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挖掘语文传统文化 促进国学教育课程化发展

2018-03-28段雪姣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挖掘国学

段雪姣

【摘要】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历史成果,是民族思想一脉相承。文化代表的是一种软实力,为了实现伟大中国梦,我们应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因此,在教育阶段,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使学生逐渐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促进国学教育课程化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了解国学,了解文化的根,弘扬优秀文化。

【关键词】 挖掘 传统文化 国学 二十四节气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2-007-01

0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国学教育的发展,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继承的重要性,探寻文化之根,勿忘文化之本,例如电视上“中华诗词之美”、“汉字书写大会”等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出现。国学教育的学习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是我们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的精神动力。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扩展课本外的知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内涵。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如何挖掘语文传统文化。

一、立足课本,对外扩展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材相对于小学、初中,选材往往具有不一样的人文意义或历史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充分的准备,查阅各种资料挖掘文章背后的传统文化内涵,再以恰当合理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授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这一文章的过程中。首先,在我们带领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和了解之后。然后对这篇文章所蕴含的文化内容进行扩展,走进屈原,了解端午节的意义所在。众所周知,端午节是人们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呢?端午节具体的习俗有哪些呢?让学生深入了解端午节这一节日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受节日文化的熏陶。

二、挖掘教材,深入学习

1.从文章整体入手,挖掘文章背后的文化意义

语文教材中的诗、词等文章,都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一篇文章的背后往往藏着作者对所处时代的感悟与心得。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故事情节入手,进而牵出文章的主线和文化内涵。

以《关雎》这首诗篇来说,它是先秦时代华夏民族民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它所描述的是一位“君子”对“淑女”的喜欢,喜欢到“辗转反侧”睡不着觉,直观上来说,内容表现的相对单一,表达的是男子对女子的一见钟情。然而这首诗篇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意义却是非比寻常的。《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诗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古老的典籍。所以我们差不多可以说,《关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开篇之作。除此之外,在艺术上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2.重拾经典名著

《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和《三国演义》我国经典的四大名著。然而市面上缩印版,彩色版各种各样的版本出现,并不利于学生思想的熏陶。大多数学生对于这些名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为了促进国学教育的发展,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主动的对名著进行引用,重拾名著,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说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文章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主要性格特征以及描写这些人物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从而分析《红楼梦》这篇名著背后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曹雪芹对所处时代是采取批判的态度来著作此书。

很多学生对于学习四大名著抱有排斥心态,认为这是属于“过时”的文学。教师应该积极纠正学生的这种观念,四大名著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极高的艺术内涵。学生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名著的价值,才能主动的去学习文化经典。

三、文化之根—二十四節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于北京时间2016年11月30日17点35分,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决议,体现了我国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华文化的走出去。

1.开展课堂活动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对一年中气候变化规律的总结。我国古代是农业大国,二十四节气成为指导人民进行农作物生产的指向标,有着非同寻常的历史底蕴。在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开展一些具体活动使学生具体了解二十四节气,感悟其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

2.教材学习中引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研究教材文章背后蕴藏的文化,使学生认识二十四节气。例如在教授晏殊的《破阵子·春景》时,写有“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是表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的意思。在清明这天,人们往往有踏青和扫墓的习俗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春分连接清明,因此清明也是“春光无限好”你时节,作者通过清明节的一个片段,用朴实的语言,折射出少女的青春活力,使读者心旷神怡,引人遐想。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对教案进行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发挥自如,为学生扩展国学知识。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对于现阶段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华五千年来的优秀传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语文的学习中,教师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掌握基础的课堂知识,还应带领他们体验和感悟其中的文化底蕴。让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洗礼,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 参 考 文 献 ]

[1]刘守华主编《文化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11月.

[2]张立文《传统学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1月.

[3]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8月.

猜你喜欢

二十四节气挖掘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将“再也没有”带向更有深度的思考中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分析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