官方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将中华文化传播到友城所在国,增强该国民众对中华文化的熟悉度和认同感,进而提高对中国文化产品的消费。

其次,国际友好城市推动的文化传播及汉语推广功能有利于降低交流沟通成本和信息不对称障碍,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语言相似性往往能够降低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代理成本以及由于语言沟通不畅造成的信息流失风险。同时,语言相似性更容易形成身份认同和情感信任机制,并能有效的建立起忠诚的贸易伙伴关系(刘晓霞等,2013)。近年来,以友好城市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城市外交越来越注重向人文交流和经贸合作方向转变,其中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在友城所在国建立越来越多华文培训机构,并外派华文教师。这些汉语培训机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学习中文,极大地增强了汉语的国际影响力,强化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贸易过程中的语言沟通成本,促进文化产品贸易的发展。同时,作为中国语言文化对外推广的机构和平台,孔子学院同样对中华文化“走出去”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两者之间是一种共生或伴生关系。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

H1:以友好城市为重要表征的城市外交通过文化传播功能能够促进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增长。

H2:在贸易伙伴国家建立孔子学院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增长。

当前,我国的国际友好城市网络遍及世界五大洲135个国家,但在各国和各大洲之间的分布极为不均衡,且各个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程度不一。因此,友好城市的贸易效应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在洲际之间也可能不一样。此外,在不同的国际文化圈层属性下,中国与各国的文化差异也参差不齐,因此友好城市对中国与不同文化圈贸易伙伴之间文化产品贸易的影响程度也有可能不一样。另外,贸易伙伴国是否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议也有可能促使城市外交对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产生不同的影响。对此,本研究将样本国家分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大洲属性国家、是否为儒家文化圈国家以及是否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议进行分类研究,并提出如下假设:

H3:相较于发达国家,城市外交对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产品出口贸易影响较小。

H4:受友好城市分布不均衡性影响,城市外交对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洲际贸易影响强度不同。

H5:城市外交对同质文化圈层的文化出口贸易效应大于异质文化圈层国家。

H6:在签订自由贸易协议的情况下,城市外交对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促进效应强度要大于未签订自由贸易协议时。

三、 研究设计

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为研究城市外交对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本文选取2000-2015年中国与50个贸易伙伴文化产品*根据统计数据的可得性,选取海关编码协调制度即HS编码中的重点商品作为观察和分析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变量,所选取的包括HS编码第37章、第49章以及包含第97章在内的第二十一类产品。文中考察的中国大陆贸易伙伴包括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伊朗、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沙特阿拉伯、印度、新加坡、越南、泰国、阿联酋、土耳其、巴基斯坦、奥地利、比利时、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乌克兰、意大利、荷兰、波兰、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俄罗斯、南非、埃及、赞比亚、尼日利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美国、墨西哥、阿根廷、智利、巴西、哥伦比亚、秘鲁。出口贸易的面板数据作为实证的样本数据。样本选取的依据主要为:其一,中国对这些国家(地区)的文化产品出口额占到中国对外文化产品出口总额的80%以上;其二,以上贸易伙伴遍及世界五大洲,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文化制度各异,能有效地检验友好城市对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文化制度国家的文化产品出口贸易效应。由于友好城市是城市外交的最主要表现形式,本研究选取友好城市作为城市外交的代理变量,数据来源于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官方网站并通过手工分类整理得出。同时,为研究语言文化传播对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本研究以孔子学院作为文化传播的代理变量,数据来源于孔子学院总部/国际汉办官方网站。此外,本研究还以文化距离和地理距离作为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交易成本变量。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加入了其他经济变量进行研究,具体数据来源如表1所示。

2. 模型设计和变量说明

为验证研究假设,本文构建如下模型:

lnEXPijt=γ0+γ1YCijt+γ2Contrals+Fij+εit

(6)

上述模型中,因变量lnEXPijt代表中国对50个贸易伙伴的年度文化产品出口贸易额,关键变量YCijt表示i国与j国t年建立的友好城市年度数量。Controls是模型的控制变量,具体为孔子学院(学堂)数量(KZijt)、文化距离(CDijt)、地理距离(GDijt)、出口国(i国)GDPit、贸易伙伴国(j国)人均收入(PGDPjt)、政府效能(PVjt)和法制完善度(RLjt)。Fij表示对国家和年份进行控制的固定效应。考虑到友好城市和孔子学院效应的发挥具有延迟性,本文选取滞后一期纳入模型中进行考察。

