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在课堂环境整合背景下的教法
2018-03-28邓舒婷
邓舒婷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仅只是“玩电脑”的课,它更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且强调老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整合各类信息融入课堂,为学生今后的各类学习打好基础。本文通过实践和案例,初步探索了一些小学信息技术课中与其他各学科及新环境下创造性地使用课本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旨在与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老师们交流教学经验,以促进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更好发展。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信息,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其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强调信息道德的重要性,并且学会和掌握运用符合其年龄段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现阶段,我省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是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3~6年级)的教材,在此针对此版本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作如下说明:
一、模拟和具象化结合,加深学生印象
在进行三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时,针对此年龄段儿童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多以形象感知和具象化了解学习内容,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等,在教学中,我会把生僻难懂的专业词语和活泼的拟人化或拟物化的形象相结合。
比如,在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3年级上册)中的第五课《“小老鼠”画图》中,讲到鼠标的运用,我将鼠标的形象与同学们知道的动画人物“精灵鼠小弟”相结合。通过引导,我将鼠标的移动控制解释为“精灵鼠小弟”在追赶我们的目标(目标是指画图软件中的各个工具,以及窗口的最大化、最小化和关闭按钮等),并且鼓励学生,“看谁的精灵鼠小弟能又快又准地找到目标”,整节课同学们就像在进行模拟的竞赛一样又快又好地完成了我的任务,并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在第八课《与电脑键盘交朋友》中,我又引入:“之前我给大家介绍了‘精灵鼠小弟,今天我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无敌大海龟(键盘先生)。”同学们听到后又兴奋起来,然后我出示键盘演示图,开始讲“无敌大海龟”的组成以及操作,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
通过一系列具象化的阐述,学生们很快融入教学氛围中,并且能很好地参与各项任务。在今后的教学中,一提到键盘、鼠标、显示屏,同学们都觉得很亲切而有趣。
二、与时俱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当今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类信息的更新也相当迅速,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更是如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不断吸收新的内容,以适应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而教材的更新换代无疑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以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不一定完全贴合当下教学情境,因此,在可操作范围内,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加工和应用,就成为每个信息技术教师的责任。
在教材(5年级下册)第六课《用计算机听音乐和看电影》中,要求学生能够运用windows系统自带的CD播放器听音乐和运用超级解霸看电影,但考虑到实用性和普及性,我将教学内容换成运用暴风影音看电影,与此同时,还简单介绍了其他几款播放软件。Windows系统自带的CD播放器虽应用不如以前广泛,但还是有其基本的操作步骤可以作为范例进行演示,而后适当补充几个音乐播放软件。
国家教育部对信息技术所用教程的宏观管理上一直实行“一纲多本”的原则,保证在大方向不改变的前提下,根据时代发展和信息适用性,可以进行一些增加、删改、调整教学内容的操作,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所学知识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并且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和老师的创造性。当然,这种不断更新的过程,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能力素质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三、举一反三,学科整合搭建更大应用平台
在和个别四、五年级负责语文、数学教学的老师们交流时,他们表示,虽然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现在受重视的程度还不够,但是他们依然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看到了创新型应用型教学的契机,并且希望我能将教材内容和他们语文数学教学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于是我开始对原本的教学内容做出适当调整,寻找创新和应用的突破口。
四年级某班的语文老师打算在互联网上开一个自己班级的博客(英:Blog又称部落格),并且希望班里的同学能把自己的小作文上传到这个公共博客上。但是对于“博客”的使用,在教材中并没有体现,于是,在了解了其他老师的需求之后,我特别利用两节课的时间向同学们介绍Blog的由来、使用方法、操作步骤等,并且让每个同学在博客上发表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作文。通过这样的合作,该班的公共博客雏形就基本建立了。在之后的实践中,遇到相关问题,也会有很多学生来咨询,可以看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更加强烈了。
