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情动情,引发情感共鸣

2018-03-28单秀娟

关键词:师生教材情感

单秀娟

【摘要】 近年来,素质教育日渐深入人心。然而实践中追求高升学率、德育工作不灵验、学生厌学等问题依然存在,表露出眼下的教育正走上了一条“唯理性主义”的倾向。这种教育倾向的具体表现就是:没有把情感发展列入教育目标系列之中,知识获得或智力训练的目标占据教育目标系列的中心位置;在教育过程中漠视、扭曲和阻碍学生的情感发展,师生之间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为了达到纯粹的理智训练的目的,或者为了维护教育者本人的权威,随意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根本不把学生当成是一个有感情的人。

【关键词】 以情动情 情感共鸣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2-115-01

0

随着我国社会矛盾发生的转化,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学校教育中,培养心智健全的新时代中学生的任务也更加凸显出来,学生的情感教育不容忽视。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的情感教学思想中提到:情感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动力;要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并首次提出了“教学的积极情感背景原则”。

2017年9月,我从市区省级示范高中到郊区的乡村薄弱学校(初中)支教。与支教带来生活的改变相比,比较难的是适应由高中到初中教学内容上的变化。相较于高中思想政治教材脉络清晰的知识体系,刚刚拿到部编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时,我感到有一些茫然,发现自己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教材,厘不清知识点、把握不住重难点。通过对教材的认真研读,我欣喜的发现全新改版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最大的亮点就是始终如一地贯穿着情感价值观教育,不仅符合各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还体现情感教育的接续性和完整性。

情感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下面以部编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一框题《走近老师》为例,谈一谈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情感教育的理念。

一、情感导入,引发心灵震撼

期中考试过后的一周,开始学习第六课《师生之间》第一框题《走近老师》一课,一开场我以“敬业、奉献、不争、无悔”四个关键词给大家介绍了我所在学校刚刚退休的中国好人夏根金老师的事迹。夏根金老师,一位消瘦的老人,胃被切除4/5的情况下,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用默默地耕耘守护着学生,也感染了我。9月份开学时,他还是忍不住回到学校,当他忍住情绪、辞不达意的和我们告别时,我是多么不舍、满心敬意。介绍完,我询问大家身边有没有令你感动的老师?能不能介绍给我们?

学生们说:“老师,我们需要讨论一下。”

“好呀!”我点头道。

不一会儿,一位女生首先站起来说:“老师,我要说的老师是我六年级的语文老师,他上课方式非常独特,很少讲课本,可是我们学得却很好,我们都乐意听他的课。印象最深刻的是六年级的最后一课,他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快乐的平凡人。”

“谢谢你的分享!还有没有同学愿意分享?”

这时,齐刷刷站起来七个同学。

“老师,我们要分享!”

我一愣,说:“要不,你们先坐下,一个一个说。”

大家摇头“我们七个要一起分享,她是我们小学的班主任。”

“她为我们付出很多,比对自己孩子付出的还要多……”

“有一段时间,她生病了,在蚌埠治病,可是她一节课都没缺,上午给我们上课,下午去医院吊水。”

“我们小学也是一个农村学校,缺老师,她既带我们语文,又带我们英语。她不想让我们花钱买资料,就用手写了厚厚的学习资料印给我们,那些资料特别好,我们的复习全靠它们。”

“有一次,我给她的孩子买东西吃,她不允许。”

“我小学时,特别调皮捣蛋,很多老师都吵过我。她带我三年,从来没有吵过我,永远都是很有耐心地跟我说话。”

……

看着七个孩子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自己的老师,嘴角洋溢着骄傲和幸福!我被他们的言语点燃了,被眼前的这一幕震撼了。

“能告诉我,老师的姓名吗?”

“何奇飞!”学生齐声回答道。

何老师,真想结识你。告诉你眼下这一幕的震撼——七个孩子一起为你打call。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曾谈道:“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与学生之间的交往,说到底就是心灵的互动与沟通。当你用真心对待学生时,回馈给你的往往也是最质朴、最温馨、最动人的爱。在偏僻的农村小学里,没有良好的教学条件,没有家长的密切关注,没有优越的生活环境,一位年轻的女教师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动人的师生之爱。

二、温暖铺垫,课堂水到渠成

课本64页拓展空间中提出问题:“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学习的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知识获取的渠道越来越多,甚至在某些方面,我们比老师知道得还多。那么,我们还需老师吗?”

诚然,信息化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信息获取量巨大。然而互联网提供的信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信息呈现碎片化、标题化、低俗化特征。青少年辨别筛选信息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青少年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很难真切地感知教育的温度,很难体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带来的价值认同。在七位同学共同讲述何奇飞老师与他们相处的温暖故事中,课堂自然而然形成了温暖的“场”,强化了同学们对教师职业的亲近感、认同感。

三、以情动情,课后真情互动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杨四耕老师在《教育之道,道在心灵》一书中写到:“爱,是教育的前提,而且这种愛应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让孩子们能感受得到的。教师之爱应是透彻的爱,是不含杂质的爱,是宽容而不纵容、关心而不包办、严管而不强制的爱。

一节课结束了,可那份感动仍在延续。课后,我迫不及待地追问何老师的联系方式。学校规定学生一周在校期间是不允许使用手机的。因此直到周末我才拿到了何老师的联系方式。在和何老师的通话中,我把课堂上发生的温暖一幕告诉了她,何老师十分感动。她不停地问我:孩子现在都好吗?是不是长高了?能拍张照片给她看看吗?属于我们的师生之间、同侪之间的温暖情感将会在这个初冬凝聚、延续。

猜你喜欢

师生教材情感
教材精读
情感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台上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麻辣师生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