为削弱异方差和异常值对数据平稳性的影响,本文对模型中的CDijt、GDijt、GDPit和PGDPjt4个变量取对数处理,展开后的模型具体如下:

lnEXPijt=γ0+γ1L.YCijt+γ2L.KZijt+γ3lnCDijt

+γ4lnGDij+γ5lnGDPit+γ6lnPGDPjt

+γ7PVjt+γ8RLjt+Fij+εit

(7)

式中,i代表中国大陆,j代表贸易伙伴国家,t表示年份。

(1) 被解释变量

中国出口到各国(地区)的文化产品贸易额(EXP)。一国的文化产品承载着该国独有的价值观念、社会习俗、行为方式、思维模式等文化信息,其贸易成为传播一国文化内涵的主要渠道。友好城市对中国文化出口贸易的影响既是城市外交的经济效应,也是其文化传播效应的体现(曲如晓等, 2016)。

(2) 关键解释变量

友好城市(YC)。本文使用中国与贸易伙伴国家建立的国际友好城市数量作为城市外交的代理变量,同时也是本文的关键变量。友好城市作为城市外交的重要表征,在深化国际经贸合作、增进人文交往以及改善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赵可金, 2013)。友好城市的文化传播功能极大地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文化认同感,有利于削弱国际贸易中因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交易成本。

(3) 控制变量

孔子学院(学堂)数量(KZ)。孔子学院是汉语言和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能够增强外国受众群体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感知和认同,进而提高其对中国文化产品的消费意向。

文化距离(CD)。文化距离的衡量采用了Hofstede官方网站提供的各国(或地区)文化距离各维度评分并结合Kogut和Singh(1988)提出的文化距离测算指数(KSL)和公式计算得出。考虑到国家之间建交后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文化交流以及国事访问等形式缩小国家间的文化距离,且文化距离的缩小速度满足递减规律(韦永贵等, 2016),因此,本文给出改进后的文化距离计算公式为:

(8)

式中,Mij和Mic分别为j国和中国在第i个文化维度上的得分,Vi是所有样本国家第i个维度指标的方差,n代表文化维度的数量。Yi表示第j个国家与中国的建交年份。

地理距离(GD)。地理距离是贸易成本的重要衡量因素,一般而言,地理距离越远,越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开展。本文的地理距离数据来源于CEPII数据库,其测度方法是贸易对象国的首都到中国北京的球面最短距离。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及国内消费能力的指标。本文根据前文的理论推导采用GDP来代理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

贸易伙伴国的人均GDP。大量研究表明,人均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对进口产品的消费能力越强,根据前文的理论推导,本文采取人均GDP作为进口国消费者购买能力的代理指标。

政府效能(PV)。谢孟军(2016)研究表明,一国(地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政策连续性以及民主程度等因素会影响到国际经贸合作的开展。对此,本文选取政府效能指数来衡量一国(地区)的政府效能。

法制完善度(RL)。一国(地区)的法律制度完善程度、对合约履行的保护程度以及对违约的惩罚力度等已成为国家间进行贸易合作时十分重视的问题,关系到国际贸易是否顺利进行。为此,本文采用法律制度指数来表示一国(地区)的法制完善度。

以上各个变量的具体数据来源见表1。

四、 实证结果分析

在进行模型估计之前,本文对样本数据进行了面板异方差和自相关检验,同时,考虑到模型中存在不随时间而变化的解释变量,并且可能存在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的影响,对此,本文首先采用双向面板固定效应模型(LSDV)对方程(7)进行总体样本的回归分析(见表2),在此基础上,为消除可能存在的组间异方差和组间同期相关问题对估计结果的影响,采用面板校正标准误差(PCSE)对模型进行估计。此外,考虑到模型中可能存在零贸易或Jansen不等式问题(Santos等,2006),本文采用可体现边际效应的泊松回归作进一步估计。其次,为验证前提假设,本研究进一步作了分样本检验,以考察异质性属性下的城市外交对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表1 变量的统计性描述及数据来源

