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客家凉帽创新性传承与传播
2018-03-28李阳阳梁倩怡田秋霞
李阳阳 梁倩怡 田秋霞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近年来,中国燃起了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风。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只是将其束之高阁,而是要将其发扬光大。2013年,客家凉帽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客家凉帽用薄薄的竹篾片编制而成,外形像斗笠,中间镂空,主要规格为直径为70厘米,帽檐四周缝有12厘米宽的布条,自然下垂,制造出潇洒飘逸的感觉。
新媒体时代,客家凉帽要更好地进行发展,就必须借助新媒体手段进行传播,以此扩大它的吸引力,助力其获得更广泛的传承。本文主要研究在新媒体环境下,客家凉帽如何借助新媒体的发展进行宣传,旨在解决其当前因为知晓人数太少而面临的传播困难和传承乏人的现状,研究其未来继续借助新媒体的创新发展方向。
一、客家凉帽传承与传播的现状
(一)从调查问卷的内容分析客家凉帽现状
笔者在惠州及深圳当地发放150份调查问卷,回收可用问卷122份。从问卷内容分析发现,30岁以下的年轻人对客家凉帽了解不足;当地政府对客家凉帽的宣传工作和保护力度不够;凉帽的了解渠道单一;30岁以下年轻人和50岁以上的老年人对新媒体的使用状况也是大相径庭。
探讨受众的需求特征及受众与艺术发展的关系,有助于从实践角度推动该门类艺术的创作与发展。从受众入手,从根源上发现问题有助于未来在发展客家凉帽的路上少走弯路。
(二)客家凉帽传承人访谈分析凉帽传承现状
1.传承的断层与新开始
“传承是一个有机的生命链。是一个民族的艺术以及文化得以存在、延续与发展的必要机制。”但是第六代传承人张航燕师傅摔倒生病,朱冠玉师傅前年做了一个手术,老一辈的凉帽手工艺人已经没有体力再进行凉帽制作了。学徒张史君说:“没有年轻人,下一代都玩电脑,没人做了。”
2007年,客家凉帽被评选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政府的鼓励和媒体的关注下,传承人们重新开始制作客家凉帽,把一道道工序记录在镜头下。朱冠玉女儿学会了所有的工序,而甘坑村也于2014年建立小机构特别组织人员进行培训,防止技艺失传。
2.制作工序、用途及销售路线的转变
甘坑村的凉帽制作历史悠久,坚守33道制作工序,甘坑村张观贤师傅表示:“不会改变,改变了就不是凉帽了。”
而从甘坑村学成归来的朱冠玉师傅则少了束缚,接受了容易学习的光油油刷技术,使用机器完成帽檐的制作,使用五颜六色的帽檐,给凉帽带来了新生机。
在用途方面,原先只用来遮阳的客家凉帽逐渐运用于舞台表演。《中国大百科全书》将传统手工艺定义为:“生产者为自身需要而制作的手工艺造物。” “村里邀请我们的时候就去表演制作。”甘坑村张裕光师傅说。2017年,华侨集团在甘坑村建设客家小镇,小镇里专门建设宣传凉帽的小景点,张裕光说:“正在与华侨城商谈,到时可以在小镇里卖小凉帽工艺。”
朱冠玉师傅说:“以前都是别人来拿,或者自己骑车去远的地方卖。”现在更多的人使用了淘宝进行售卖,既解决了远距离的问题,又扩展了销路。
(三)客家凉帽主要的传播媒介
1.传统媒体
客家凉帽主要的传统媒介是电视,如:2012年央视《远方的家——沿海行》采访了朱冠玉一家人。深圳特区报和惠州日报等报刊也刊登了关于客家凉帽的报道。
2.新媒体
首先是电子报。深圳特区报和惠州日报都在网站上发布报道,提供给广大网友阅读和转载。
其次是社交媒体微博和微信。除了各新闻媒体外,还包括一些自媒体,如:艺象IDTOWN的艺术工作室就曾发布当地凉帽的简介和图片。
最后是网络视频。在爱奇艺、优酷等网站上都可以搜寻到关于客家凉帽的视频,如:惠阳文化馆出品的《非遗——客家凉帽》。
3.淘宝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说:“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淘宝有许多店铺销售的是修改过的客家凉帽,更符合现代审美,这是普通消费者想要购买客家凉帽最便捷的渠道。
淘宝的网购无线化和地域全球化,成为客家凉帽销售的主要传播媒介。
二、客家凉帽的传承特点和存在问题
(一)客家凉帽的传承特点
1.家族传承
