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融媒体中心人才队伍建设探析
2018-03-28
(江西日报社,江西 南昌 330000)
人才,是事业发展成功的关键。对于各项事业来说,没有好的人才落地和实施,再好的事业也只能沦为一张白纸。在国家提倡发展县域融媒体中心的今天,县级融媒体人才的现状却不容忽视,已经成为阻碍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一个重要的难题。
一、县级融媒体发展面临的人才难题
(一)熟悉新媒体人才少
对于县里来说,融媒体建设是当务之急,同时也是做好宣传工作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传统的电视、报纸,再加短信平台的形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宣传工作需要。融媒体建设既是一种潮流,也是现实发展所需。但是,对于各个县域来说,本来熟悉新媒体的人就少,再加上这些传统媒体因为体制机制的原因,无法投入资金和人力去培养新媒体人才,所以导致外部和内部的新媒体人才偏少,很难适应融媒体建设发展的需要。笔者曾经在赣州的一些县进行采访时发现,这些县里基本见不到新媒体人才。新媒体的宣传方式,还是沿用传统的短信、报纸宣传的套路,毫无吸引力可言。
(二)干部队伍年纪偏大
相对于市一级来说,县一级经济普遍欠发达,再加上传统媒体所采用的都是事业编制的结构,导致县级媒体对于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多年来不曾引进新员工,在江西的一些县级媒体中十分普遍。所以,导致干部队伍,采编队伍都年纪偏大,无法适应新媒体发展的需要。在一些县级媒体中,基本上见不到年轻的采编人员。即使是招聘到了新员工,获得了新鲜血液,也会因为待遇、身份等各种问题,很快流失。所以,留下来的都是一些年纪较大的采编人员。这对于融媒体的发展来说,是一个研究的挑战。如何适应新媒体的发展思维,如何调动采编人员的积极性都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三)队伍结构不合理
采编队伍,无论是年龄结构层次,还是队伍结构,都存在着不甚合理的情况。比如,行政人员偏多,采编人员较少。对于管理岗位来说,大家都想争夺,而对于采编岗位来说,是一个苦差事,既累同时又得不到上面领导的认可,容易因为报道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差错。与其如此,还不如就少干一些活。管理岗位行政人员偏多,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责任不清,各项任务重复交叉,都是一些重复的事情,无法适应新闻报道快速响应的需要。所以,队伍结构也是影响融媒体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队伍流动性偏大
由于一些传统媒体都是采用的事业单位体制,对于一些采编人员来说,他们的发展路径,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走上领导岗位。所以,对于一些采编人员来说,一旦有相应的采编经验,对于一些需要文字工作人员的单位来说,就很容易相中他们,或是通过选调,或是通过借用的形式将人员调走。而采编人员本身,想要发展下去,就只有走管理路线,通过选调或者考取公务员的形式,到其他的单位去,谋求更好的发展。所以,在一些县级媒体中间,人员流动性较大。所培养的人才,很容易流失到其他单位,继而为他人做了嫁衣。
二、县级融媒体建设人才发展问题原因
(一)工资待遇较低
因为是事业单位,采用的多是差额拨款,或者是自收自支的管理体制。再加上近年来,县级媒体的广告收入大幅度下滑,自身经营尚且困难,更不用说是拿出钱来采编人员增加工资福利。相比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工资收入来说,县里的工资收入水平,显然要低不少。对采编人员来说,很难有较强的吸引力。按照笔者在江西一些调查的数据显示,普通的县级采编人员,月收入在3000~4000元之间,对于承担整个家庭经济重担的采编人员来说比较困难。
(二)体制机制限制
现有的融媒体平台,多是沿用传统的媒体机制,属于事业单位。但是在县级事业单位中,人才的发展往往受到限制。相对于公务员来说,提拔存在着无形的天花板。公务员往往到了点就可以提拔,但是事业单位人员,往往是无法及时提拔,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隐形杠杠,在没有专业职称的基础上,又无法在行政职务上获得一定的体现。消极的情绪,在县级融媒体平台上,并不少见。同是在县级机构工作,公务员编辑就提拔较快,而事业单位人员提拔较慢,工资收入上,又增长较慢,难免会影响一线采编人员的积极性。
