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数学“前概念”及其转化策略

2018-03-28王梅英

关键词:前概念小学数学策略

王梅英

【摘要】 学生的数学探究学习活动总是建立在“前概念”的基础之上。前概念是学生开展数学学习的基础,如果教师对前概念转化进行正确引导,可以发挥学生正确前概念的积极作用和转换学生错误前概念,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同时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对于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有很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前概念 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2-176-01

0

前概念,又叫前科学概念,在教学中泛指学生在新课教学前,对所学知识已有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在进入数学探究学习活动之前,总是带着或多或少的已有知识、经验、技能和概念进入课堂。这些知识、技能就是数学学习中的前概念。如果教师对学生前概念转化正确引导,可以发挥学生正确前概念的积极作用和转换学生错误前概念,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同时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对于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有很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意义。

一、数学前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一)数学前概念

数学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紧密相连,人从出生后就接触到这些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开始潜移默化地受到一些微妙的数学教育。学生在校又接受正式的数学教育,他们的大脑逐渐形成了对各种事、现象的感知、认识,即形成了很多与数学现象相对应的“数学前概念”。这些感知、认识,许多没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故不一定正确。

(二)数学前概念的基本特征

1.广泛性和独特性

不同的生活环境、家庭文化、智力水平等方面,形成了小学生各自独特的认知方式,也造成了小学生的数学前概念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2.隐蔽性

学生大脑中的前概念是潜移默化形成的,因此它以潜在形式存在,平时并不表现出来。只有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与正确概念相冲突时,他才会显露出来。

3.两面性

虽然部分前概念和科学概念冲突、矛盾,不但成为科学的数学概念学习的障碍,还可能形成新的错误认知。但前概念是学生思维的产物,是属于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对数学学习又有它的特殊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到数学前概念的特征,尽量发挥它在数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前概念转变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暴露前概念

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深层次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外露隐藏的前概念,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学习一年级1~5的认识时,让学生画不同的数字实物表象,丰富数的意义认知。在认识“1”时,课前让学生画能用1来表示的物体,发现学生会画:1个人、1个萝卜、1个太阳等较小单个物体,而1筐萝卜、1座山、1条河等较大物体或是1个集合,学生就很少涉及,老师就清楚地知道学生认知的起点在哪里,课堂上教师在“1个萝卜”和“1筐萝卜”和“1座山”的对比中,学生能真正理解到“1”可以表示1個个体(1个萝卜),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1筐萝卜)。

(二)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为构建科学概念奠定基础

认知冲突是一种认知矛盾,是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和新知识之间不一致时所形成的状态。教师提前了解、分析学生的前概念,并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冲突点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参与活动中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使学生重新认识并改变白己的观点,达到新的认知平衡。例如,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为了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长方形也具有稳定”(因为家里的门窗是长方形),创设一个这样的情景:先让学生拉一拉三角形和长方形的框架,得出结论,长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易变形。接着出示用塑料吸管围成三角形,让学生试着拉一拉,发现有一些细微的变形。此时学生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教室里出现了一些躁动。紧接着让学生用3根小棒摆出一个三角形,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四边形,(展示学生的所有作品)学生通过观察惊奇地发现,3根小棒只能摆出一个三角形,没有其它形状的图形,而用4根小棒则摆出了多个不同形状的四边形。至此,不言自明的得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不具备这一特性。

(三)让学生亲历体验探究,实现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顺利转变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已经形成的初步认识,在头脑中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如果仅仅靠说教的方式来实现科学概念的构建和转变是根本行不通的,它必须通过一系列有思维参与的探究活动,把握自然事物的本质特征,以至形成科学概念。探究操作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状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五年级学生刚接触圆周长的时候,普遍会有一个“圆周长还包括圆面部分”的错误观念。其实方法很简单,先用其他图案的实体图形确立周长的概念,然后让学生用线把圆形模型围绕一圈,让学生明白圆周长是不包括圆面的。这样由大范围缩小到小范围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动手操作,更加促使学生对概念的确认并加深印象。

总之,在数学教学预设时立足学生的前概念,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把前概念作为产生和孕育科学概念的“生长点”,促使学生的前概念能顺利转变为科学概念,从而建立完整、正确的科学概念。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进而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

[ 参 考 文 献 ]

[1]张伟.着力前概念,找准思维点[J].内蒙古教育,2015,(14):30.

[2]林智.小学数学前概念资源利用的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7,(08):40-42.

猜你喜欢

前概念小学数学策略
“前概念”的应用让化学平衡不再“高冷”
常见初中化学“前概念”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重视科学概念教学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