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教育中生命素养的遮蔽与回归

2018-03-28陈庆华

昌吉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师范生生命素养

陈庆华

(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教育的最根本原点在于生命本身。近些年来在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下,中小学生命教育实践得以积极推进与发展。但另一方面,青少年儿童自杀、校园霸凌等漠视生命事件依然频发,生命教育任重而道远。泰戈尔曾说:“教育应该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生命教育的根本载体是教师,生命素养则是教师最基本且最可贵的素养,它不仅关乎着教师本人的生命样态,更关乎着千千万万青少年儿童的生命成长与精神获得。珍爱生命成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提升教师的生命素养则是解决生命教育困境的突破口,也是教师教育理应担负的职责与使命。

一、生命素养是教师教育的应有之义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将教师工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新时代的教师被赋予更为丰富、更为多元的职业素养要求。生命素养是教师教育的应有之义,它包含了两个重要方面,即作为人的生命素养与作为教育人的生命素养。[1]

(一)作为人的生命素养。这是个体生命发展与幸福生活的要求,每一个生命个体都需要涵养自身精神,焕发出积极的正能量

生命意识的唤醒。生命意识是个体对生命的基本观点、态度和想法[2],包括对自我生命的意识和对自我以外生命的意识。教师作为生命个体应加强对生命本质的认知、感悟与思考,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理解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懂得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教育是为了成全人的生命成长,为了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当教师真正拥有了健康的生命观,便会对于教育事业平添一份虔敬之心,自觉增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充分认识到教育是教师与学生两种不同生命个体之间相互影响,而教师之于学生生命成长则具有十分关键的引导与启发作用,是人生之初的净化与升华。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立场,以生命的本真意义为出发点,把握教育教学过程,营造一个有生命活力的教育环境;教师要基于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拥有积极的共情能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不同生命的差异,使每一个生命绽放异彩。

生命意义的追求。人是追求生命意义的存在,无价值、无意义的生活,是人的“存在空虚”,往往无法忍受。[3]人活着究竟是为什么?人的追求是什么?当前,功利化与实用化成为一些人的价值判断趋向,失去了生命意义的追求。如果教师亦局囿于功利化的价值,那么其职业生命便完全失去意义。“教师的生命在课堂”[4],其生命意义必须体现在其教育生命的历程中,教师要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好学乐教,并常常自我反思与现实叩问,努力前行,追求卓越,由此彰显教师的生命意义。教师的生命意义更体现在帮助学生寻找真正的自我,少一些青春的迷茫与人生的困惑,度过意义真空的沼泽,使他们得到更好的成长与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断突破、有所创造、超越自我,凸显生命的独特个性,在引领学生生命成长中发现自我价值,享受着生命意义达成的幸福。

(二)作为教育人的生命素养。这是本真教育与学生生命发展的要求,是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前提,也是为人师者不可或缺的素养

教育的生命情怀。教育的生命情怀是教师特有且质朴的天职感,将教育视作生命,坚守一份责任,无关外界的喧嚣与干扰,无惧遭遇的困难与挫折,反求内心,执著于自己的教育追求;教育的生命情怀是教师以生为本,遵循生命自身的节律,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尊重学生生命成长需求,以爱育爱,创造富有生命活力的学生生命成长环境;教育的生命情怀是教师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参与教育改革,不断求索,给予学生最适合的教育。生命境界的教育是一种“化育润泽”的教育。[5]作为向受教育者传递生命气息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应该是带着十足的精神与热情,带着不同于日常的修养与气质,带着对于学生的爱进入学生的世界,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榜样、依傍与力量源,引领着学生阳光健康、抑负扬正、乐观豁达。

生命教育的能力。生命教育需要教师具备多重能力,包括生命领悟能力、生命表达能力、生命反思能力、生命实践能力,等等。教师只有理解了生命的内涵,提高生命的领悟力,才能够把每一个学生视作有尊严、有价值的独特生命个体,产生对生命的敏感、珍视与敬畏;教师只有善于表达内心的诉求,积极表现自身的才华,才可通过多彩生命的展示触动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的情愫;教师只有通过自我生命状态的审视与反思,才能实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心灵上的沟通,时刻感受到自我的生命状态并及时调整”[6];教师只有在实践中增强自我生命的体验,才可激发生命智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生命教育,引领学生的生命成长。

