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升级研究
2018-03-28林燕丽
林燕丽
[摘 要]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路径,是促进经济高效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沈阳市为例,基于权重修正指标法测度沈阳的产业结构水平,实证分析其产业经济的现状与问题、转型升级的动力因素与对策建议。在沈阳成为国家首批12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背景下,深挖沈阳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为其他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研究提供可供借鉴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路径;沈阳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8)01-0057-13
社会各方面资源的分配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作为工业结构现状的决定因素,从而也能决定是否以确定的速度和质量增长经济发展状况。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反映了以前经济发展的结果,是未来的经济发展的基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重要城市的沈阳,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建筑产品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制造业、化工产品制造业、钢铁及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等生产规模巨大,是中国市场经济、工业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研究其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代表意义。虽然传统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对促进沈阳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现在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对实体经济存在影响,沈阳的产业结构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三次产业结构“偏型”,产业增加值仍以第二产业为主、高度依赖重工业发展;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仍处于培育阶段、规模以上企业亏损比例较大、外资利用水平不高等。沈阳目前的产业升级速度赶不上经济增长速度,而经济增长方式又没有转为内涵式增长,资源紧张,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使其逐步陷入“双边缘困境”。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产业升级,是沈阳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推动沈阳市产业结构在内容、技术效率方面实现根本性转变,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的步伐是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快速发展、摆脱这种困境的关键。因此,本文以沈阳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的变迁历程、影响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因素并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为沈阳市经济在“一带一路”建设和新一轮东北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更好地促进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新兴产业培育和新经济增长点找寻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对新时期选择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途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产业结构的升级,是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依次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换过程,也被称为产业结构的复杂高度化,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是生产率的不断上升。这是一个经济衰退行业不断被新兴产业替代,而产品附加值比例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产业结构升级常常涉及三次产业之间及部门内部两个方面的结构升级问题。
(一)国外产业结构升级理论研究现状评述
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外学者将传统的产业结构理论及分析方法运用于产业结构的分析,如Reiner & Peter(2005)、Erik(2000)都是运用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对产业结构进行分析,而Michael(2003)则运用传统的偏离份额分析法进行分析;计量经济的分析方法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产业结构的分析,如Jaehwa Lee(2008)的时间序列分析;除计量经济方法外,很多新的实证研究方法如数据包络法也逐渐应用于产业结构的研究与实证检验中。从研究角度来看,近年来,产业结构更加关注环境的影响、产业结构与产业集聚、产业结构与国际产业转移等多个角度,是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大背景下做出的细化与深入研究,从而突破传统的研究视角。不过,这些年来,学者们对产业结构的研究也有一个缺点,他们在研究中使用的只是传统的产业结构相关理论,而却没有进行相应的创新与突破,使产业结构理论方面的研究一度滞后。另外,在实证研究方面,数据的取样,如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编制的统计数据可能标准并不一样,这也使实证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值得怀疑,可能出现相同方法、不同数据样本得出不同结论的问题。
(二)我国产业经济学理论研究分析
我国理论界对产业经济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产业经济概念进入中国最早开始于20世纪中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进入繁荣时期。进入新世纪,我国关于产业组织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如2005年芮明杰的《产业经济学》形成了比较严密的理论体系,2010年苏东水的《产业经济学》则适应中国特色和经济全球化对产业经济理论的要求,论述了东方管理“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产业经济思想。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少学者从不同的切入点实证研究我国的产业结构:宋泓明(2004)认为我国产业结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资源消耗仍然偏高及服务业发展明显落后,温晓霞等(2005)则把视角转向区域产业优化升级方面,胡耀辉(2012)等对技术创新这一重要因素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作了全面的分析,张宇和蒋殿春(2008)研究了外国直接投资(FDI)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等。
虽然20世纪90年代后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问题逐步成为研究热点备受关注,但是现存的研究成果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第一,对我国产业经济转型升级问题的研究侧重于理论层面;第二,对产业经济转型升级问题的研究角度缺乏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深层次因素,如主体、政府、民营经济以及开放环境下贸易摩擦、汇率变动等研究较少;第三,研究對象主要是全国总体的,对特定地区产业经济转型升级问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此外,由于我国统计数据的固有缺点如真实性和一致性没法保障等问题,使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分析存在较大障碍。