学徒张史君说:“很久以前都是传男不传女,会把技术教给媳妇,但是不会教给女儿,怕流传出去。”而造成传男不传女的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制作客家凉帽最为困难的是撕篾和破竹等,这些都需要持久的体力,女性难以胜任,所以女性就负责烦琐的凉帽编织工作。
2.行业传承
行业传承人指以某一职业为划分标准,针对这个行业内部进行个人传承或群体。在1950年到1970年初期时,传统工艺在党和政府的关注下得以恢复。“经过生产体制等改造,形成了以集体所有制经济形式为主体、城乡结合、专业生产与副业加工结合的生产体系。”20世纪60年代时,朱冠玉师傅跟随政府组织活动,到深圳甘坑学习凉帽制作技术,18岁的她学习完技术后,回到惠州开了自己的作坊,后来成为惠州客家凉帽的传承人。
3.学校教育传承
2017年暑假期间,深圳甘坑在甘坑董事会二楼面向甘坑学生开展了“甘坑客家凉帽工艺培训”活动,老师傅张观贤说:“小孩子学的可快了。”师傅们主要教授学生编织凉帽图案。惠州政府也积极开展了“走进当地小学课堂”的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和了解客家凉帽。
(二)客家凉帽传承面临的问题
1.现代社会的冲击
农业时代的逝去使得凉帽遮阳的原始用途改为表演用,而表演者也只是偶尔使用到客家凉帽,致使其受众变少。
现代的服饰主要以实用美观为主,尤其在年轻一代更是以美观潮流为主要选择标准。竹子做的客家凉帽较重且材质较硬,反而容易收纳的棒球帽,渔夫帽、针织帽、各式草帽等成为了市场的主流。
传统的客家凉帽制作工序繁杂,需要长期弯腰弓背,朱冠玉师傅说:“我叫我孙女学,我孙女说又累又赚不到钱,不做。”现在的客家凉帽一顶30元,最贵的也就50元。然而制作一顶凉帽起码要一个多星期,没有一批固定又庞大的客流量,制作凉帽的本钱和工钱都回收不了。年轻人更愿意尝试新鲜又容易赚钱的道路,也就造成客家凉帽无人继承的局面。
2.“活态”传承的失败
“活态”传承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适于生成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并且可以积极参与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当中。
学徒张史君说:“现在做完的凉帽要不就去摆设,要不就是上面有人来参观送给他们。”传统的黑色布檐凉帽几乎无人购买,只是被静静地放在深圳博物馆的一个角落。远离批量化生产的客家凉帽如何进行“活态”传承最重要的是融入民众的生活当中,才能进行传承和发展。
“工艺美术的经济性与其文化性,使其常游走于经济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如何正确衡量客家凉帽的文化性和经济性是“活态”传承的关键所在。
三、客家凉帽传播面临的问题及传播方式的变化
(一)客家凉帽传播面临的问题
1.传播资金方面投入不足
笔者采访到张史君表示:“村里给了3万块,而除了师傅的工资,每个学徒一个月就3000,根本不够。”资金不足的话,即使有保护凉帽、传播凉帽的想法也会在生活压力下“被迫”慢慢消散。
2.传播视频的投入滞后
在全网互联及人人手持手机的时代,视频的传播效应有目共睹。
但是,经过笔者的调查,在深圳博物馆里存储着介绍客家凉帽的4个视频中,最新的是2013年惠阳文化馆拍摄的视频,最旧的是7年前拍摄的申报视频。同时,笔者搜寻了所有热门的视频APP,其中最高点击率是544次,而最低只有37次。这些视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画质老旧问题,并且全部都是纪录片的形式,难以吸引受众。
在WIFI全覆盖的时代下,浏览视频已成为人们的习惯,政府、传承人及社会各界也应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好好利用这个新优势传播客家凉帽。
(二)客家凉帽因影视和科技发展的改变
《艺术哲学》丹纳说:“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现代的审美在追求美观的同时追求个性化,具有镜头美感的凉帽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因此随着时代的改变。鲜艳的凉帽应运而生,为中国传统舞蹈及影视剧的拍摄提升了视觉美感。