二、生命素养在教师教育中的遮蔽

长期以来,教育的现实语境往往忽略了人的生命,教育沦为一种工具的存在。学习成绩是学生们、家长们、老师们共同追求的最终目标,功利化的教育理念被固化于心。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但无论是教师的职前培养抑或是职后培训,生命素养在教师教育中的遮蔽直接影响着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并关联着中小学校的生命教育质量。

(一)师范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位

生命教育理念的偏离。人文精神是教育之魂、大学之魂[7],生命教育则是人文精神培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未来的教师,师范生需要在深厚的大学文化底蕴中浸润,在人文精神的价值引领下前行,丰富自身综合素养,为未来的教育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在的师范院校往往只执一端,过于强调职前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学习或师范生技能训练,着眼于培养熟练精致的教育实践者,而较少顾及师范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师范生的精神需求。这种单纯的专业本位观念使得师范生的学习过程单调枯涩,人文意识淡漠。诚然,师范生的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在开放性的教师教育体系下,高师院校在师范生的培养上更是前所未有地加大了力度,且已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教育一旦有书无人,有知识无生命,忽视学生的感悟与体验,失去了亲切、人文、自由的气息,人的生命活动则是机械化、刻板化的,缺少生活的情趣,没有生命个性的张扬,这样情境下成长的师范生则无从具备良好的生命素养。

生命教育课程的缺失。当前,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备受关注,特别是在课程体系与内容上,力求突破以往师范专业的“老三门”课程和教学内容上的局限。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经历了从知识取向、专业取向到实践取向的嬗变过程,[8]但是生命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建设在教师教育的课程演进中依然滞后。生命教育课程既包括了显性的生命教育学科课程,也包括了融合于学校活动与环境中的隐性生命教育课程,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共同促进师范生生命素养的形成与发展。2012年,内地约有20多所高校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9],寥寥可数。时至今日,很多高师院校仍未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大多是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一章,而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体现不足、渗透性不强,有关生命教育的主题活动开展较少,难以形成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围。

(二)教师职场中生命意义的消解

应试教育弱化了教师生命教育的意识。功利主义的教育、量化的考核与评价使教师丧失了主动性与能动性,教师教什么、怎么教、考什么、怎么考,处处有规范、有要求、有约束,沦为实际意义的教学机器。如果教师的个性被压抑,没有积极的生命状态,学生的生命状态就不会健康;如果教师的精神被桎梏,没有良好的生命质量,学校的生命教育质量则无法保障。在整齐划一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业成绩成为评价教师工作的重要标尺,抽象概念的学习成为师生之间有限的沟通内容,教师无法观照到学生生命成长中的独特性、真实性与完整性,压抑了生命的灵动性。偏重理智的教育是“忘记了方向、丢掉了另一半的教育”[10]。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价值取向导致了学生与生活世界、经验世界的分离,学生对学习没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没有了个性张扬的机会,一些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厌学问题,甚至对当下生活失去了应有的关注。功利主义的教育异化了生命,缺少了人文关怀与情感交流,学生也因此失去了理性的探索精神与发展方向的动力。

职业压力淡化了教师生命意义的激情。无论古今中外,教师一直被赋予太多的职责与期待。一方面,教师承受着各种盛誉与溢美之词,倍受社会关注;但另一方面,很少有人真正了解教师的现实工作状态,却又广受社会评判。教师承载着年复一年且难以释放的工作压力,一些教师甚至产生职业倦怠,严重影响着个人意义感与教育教学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承载着来自社会、学校包括教师自身的前所未有的高期望值与高压力源。一方面,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紧随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坚持学习,不断前行,勇于创新;但另一方面,教育教学中任何创新都不能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前提,教师必须囿于课堂,限于书本。没有活力的教育、没有活力的课堂,教师的生命价值无法体现。当工具化的教师作为人的生命素养以及教育人的生命素养表现匮乏,缺乏生命真诚的表达,他们的生命激情便日渐消磨,继而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生命个体,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生命素养在教师教育中的回归

当下的教育只见知识而不见生命,生命教育的缺位使得青少年生命困顿现象令人堪忧,生命素养在教师教育中的回归与返魅成为必然。教师教育应以培育生命精神、体验生命意志、回归生活世界等为逻辑起点,以提升教师生命素养为重要突破,以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为根本旨归。