五年级某班的数学老师在讲到立体几何的时候常常会带模型到教室,他向我提到:如果能让同学们在信息技术课上体验立体图形的绘制,那么他们对这部分的内容应该会更深刻直观。于是,我在教学时,首先简单复习了一下三、四年级学习画图时的相关内容,接着,我将Word文档中“绘图”工具中的各个重要内容也向同学们展示了,接下来,这些五年级的小朋友通过我的提示,在word文档中运用自选图形以及画图工具中的一些工具绘制出了长方体、正方体,而且相当标准规范。
同样的,也是五年级立体几何的部分,数学老师说涉及很多公式,学生学了之后很快就忘了,或者把几个公式记混淆。我一听,马上想到了一个能把信息技术教学和数学内容结合的好办法——制作表格。我找出立体几何部分的相关公式,然后分类做好材料,既符合教学安排,又具有实用价值。通过表格的形式制作公式表,这种只有在教科书上看到的模式,现在学生们自己就能制作,无疑是一种很大的突破。学生们不但学会了制表,也加深了数学公式的记忆,可谓一举两得。
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能和美术等艺体科目相结合,也能和相对枯燥艰深的语文数学结合,让同学们将语文和数学的书本内容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操作。
四、全方位反馈评价,激励学生再进步
现在大多数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室都是联机的,教师机除了能广播教学之外,还能向同学们演示学生作品,学生也可以通过提交作业的形式上传作品到教师机上,也就是说,同学们的作品都是可供全班同学浏览的,这样就形成一个有效公正的评价环境。
在三到六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和画图、Word文字编辑、PowerPoint相关的大多数内容都是需要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教师引导完成一个作品的,因此,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也就至关重要。
我通常采用現场演示评价和作品欣赏反馈的方法。如果涉及简单的步骤操作,就选择2~4个学生在教师机上演示步骤,并通过广播教学平台展示给其他同学,同学们知道是自己的小伙伴在上台操作,于是看得格外认真,并且能很快找出操作错误。如果作品是比较直观的,那么我会在学生做完之后,先巡视学生完成情况,再记住完成得较好的同学,然后通过学生演示将该同学电脑屏幕上的作品显示给全班其他同学。相反地,用这个方法,我选择有问题的学生作品进行演示,那么同学们很快就能发现该同学的错误,然后反省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问题。
教学评价和反馈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反映了课堂上学生实际的接受情况,能让老师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情,并且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出调整,同时也能很好地激励学生,让他们不自觉地就产生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完成各项任务。通过这种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间的互动,教学氛围就会很和谐,教学质量自然也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五、因材施教,合理利用小组合作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们在这个方面的个体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学生打字速度差异很大,学习、操作和应用程序的能力不一。作为老师,遇到这样的情况,不禁会思考: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落后的同学“自由发挥”,还是一个一个“硬性指导”?
合理的教学方法,总是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摸出门路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发现,这些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同学们大多数家里都有电脑,平时自己练习就比其他同学多,而一些“落后”的学生,有的是理解能力不够不能消化课堂上的内容,有的是家里没有购置电脑,不能充分练习。如果我放任掉队的孩子继续落后,那么他们今后一定还会出现更多问题。于是为了综合这种两极分化,我开始做一些“辅助学习”尝试——让每个纵排最先完成的同学,可以下位巡视这一排那些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同学,如果他们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那么就由他们给同学讲解,如果他们无法回答,那么再通过我解决问题。针对“合作形式”的教学,我让孩子们以4~5人为一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每个人将遇到的问题按顺序记在本子上,然后由小组讨论解决。这两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问题,比如课堂纪律的监管以及问题烦琐带来的流程拖沓等,但是只要使用得当,还是可以产生不错的效果。
又比如,在学习了完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制作贺卡小高手”的竞赛活动,并且分为个人赛和团体赛两个环节,在团体赛中,同学们自愿组合,分成了若干个小组,对策划、收集资料、制作等环节都做了明确分工,最后将每个组的完成品制作成集,在课堂上由同学们投票选出“最佳组合”。通过这样的形式,每个同学都不同程度地尽自己所能参与到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鼓励了优秀同学,又增强了那些“掉队”的孩子们学好信息技术的决心。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理论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它的不确定性和快速更新性,都时刻考验着每一个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工作。在信息技术教育这个领域,我还只是一个新手,但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却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在信息技术教育这条道路上,不光要建立起系统的理论架构,更重要的是将探索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当中,丰富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过程,规范教学管理,鼓励学科创新,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神奇魅力。
【作者单位:成都市天府新区华阳实验小学锦江分校 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