二、沈阳市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一)沈阳市产业结构变迁
回顾和研究沈阳产业经济近40年的发展历程,在政府引导与市场经济双重作用下,沈阳市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1985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9.7:57.3:32.9,1995年这一比重则为7.6:42.3:50,到了2015年该比重调整为4.7:47.8:47.5,其中第一产业比1985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了9.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则上升了14.6个百分点。2015年沈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72.3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41.43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474.18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456.69亿元。
(二)沈阳市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1.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十二五”期间,沈阳市农林牧渔服务业结构没有太大变化,林业占比有所上升,渔业逐步下降,林业、农业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
2.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十二五”期间,沈阳市工业结构趋于重工业化。2015年,沈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9239亿元,其中轻工业2212亿元,重工业7026亿元,轻重工业结构比例由2010年的26.11:73.89演变为2015年的23.94:76.06(见图2)。工业结构仍朝着重工业化方向发展,且重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轻工业。
沈阳市形成了特有的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08.25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9.39%;农副产品加工制造业487.63亿元,占18.61%;建筑产品制造业192.83亿元,占7.36%。
3.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从第三产业分行业的生产总值和比重方面看,沈阳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结构没有太大变化,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逐步上升,但是总的来说,新兴产业的比重还是过低(如表5)。
(三)沈阳市产业劳动力结构分析
一直以来,劳动力结构的研究对产业结构状况都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它的演变规律应该是第二和第三产业不断吸收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从而优化劳动力结构。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沈阳市的就业格局也呈现出农业人口分流加快,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断吸纳第一产业劳动力的变化趋势。
三、沈阳市产业经济发展问题
(一)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沈阳市经济以工业经济为主体,起步早、发展成熟。改革开放近40年,沈阳市工业格局良好,品类多样,形成汽车、机床、啤酒、化学原料、水泥设备等几大支柱产业。但这也恰恰说明这说明沈阳市产业的发展过度依赖于特定产业,分布不均衡。
(二)创新要素资源急需集聚
沈阳市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方面表现较好,建立了沈阳经济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各区、县(市)重点经济园区,实现企业的园区化生产,目前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正在建设,未来这些产业园区都将成为沈阳市主要的产业集聚平台。虽然沈阳市的这些产业园区产值不断上升,规模工业企业有所增加,但是现代服务业、加工性服务业的落后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研究机构的技术研究和开发、人才引进主要依靠外部资源,证券公司、投资银行、风险投资基金、跨国银行和其他类型的金融资源稀缺资源,尚未推强出新。整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开发、设计、金融、物流、信息和其他元素所构成的沈阳市服务业环节基本是不完美的,人力资源、资金及信息的集聚效应尚未突显。
(三)对外经济贸易程度不高
沈阳市现行经济增长方式有两个主要的特征,依靠原有的重工业基础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其对外经济贸易的程度并不高。2015年,出口67.86亿美元,下降17.1%;进口72.95亿美元,下降15.74%,进出口总额也有所下降。《沈阳统计年鉴》(2015)也显示沈阳实际利用外资额也从2010年的55.02亿美元下降到2015年的8.2亿美元。
四、沈阳市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证研究
(一)基于权重修正指标法的沈阳市产业结构水平的测度
前文的分析采用三次产业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来度量沈阳市产业结构,属于静态的定性描述,然而该指标难以对该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横向比较,也不能对不同时间段这一地区进行纵向比较,为了了解沈阳的产业结构现状,本文采用权重修正产业结构指标。
进行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横向比较时,这个地区产业结构可以表示为该地区产业的产出占该地区总产出的比重。
进行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纵向比较时,某一时期的产业结构可以表示为这一时期某一产业的产出占该地区总产出的比重。
本文既要描述地区产业结构状况,还要对此地区不同时间序列的产业结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无法满足这种需要,必须寻找新能准确反映,而且能测度不同时间产业结构的差异程度的指标,其实质是将多维问题转化为一维问题的映射,因此,可以考虑用范数作为描述地区产业结构的指标,即产业结构等于范数,可用某地区特定产业的产出占该地区总产出的比重的平方和开根号来表示。
然而,范数在测度不同时间产业结构差异程度时,只是一个必要指标。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这代表此地区两个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产业结构。因此,必须将必要指标改造为充要指标(或近似充要指标),变多值映射为单值映射。本文最终选择了修正范数作为描述地区产业结构的指标,修正范数等于某地区特定产业的产出占该地区总产出的比重的平方和乘以对应权数再开根号。研究产业结构的时候,需要有个标准来测度产业结构的优化水平,而修正数则能满足这种需求,它不仅能够描述地区产业结构状况,而且可以準确反映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第一产业会不断下降,非农产业比例会不断上升,而非农产业比重上升到一定程度后,也会相对下降?鸦第三产业比重则不断上升。据此,给非农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设定的权重为0.5,0.2,0.3。没有直接给第一产业赋权的原因是由于第一产业变动的方向与第二、三产业的变动方向相反,虽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第二产业比重将会下降,但必然伴随着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而这里的非农产业实质上是把第一产业这个逆指标变为正向指标。因此,按非农产业和第二、第三产业赋权更能真实反映同一地区在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状祝和高度化水平以及产业结构演化的幅度。