表2 总体样本检验结果

注:***、**、*分别表示1%、5%和10%显著性水平,括号内为估计系数的t统计值。

1. 总体样本检验结果

友好城市作为城市外交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我国对外人文交流和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孔子学院则是我国对外推广汉语和传播文化的重要机构,因此,两者在缩小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上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验证假设H1和假设H2,本研究在控制文化距离、地理距离、贸易伙伴的人均GDP、政府效能、法律制度等变量以及控制年度效应和国家个体效应的基础上,首先将文化传播的关键变量友好城市和孔子学院逐步放入方程(7)中进行回归,三种估计方法的回归结果均显示友好城市和孔子学院对我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显著为正,表明了以友好城市为表征的城市外交以及孔子学院均对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具有促进作用。而从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来看,各变量的估计结果基本上与预期符号一致。

2. 分类估计结果

中国国际友好城市网络遍及世界五大洲,结交的友好城市所属国家无论是在经济发展程度还是在文化圈层属性上都不尽相同。从经济发展属性看,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从文化圈层属性看,既有近似文化属性的儒家文化圈国家*根据世界文化地图的相关内容表述,儒家文化圈国家包括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中国澳门、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也有非儒家文化圈国家;从贸易制度合作推进程度看,既有与中国签订贸易协议的国家*是否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议的相关数据资料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又有未签订贸易协议的国家。在不同的特征属性下,城市外交对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效应可能会各异。为此,本研究将样本分别按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儒家文化圈国家和非儒家文化圈国家、是否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议进行分组检验,估计结果见表3。同时,考虑到各大洲之间由于地理的空间分割以及经济、文化、制度等的异质性,特别是友好城市在各大洲之间分布的非均衡性,可能会导致城市外交的经贸效应在洲际之间形成差异,为此,本研究将样本国家按洲际属性再次进行分组检验,以验证这一假定,估计结果见表4。

表3 分类估计结果

续表

注:***、**、*分别表示1%、5%和10%显著性水平,括号内为估计系数的t统计值。

表4 按洲际分类估计结果

注:***、**、*分别表示1%、5%和10%显著性水平,括号内为估计系数的t统计值。

(1) 按经济发展属性分类的估计结果分析

从表3中模型1和模型2的回归估计结果来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城市变量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且回归系数均为正,但发达国家的回归系数明显大于发展中国家,说明了城市外交在发达国家组中对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促进效应要强于发展中国家,这也验证了H3假设。而对孔子学院变量的估计结果中,发达国家组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发展中国家组都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同时,两者的回归系数都为正,表明孔子学院对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贸易效应中,在发达国家比在发展中国家的促进效应更为显著。实际上,无论是中国的国际友好城市网络还是国际孔子学院网络,两者在发达国家的分布密度明显要大于在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密度,因此,两者在发达国家的文化传播效应要优于发展中国家。同时,相较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文化包容度往往更高,因而更利于友好城市和孔子学院发挥贸易效应,因此对发达国家的文化出口效应要大于发展中国家。

(2) 按文化圈层属性分类的估计结果分析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相似的文化更容易建立和维持国家间的社会认同。而这一理论在国际贸易中同样适用。Kogut and Singh(1988)、Lankhuizen et al.(2011)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在其他贸易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社会结构和文化属性相似的国家之间的经贸互动往往会更加频繁。为验证前文提出的假设(H4),本研究将样本国家分为儒家文化国家和非儒家文化国家,并放入方程(7)中进行回归,结果如表4的模型3和模型4所示。在儒家文化国家组,友好城市的回归系数为0.034,并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而非儒家文化国家组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但其回归系数为0.003。说明了无论是在儒家文化国家还是在非儒家文化国家建立友好城市都能够显著提高文化产品出口贸易,只是这种贸易促进效应的强度在儒家文化圈国家比非儒家文化圈国家更强,这一结果验证了前文的假设(H4)。而孔子学院的估计系数在两个组别都为正,但在儒家文化国家组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在非儒家文化组则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而同为正的回归系数表明了无论贸易伙伴是否是儒家文化国家,孔子学院的建立都能够对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起促进作用。这与新近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文化认同假说”不谋而合——文化近似国家之间更容易产生文化认同,也更易于促进相互间的贸易往来。因此,与同一文化圈层国家之间建立友好城市更易于开展人文交流和经贸合作,而文化近似性带来的消费偏好相似性则有利于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

