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牢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领导权
2018-03-28宋强,李海峰
宋强,李海峰
摘 要: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摆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牢牢把握网络文化育人的主动权,努力把校园网建设成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平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关键词:网络文化;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0-0238-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摆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牢牢把握网络文化育人的主动权,努力把校园网建设成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平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一、把牢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领导权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各种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的重要阵地,成为各种群体利益表达、情感宣泄的重要渠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在职业结构上,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0%。”加强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牢牢掌握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领导权,事关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事件。
一方面,必须健全完善工作体系。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这是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要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有效实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组织职能、监督职能和规范职能。建立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管理体系,成立由校领导为组长,党委办公室、党委宣传部、保卫部、学生工作部、团委、信息中心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领导小组。把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实现校内网络资源共建、共享、共管、共创。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网上舆论引导、网络信息监控、网络文化建设等工作,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学校还要根据网络技术的特点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成立专门管理机构,专职负责学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
另一方面,必须健全完善规章制度。要认真梳理网络建设和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校园网服务管理制度、新媒体建设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统一指挥、分级负责、按块管理”的网络管理体系。针对校园门户网站,院系网站、职能部门网站以及新闻网、图书馆等信息资源应用网站,制定学校网站群建设与管理办法,加强校园网内各单位网站的建设和管理,以网站群平台作为统一提供的校内信息发布平台。网站管理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技术架构”,制定完善新闻报送、审核及发布制度,形成统一协调、反应灵敏、高效畅通的网上舆情收集反馈机制和覆盖全面、及时准确、正确引导、有效管理的网络信息管理机制。出台建设管理办法,明确学校主页、校内二级网站、官方微博、微信等作为学校的主要网络信息发布平台,对新闻发布、网络宣传、舆情收集与应对、考评与培训等做出明确规定。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加强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与管理,与各单位签订新媒体建设管理安全责任状,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进一步提升学校新媒体建设管理的水平。
二、把牢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主导权
遵循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加强专业化的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队伍建设,加强新媒体建设,不断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牢牢掌握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主导权。
一方面,必须加强队伍建设。建设专业化的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队伍,这是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学校要统筹推进网络建设、监管和评论员队伍建设,分领域、分类型、分层次推进“网军”建设,形成一支以专职管理工作队伍为主导、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主体、以学生骨干为重点的管理队伍。要建立宣传工作专职人员、教工通讯员,鼓励辅导员、班主任、专任教师进网络,通过开设博客、微信群、班级QQ群、QQ空间等,增进老师与学生在更广泛层面的互动交流。积极建设学生“网军”队伍,组建以大学生记者团为主的网评员队伍,以团组织骨干学生为主的网络志愿者队伍,重大事件上齐发声、做引导,不断增强学生“网军”的战斗力。要注重从思想政治工作骨干、专家学者、优秀学生中选拔人员组建评论员队伍,努力培養一支政治意识强、熟悉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学校网络管理队伍随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专家学者、理论工作者主动上网发声,为学生提供思想教育、学习、生活、就业、心理和学生事务等方面的服务,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排忧解难,形成广泛参与、良性互动的育人机制,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另一方面,必须加强新媒体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2]学校要遵循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不断创新理念方法,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大力加强新媒体建设,不断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是适应需求,拓展内涵。坚持宣传与服务相结合,引导师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打造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新媒体平台。围绕学校特色文化,推送专题特色精品信息;强调用户体验度,推送招生就业、校园地图等实用信息;关注校园点滴瞬间,通过不同层次、不同视角进行特色报道,推送反映师生生活等接地气的原创信息;聚焦先进典型人物,开设人物专访栏目,充分发挥引导和激励作用,形成学先进、争先进的价值导向。二是强化联动,提升效果。成立学校新媒体联盟,通过共享资源、共推活动、共同发声、共同策划等方式,提升校园媒体聚合传播能力,构建上下联动的校级传播圈子和新媒体宣传大格局。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如教育部“微言教育”)、门户网站(如新浪教育)等新媒体的合作,通过裂变式传播扩大影响,传播学校的特色校园文化。三是充分发挥各个媒体平台特性,构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重的全媒体运行模式。微博平台报新闻、抓线索、汇舆情;微信平台求新鲜、讲故事、做导向;校报平台深挖掘、重品位、做喉舌,三者相互配合,使传播效果更加明显化和丰富化。
三、把牢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话语权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校园网的舆论引导,强化网站网络舆论引领者和先进文化传播者的角色,积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网络中,牢牢掌握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话语权。
一方面,大力开展网络素养教育。互联网给广大同学提供了海量信息,极大地丰富了知识,拓宽了视野,便利了生活。但是在眼花缭乱的信息中,也裹挟着多元的价值观,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不良影响。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必须要推动网络文化发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开展师生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守法的上网习惯,增强学生对网上有害信息的甄别、抵制、批判能力,实现学生网上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创新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引导青年教师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强化网上言行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搭建网络教育服务平台,提升运用网络开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
另一方面,必须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用好、管好、守好网上舆论阵地,是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关键所在。学校要着力加强学校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主动做好网络宣传工作,敢于亮剑,敢抓敢管,确保用好管好守好网上舆论阵地。学校要密切关注师生在校园网、主流社交网站及微博、微信平台上的动态,敏锐捕捉苗头,准确把握问题,积极快速应对。定期开展师生思想动态收集分析,通过职能部门、专家学者的政策解读,引导师生看主流、抓本质,促进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学校网络评论员队伍,要围绕师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主动撰文发帖,有效引导网上舆论。学校要注重加强网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设,做好预案的实战演练和队伍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一旦发生网络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有效处置。
參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