根据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取1995-2015年全国、辽宁省和沈阳市三次产业结构作为三个经济体产业结构高度的研究样本,具体数据如表8。
从表8可看出,全国、辽宁省和沈阳市这三个经济体中的第一产业结构逐年下降,但就下降的速度而言,辽宁省和沈阳市第一产业结构比重下降较为缓慢,全国下降得相对较快。总体而言,全国的第一产业结构比重最低,辽宁省的第一产业结构比重居次,沈阳市的第一产业结构比重最高。
根据表8中的数据可以计算出反映全国、辽宁省和沈阳市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加权产业结构指数,计算结果如表9。
为了便于直观判断三个经济体产业结构高度水平的变化趋势及相互间的对比,可以根据表9中的数据作图5来进行比较判断。通过表9和图5可以清楚地发现:1995-2015年,沈阳市整体产业结构水平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辽宁省平均水平,但其产业结构水平20年几乎保持不变,辽宁省有所上升,但上升缓慢。然而,全国的产业结构水平提升明显快于沈阳市和辽宁省。这意味着沈阳市已逐步丧失原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需关注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基于国内学者对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本部分从投入要素、国内外经济环境及产业政策研究角度来分析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变量选取及含义如下: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具体如下:
其中,y是因变量,X是自变量,ε是残差项,满足“独立同分布(即零均值与同方差)”的假设。
为了使数据变化更加平稳,更好地进行比较,展示“弹性”的概念,因此本文的模型采用的是双对数线性模型,模型的具体设置如下:
ln?穴SRT?雪=α+β1ln?穴POL?雪+β2ln(CAP+β3ln?穴LAB?雪+β4ln?穴TEC?雪+β5ln?穴INT?雪+β6ln(DOM)+ε
其中,α指截距项,表示上述变量外的其他因素对第二产业升级的影响,ε是随机误差项。用Eviews7.2进行OLS回归结果如表11:
模型相关数据取值区间为2005年-2015年的季度数据,共44个观察值,数据来源为《沈阳统计年鉴》(2005-2015),采用时间序列方法(因篇幅原因,略去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和协整性检验等描述。),结果表明:除了产业政策、资本和技术因素对第二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相关性外,其余变量对产业结构的变化作用不明显,调整的R2达到84.18%,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
所以,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为:
ln?穴SRT?雪=0.542+0.037ln?穴POL?雪+0.035ln(CAP)+0.025ln?穴TEC?雪
因此,影响沈阳市第二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产业政策、资本投入、技术因素,这些变量按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且对产业结构升级都具有正向效应,即这些变量的增加有助于第二产业结构升级。
同理,可得第三产业的实证分析结果?押
结果表明:除了产业政策、资本、劳动力投入、技术创新对第三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相关性外,其余变量对产业结构的变化作用不明显,调整的R2达到89.97%,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
所以,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为:
ln?穴SRT?雪=-0.238+0.31ln?穴POL?雪+0.182ln(CAP)+0.192ln(TEC)-0.084ln?穴LAB?雪
因此,影响沈阳市第三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有:产业政策、资本投入、技术创新、劳动力因素,这些变量按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且前三个变量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向效应,即这些变量的增加有助于第三产业结构升级,而后一个则产生负向影响。
五、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沈阳市产业结构升级主要体现在第二、三产业结构的升级上,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和质量都比较高,政府作用如财政投入和政府政策、企业资源如固定资产投入以及资本和技术因素等对沈阳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都具有较大的贡献度。但是實证结果显示,沈阳市第二产业结构升级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依靠劳动力投入的增长,或者说与劳动力投入关系不大,劳动力的同质性很强,劳动力状况急需改善;第二产业的新产品产值率较低,因此应加大科研投入,改善这一状况;产业政策、资本投入、技术创新、劳动力因素是沈阳市第三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然而在发挥第三产业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时,需警惕劳动力投入过多对产业结构升级造成的负向作用。
从与辽宁省乃至全国的产业结构对比来看,沈阳市整体产业结构水平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辽宁省平均水平,但近年来其发展停滞不前。沈阳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则应通过经济国际化、产业集聚化、技术创新化和城镇服务化的途径,实现从“内源自生型”产业结构演进向“外源推动型”产业结构优化转变,通过外商投资的正向溢出效应来带动经济的发展。
(二)政策建议
1.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形成智慧发展模式
面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环境约束加大等内外压力和挑战,沈阳市唯有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从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才能推动产业升级形成竞争新优势,才能加快经济转型实现发展新跨越。沈阳市市域公共服务创新平台需进一步整合,积极引进高层次工程实验中心和科技中介机构,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挥行业龙头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的作用,促进企业加强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建设,加强产品开发、信息服务、设计示范、产品检测、培训服务等功能,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沈阳市部分优势产业之间技术相似程度较高,工艺衔接、技术同源并且技术创新交叉,不同行业间存在众多的关键共性技术,因此,可建设产业园区的共性技术基地,政府应根据国家发布的《关于支持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的通知》及沈阳市产业发展战略,积极充当自主创新的“倡导者”,着力把高新区和沈阳经济区建设成为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园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设立“众创空间”和“创客空间”,加强孵化平台建设,促进融资便利化,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促使集群内企业迈向创新竞争的高阶道路。