(3) 按贸易制度推进程度的估计结果分析

Cairncross F.曾指出,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使地理距离引致的国际贸易空间分割越来越小。但是,物理距离对贸易的弱化这并不意味着“距离死亡”。相反,由文化、制度等“软距离”引致的贸易壁垒越来越显现。在此背景下,推进贸易制度的改善并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无疑是消除贸易壁垒的一剂良药。那么,在不同的贸易制度推进程度下,城市外交对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有何不同?从表3的模型5与模型6可以看出,在签订自由贸易协议的情况下,友好城市对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显著为正,回归系数为0.020。而在未签订自由贸易协议的组别中,友好城市对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回归结果虽然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0.015的回归系数明显小于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议的组别。说明在签订自由贸易协议的情况下,以友好城市为主要表征的城市外交对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促进效应更强,这也验证了假设H5。

(4) 按洲际属性的估计结果分析

从表4的估计结果来看,友好城市的滞后一期项在五大洲中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且各大洲的回归系数均为正,说明我国的城市外交对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推动效应明显。从回归系数的大小来看,大洋洲最大,非洲次之,随后是欧洲和美洲,亚洲相对较小。表明城市外交的文化产品出口贸易效应存在洲际不均衡特征。在大洋洲、非洲和欧洲地区,城市外交的贸易效应较为明显,可能的原因是在我国的国际友好城市网络中,友好城市在大洋洲、欧洲和美洲国家的分布无论是在大洲层面还是在具体的国家层面上数量都较多,而在亚洲国家的分布虽然空间范围广泛,但是具体到国家层面时友城的数量就相对较少,因而其城市外交的贸易效应强度不及大洋洲、欧洲和美洲。另外,非洲国家的友好城市虽然总体数量较少,但是在空间分布上较为集中,因此效应也较为明显。此外,从孔子学院的滞后一期项来看,其回归系数在五大洲中均为正,但只有美洲和非洲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了孔子学院对我国的文化产品出口贸易效应在美洲和非洲较为明显。这也表明在贸易伙伴国建立孔子学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其他变量和基准估计结果没有太大的差别,对此不再赘述。

五、 结论与启示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对外人文交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打破国与国之间文化隔阂和缓和文明冲突,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重要方式。友好城市作为城市外交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推进人文交流,促进文化认同,推动国际经贸和投资合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2000-2015年中国对50个贸易伙伴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面板数据,并以友好城市作为城市外交的代理变量,首先从消费者偏好角度构建文化因素影响出口贸易的理论模型,进而采用双向面板固定效应模型(LSDV)、面板校正标准误差模型(PCSE)和泊松回归模型(POISSON)分别从总体样本上对中国城市外交的文化出口贸易效应进行检验,随后基于贸易异质性视角分别从经济发展属性、文化圈层属性、贸易合作推进属性以及洲际属性四个方面采用LSDV估计方法进行分样本检验,得出以下重要结论:(1) 从总体样本回归来看,以友好城市为表征的城市外交对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表现出显著的推动效应,同时,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推动者,孔子学院(学堂)在我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中亦发挥显著的促进效应。(2) 从分样本回归结果来看,城市外交的文化出口贸易促进效应在不同的国家特征属性下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体为贸易促进效应的强度在发达国家要高于发展中国家,在儒家文化圈国家强于非儒家文化圈国家,在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议的国家高于未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议的国家。(3) 城市外交对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促进效应在洲际属性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非均衡性。友好城市在所有的洲际都表现出对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显著的促进效应,但是在影响强度上大洋洲最大,随后依次是非洲、欧洲、美洲和亚洲。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的主要政策启示是:在“民心相通”、“贸易畅通”被纳入“一带一路”框架以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中对人文交流不断重视的背景下,以友好城市为重要表征的城市外交所具有的人文交流和经贸促进功能将会持续受到国家的重视,并成为一项重大战略方针加以强化和推进。同时,随着友好城市的功能定位由情感型向经济社会利益的实务型方向转变,友好城市不仅在人文、外交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还为国家间的双边及多边经贸合作消除障碍,直接或间接推动了国家间的经贸合作与发展。中国的国际友好城市建设始于1973年,至2016年的43年间,中国国际友好城市网络从无到有,从有到遍布世界五大洲,发展极为迅猛,这不仅与友好城市自身的功能定位有关,更与国家的支持和重视有关。但中国友好城市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首先,中国国际友好城市网络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明显的空间不均衡特征,在洲际层面上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大洋洲和北美洲,其他大洲相对较少;在国家层面上空间集中特征更为明显,在各个大洲中的友好城市结对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而其他国家与中国结对的友好城市数量寥寥无几。其次,由于政策制度的不健全以及未根据各个城市自身的发展实际而盲目跟风,致使友好城市的定位存在严重的同质性,因此未能充分发挥出真正的功能与效应。今后,在推进国际友好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加强评估并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在保证质的基础上促进量的提高,并推动国际友好城市网路分布格局的均衡性发展。此外,还要重视孔子学院(学堂)建设,促进孔子学院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使孔子学院更好的通过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经贸合作的发展。