在深圳甘坑村,全新的卡通凉帽IP形象已经通过注册,并在华侨城的策划下拍摄了《小凉帽之白鹭归来》VR动画片,即将在全国十余所VR飞翔影院上映,充满喜感和正能量的故事情节结合VR技术,应该能够得到大部分小朋友的喜爱。
客家凉帽颜色的增添及科技手段的融入,对客家凉帽传统传播方式造成巨大冲击,充满画面感的凉帽形象使人耳目一新,相信这些改变对凉帽的发展将起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新媒体环境下客家凉帽传承与传播的启示
(一)客家凉帽创新传承启示
1.重申请、轻保护,重开发、轻传承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申请起步晚,大部分省份都出现了重申请轻保护的问题,中国许多地方政府把申遗作为政绩提升的跳板。笔者在惠州进行调研时,走访了惠阳文化馆、图书馆等地,发现关于凉帽的资料、馆藏都很少,大部分都只是简单地介绍传承人和样品。其次,不少前来研究的学生跟当地的交流合作得不到发展,导致许多论文或者视频处于非公开的状态。本论文主要通过新媒体方面观察轻保护的问题。
笔者统计了各地报社、政府机关微博、微信发布的有关客家凉帽的数据,发现在2013年凉帽发布申请成功时的消息最为频繁,而后消息变得零零星星。
2.开发与传承并举是凉帽传承的重要方式
新华网报道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李利安教授称:“文化是一种资源,但绝不是应该仅仅把它看作是一种经济资源。”日本的“一町一品”,韩国的“民俗文化村”是中国保护非遗值得借鉴的例子,“一町一品”以村为单位,成为引以为傲的旅游项目;韩国民俗村则聘请工作人员扮演不同角色,在民俗村里还原了几百年前的韩国景象,参观者可以扮演角色进行体验,因此大受欢迎。
客家小镇包含着本地民俗、田园休闲、生态度假、文化展示和科普教育几个方面。客家小镇也应当重视“人人参与”,让人身临其境,才能对历史文化有更深刻的记忆。
3.创新改良是凉帽传承发展的最佳选择
在客家凉帽的外观改良方面,应当将一些流行时尚元素加入客家凉帽的设计和制作。可以在花穗上加入时尚因素,比如可以换成各种彩色的成布条或者丝带,以变得更美观。其传承人或当地政府也可接触设计师,在传统的制作基础上用中国风进行重新设计,很可能兴起一阵时尚风潮。
(二)新媒体环境下客家凉帽的创新传播建议
1.利用新媒体宣传客家凉帽
在笔者调查问卷中的数据可知,受众最喜爱的方式是拍摄有创意的广告。借鉴百雀羚卡通广告的经验来介绍凉帽历史能够防止枯燥感,吸引年轻受众。客家凉帽可以分篇拍成短视频,采用古装向受众介绍历史文化,传播保护客家凉帽的观念。
同时,在利用新媒体进行凉帽宣传时,不能忽视50岁以上受众。大部分的60后使用的“新媒体”依旧是电视。中国产业信息网统计2016年主要媒体使用时长数据表明,电视广播使用时长145分钟,仅次于网络(包括)手机的205分钟。因此我们不能忽略电视的影响力,它属于年长一辈的“新媒体”。
2.利用新媒体扩展传播路径
百年老字号五芳斋利用互联网推出万种定制粽,受众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又能够收到个人定制的满足感。在强调个性化的时代,客家凉帽可借鉴这种模式,在不改变凉帽传统编织技艺的情况下,给予受众选择帽檐的权利,让受众进行定制,符合个人定制的消费心理。
在销路的推广方面,应当利用新媒体扩大其销路。即利用一些销售平台,比如淘宝网、京东商城等网上商城。
五、结论
《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一书说:“受众群体需求将引导传播者的不断创新。”所以,在传播客家凉帽的过程中,必须以客家凉帽为基础,以受众为支撑进行传承。政府和相关文化部门在保留客家凉帽传统的情况下,还应该聆听广大受众的心声,做出受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启示我们必须对墨守成规的方式进行改变。事实上,一方面,凉帽制作技艺的传承有利于传播的展开;另一方面,有效的传播也能促进技艺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承。二者相辅相成,在新媒体环境下更能通过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技术与手段,获得更为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