2.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沈阳市经济发展的脊梁。要实现沈阳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主要是促进产业集群的集聚。首先,应降低能源消耗,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能源的过度消耗与浪费问题就必须得到解决,逐渐降低工业生产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与损耗,淘汰落后产能、延伸产业链,利用科学技术,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绿色、无污染的新能源,缓解资源和能源短缺的压力,同时起到环保的作用,推进钢铁加工及采矿采选业、石油化工、非金属矿产建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其次,提升支柱产业竞争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阶段的变化,对传统产业产品的消费需求有所转变,要求越来越高,只有进入工业发展的创新阶段,利用高新技术对产品进行革新和改造,顺应消费需求,才能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再次,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3.抓取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信息化促进产业发展
沈阳市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建设不断加强,应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模式创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着力培育数据采集、挖掘、整理、利用等专业性支撑服务团队,搭建公共云服务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大数据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重点突破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清洗、可视化、分析挖掘及人工智能等关键核心技术,建立一批适应各行业的大数据应用模型,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大数据在产业转型升级、新一轮东北振兴等方面的应用,促使信息化与一二三产业相融合,顺应“互联网+”的趋势,抓取经济增长新业态、新模式,建成国家现代示范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區,转变生产方式,以技术渗透产业链各环节,使产业向中高端发展。协调水、气、热等现有市政基础设施资源,搭建市政基础设施云平台,构建智慧化的市政基础设施大数据运营模式,提升城市运行应急管理水平,根据企业发展和公众需求,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调控,为城市治理提供决策支持,为群众提供优质智能化的公共服务产品。
4.加快发展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升级
合理的产业集群有利于产业区域分布,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向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利用资源要素的方向迈进。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带动产业集群升级。沈阳市政府应通过培育大型龙头企业,提高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性、创新能力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实施产业集群品牌建设扶持政策,为培育发展优势产业集群构筑文化底蕴,打造知名品牌,使其成为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支撑。第二,做大做强一批规模大、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创新生产性服务业。第三,加快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在城市化的一个大的平台上,以产业化基地为依托,高起点,高水平地建设特色产业集群,落实《中国制造2025沈阳行动纲要》,推进智能制造,打造东北地区重要的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促进新兴产业的各种优质资源集中,使其建设成为新的产业高地。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对外开放
在沈阳市要成为国家首批12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背景下,沈阳市发挥其沈阳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的优势,立足自身区域龙头地位,提升区域产业关联度,着力打造“沈辽鞍营振兴产业带”,在建设飞机、汽车等重大装备制造业项目时,积极向辽阳、鞍山、营口等周边地区转移加工配套产业,推动战略性合作,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活力,使沈阳经济区的城际间实现产业协同发展,逐步成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典范。此外,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沈阳市应更好地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推动装备制造、钢铁、水泥等优势产业走向世界,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拓展中韩自贸区合作,积极开拓俄罗斯、韩国、欧盟、远东等国际市场;发挥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建设农产品加工、化工、皮装、玻璃工艺品等出口基地;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增加实际外资利用水平,充分利用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加速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从而实现沈阳产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Reiner Franke and Peter Kalmbach.Structural change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and its impact on business-related services an input——output study for Germany[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5(16):467-488.
[2]Erik Dietzenbacher.Spillovers of Innovation Effects[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0(22)27—42.
[3]Michael Peneder.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ggregate growth[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3(14);427-448.
[4]Jaehwa Lee.Trade,FDI and productivity convergence:A dynamic panel data approach in 25 countries[J].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2008,(8).
[5]宋泓明.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温晓霞.西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及调整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7]胡耀辉.产业转移示范区科技园的产业技术创新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7).
[8]蒋殿春,张宇.经济转型与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J].经济研究,2008,(7).
[9]史晋川,汪炜,钱滔等.民营经济与制度创新—台州现象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10]陆泽锦,黎迪康.产业结构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应用[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