1. Chong, W.L., and S. Park. Does Religious Similarity Matter i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WorldEconomy, 2015, 39(3): 294-299.

2. Combes, P.P., M. Lafourcade., and T. Mayer. The Trade Creating Effects of Business and Social Network: Evidence from France.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 2005, 66(1): 1-29.

3. Deardorff, A.V. Loc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Trade Costs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InternationalJournalofEconomicTheory, 2014, 10(1): 9-35.

4. Disdier, A.C., S.H.T. Tai., L. Fontagne., and T. Mayer. Bilateral Trade of Cultural Goods.ReviewofWorldEconomic, 2010, 145(4): 575-595.

5.DiMaggio,P.CultureandCognition.AnnualReviewofSociology,1997,23(1):263-287.6.Eichengreen,B.J.,andD.A.Irwin.TheRoleofHistoryBilateralTradeFlow.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8.

7. Ginsburgh, V., J. Melitz., and F. Toubal.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rade.ReviewofInternationalEconomics, 2017, 25(2): 320-361.

8. Guiso, L., P. Sapienza., and L. Zingales. Cultural Biases in Economic Exchang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 2009, 124(3): 1095-1131.

9. Kogut, B., and H. Singh. The Effect of National Culture on the Choice of Entry Mode.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 1988, 19(3): 411-432.

10. Lankhuizen, M., H.L.F.D. Groot., and G.J.M. Linders. The Trade-off betwee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 and Exports: The Role of Multiple Dimensions of Distance.WorldEconomy, 2011, 34(8): 1395-1416.

11. Melitz, J. Language and Foreign Trade.EuropeanEconomicReview, 2008,52(4): 667-699.

12. Spolaore, E., and R. Wacziarg. The Diffusion of Development.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 2009, 124(2): 469-529.

13. Santos, S.J.M.C., and S. Tenreyro. The Log of Gravity.TheReviewofEconomicandStatistics, 2006, 88(4): 641-658.

14. Throsby, D. Economics and Culture.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2001.

15. 安亚伦、于晓宇、曾燕萍:《语言文化推广机构对文化产品贸易的影响——以孔子学院为例》,《国际经济合作》2016年第12期。

16. 黄新飞、翟爱梅、李腾:《双边贸易距离有多远?——一个文化异质性的思考》,《国际贸易问题》2013年第9期。

17. 刘晓霞、饶育蕾:《代理能力与代理成本:一个关系嵌入的视角》,《财经问题研究》2013年第1期。

18. 连大祥:《孔子学院对中国出口贸易及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19. 曲如晓、杨修、刘杨:《文化差异、贸易成本与中国文化产品出口》,《世界经济》2015年第9期。

20. 曲如晓、曾燕萍:《孔子学院对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影响》,《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年第9期。

21. 汪颖、黄建军:《消费网络外部性、文化亲近与文化产品贸易——基于中国双边文化产品贸易的实证分析》,《当代财经》2014年第4期。

22. 韦永贵、李红:《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文化、地理及制度三维距离的检验》,《现代财经》 2016年第9期。

23. 谢孟军:《文化能否引致出口:“一带一路”的经验数据》,《国际贸易问题》2016年第1期。

24. 赵可金、 陈维:《城市外交:探寻全球都市的外交角色》,《外交评论》 2013年第6期。

猜你喜欢

友好城市外交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ГОРОДА-ПОБРАТИМЫ ПОМОГАЮТ ХАРБИНУ В БЕДЕ俄友好城市向哈尔滨捐赠医疗物资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2012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主题:“幸福城市,绿色生活”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上海电动汽车友好城市计划发布
外交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