(三)专业职称体系不完善
相对于学校等事业单位,在现有的县域融媒体平台,缺乏完善的职称评审体系。所以,对于一线采编人员来说,很难通过专业路线提升到一定的级别。工资待遇,也就停留在一定的阶段上。行政路线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晋升,职称路线也无法通过有效的评审体系上去,导致一线的采编人都存在一定的职业发展瓶颈。这对于留住一线采编人才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笔者在采访时,也多次听到一些县域融媒体中心的人员对于未来十分担忧。如何打通他们的上升通道,成为摆在县级宣传部门面前的一个难题。
(四)人才机制不灵活
因为事业单位体制,也无法提供相应的市场化的待遇,很难有较强的吸引力。与此同时,人才机制还停留在行政机关的思维上。主要领导人员仍将融媒体中心视为政府的一个组成部门,而不是将其作为媒体来看待。所以,人才机制十分僵化。既无法提供有吸引力的薪资,同时又无法提供完善的职业上升通道。对于一线采编人员来说,看不到未来发展方向,只能用脚投票离开所在的媒体。
三、县级融媒体建设人才发展对策分析
(一)着力提升核心骨干人才待遇
要发展融媒体中心,没有人才不行。但是要留住人才,没有待遇更不行。所以对于一些县级融媒体中心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与市场接轨,提升核心骨干人才的待遇水平。比如,最近密云区融媒体中心招聘,就曾明确,总编和副总编的待遇可以到30~50万之间,即便在北京这样的待遇也是非常吸引人的。不到两个星期时间,这篇新闻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国内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一个信号,也吸引了一批有采编专长的人员。
(二)按照市场规划办事,打破体制机制限制
融媒体的发展,是随着互联网等科技发展而逐渐兴起的,总的来说也是市场的力量推动的。所以,要想发展融媒体,最终还是要打破传统的体制机制限制,以市场化的思路来推动融媒体的发展。该政府采购服务的,就用政府采购,该外包的就采用外包的形式。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融媒体中心的活力,运用市场的力量提升中心的发展水平。
(三)完善职称评审体系
对照学校等事业单位,完善融媒体中心的职称评审体系,通过职称渠道,为业务骨干提供一定的上升通道。同时,还可以向企业学习,建立双向发展通道,既可以通过行政岗位提升的形式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职称的路径提升,最终在工资水平上体现出来。这样的话,即便不通过行政级别来体现媒体工作人员的知识和能力,也能通过职称来一定程度上展示他们的工作水平,同时对于提升他们的现实收入上,也是很有帮助的。既从精神上,对其进行肯定,同时又可以通过职称,提高其物质生活待遇。
(四)加强人才机制的活力,打通晋升渠道
适时针对融媒体事业单位人员,提供一些合适的岗位,打通他们的职业上升平台。同时,专门针对融媒体的事业单位人员,开辟合适的乡镇宣传岗位,打通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之间的鸿沟限制,让业绩优秀的采编人员,既可以在融媒体中心得到发展,也可以调动至其他的单位。对于事业单位的员工来说,最难跨越的,也就是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的鸿沟。这个鸿沟,一直横亘在他们的面前,让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长远的发展问题。所以,打破编制之间的界限,势在必行。如果可以打破这界限,那将从很大程度上,激发其工作的热情,最大程度发挥媒体人才在信息传播、凝聚社会正能量上的作用。
四、结语
发展融媒体,人才是关键。但是,要想在有限条件下,引进人才受限制情况下,培养自己的融媒体人才就成为了关键所在。作为县域机构,既需要在考量自身人才储备的情况下,同时也要注重原有的人才升级培训,使之更加符合新媒体发展的需要。所以,对于原有的人才储备,要充分挖掘,充分地用好,再加上技术性人才的引进,必将给县域新媒体人才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