(一)师范教育完善生命教育课程建设

设置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作为教师培养的摇篮,师范院校开设独立的且具有师范特色的生命教育课程最为必要与迫切。生命教育充盈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师范生从功利化的基础教育环境中步入高师院校,对于生命教育认识有限,生命教育课程学习为他们日后从事教育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于师范生而言,生命教育课程内容包括生死教育、生命伦理教育、生命意义及价值观教育、学科与生命教育[11]。通过学习,师范生可以深刻理解生命本质与生命意义,并通过深度思考与积极体验,提升作为人的生命素养;师范生还可以掌握生命教育教学的理念、内容与方法,并用生命意义的视角反思现行的中小学教育,提升作为教育人的生命素养。

加强生命教育的有效渗透。生命教育亦可渗透于师范院校的各学科教学与活动中,也就是说,将生命教育目标内化为其他学科教学与活动课程的子目标,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作用于受教育者,这是渗透融合式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现。无论是人文课程,抑或是其他专业课程,蕴含了诸如认识自我、完善人格品质、生命意义等内容,任课教师都可以深入挖掘各学科素材中的生命意蕴,使师范生在各学科学习中剖析与审视自我生命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与专题讲座也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形式,帮助师范生有效化解生命困惑,更好地规划人生的目标与方向;在教育实习与见习中,师范生通过中小学生的深度交流,更易激发生命自觉,感受着从生命教育的理念到行动的质变;将生命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等有机结合,使师范生浸润在生命教育的氛围中,增强生命教育的实效性。

(二)教师职场深度观照教师生命素养

给予教师生命关怀。首先,有效的社会支持是促进教师自我价值认同的重要因素。教育工作需要用心沉潜,而不是一蹴而就。社会公众应对教师多一些真正的理解,对教师的工作进行正确的认识与评价,使尊师重教成为社会的一种理性自觉,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师对自身工作的热情与自豪感,增强职业满意度。其次,学校应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尊重教师的人格与情感,为教师提供生命成长的支持性环境。学校领导要真正关心每一位教师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正视教师专业发展中面临的困境与问题,给予信任、引领、支持与帮助,增强教师的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再次,教师更要懂得生命的自我关怀,以积极的心态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在职场中主动表达生命、体验生命,不断优化生命样态,提高生命品质。

激发教师生命智慧。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小学生对于生命的内涵与意义会有着不同的认识,如何开展生命教育是教师专业成长中的永恒主题。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说,让儿童站立在学校正中央[12],教师要把学生的生命成长作为最高的职业荣誉。教师需要在积极教育的理念指引下前行,深刻理解生命的独特性与多样性,让知识回归“生命态”,激活学生内在的主动探求欲望。学生得到自然、开放、自由、没有禁锢的生命成长,教师则在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生命体影响下永葆青春、增长着生命智慧。此外,教师的生命智慧还源于自身学习与实践的升华。教师应注重生命的体验与感悟,展现真实自我,活出生命的精彩,找到自己内在的支撑点。当教师的智慧得到生长,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教育场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学生都能够从容不迫、应对自如,从而充分感受到职业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没有生命素养的教师,是没有灵魂的教师,纵有再高深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术,也不配做“人”的教师。[13]新时代教师教育肩负着更多的责任与使命,培育教师的生命素养,成就真正的生命教育,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生活。

[1][13]冯建军.增强教师的生命素养[J].教育科学论坛,2012,(5).

[2]闫春焕.当前我国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

[3]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张文质.迷恋人的成长——20位教师的课堂发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姜勇,郑楚楚,戴乃恩.论“生命”境界的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7,(2).

[6]裴思怡.生命教育理念下的教师教育[J].中国教师,2009,(S1).

[7]张国骥.大学与大学文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

[8]吴桂翎.基于生命取向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重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2).

[9]肖川.“生命教育”能给我们带来什么?[EB/OL].http://bnu.cuepa.cn/show_more.php?doc_id=549118,2012-01-10/2018-01-21.

[10]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1]刘慧.师范生生命教育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2]窦桂梅.让儿童站立在学校正中央——从“三个超越”到“成志教育”的升华之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7,(4).

猜你喜欢

师范生生命素养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