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及教学改革

2018-03-28傅瑜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8年26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心理健康心理

傅瑜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现状

2011年,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基本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课程设置与考核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各高校在不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课程体系。然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性,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更加人性化的课程设置,具有明确的导向性以适应大学生心理需求。

(一)课程灵活性缺乏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高校顺利完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任务,却出现了严重的学科化和知识化倾向,缺乏灵活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在普及心理常识、引导大学生适时调整心态。然而,科学化的理论知识;缺乏鲜活案例,无法引起大学生的重视。

(二)课程定位不明确,设置不够规范

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得到准确定位,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心理学的专业知识而不是心理健康的普及教育,这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在各大高校普遍作为选修课来安排,过于随意,缺乏规范性。因此,没有引起大学生的重视,也降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在综合素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三)单一的教学形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的是引导大学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积极应对大学生活里的人和事、妥善处理大学人际关系,依据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需要更加的个性化和人性化,以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及心理状态。然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导向模式严重,消极心理学的教学理念为主导,不适合大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另外,大班教学无法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难以产生共鸣,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逐渐系统化,但课程改革也不断被提出,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考虑到学生心理的发展特性,高校要合理调控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加强课程管理,使之成为大学教育的真正组成部分。

(一)优化课程体系

明确课程目标,精选授课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目标是不断提升学生自我意识、建立健全人格、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社会适应性。根据不同年级,合理调整理论授课安排,有针对性的开展课程、用发展的理念引导学生认可课程,积极应对成长历程中的各种挑战,如:入学时的角色转变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的提升;自我认知及自我定位的准确性的把握;人际关系的妥善处理。

(二)创新教学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传统模式:讲-听、问-答,学生被动参与教学活动。因此,体验式教学或翻转课堂更能激发学生课上的参与欲望,学生参与课堂建构,自主探索的逆向教学法,通过心理投射类小游戏、情景创设、剧情重演、小组辩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感受、改变、成长,授课教师梳理总结,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助,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主题团辅

团辅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活动中观察、学习、体验,进一步认识和接纳自我,改善人际,寻找适合的学习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潜能。使课堂从“教授”转变为“探索”,教师负责引导,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主动探索未知,形成适合个人身心发展规律的接受方法。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学生明确心理健康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意识、提升认知能力、提高情绪掌控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及心理危机干预意识为内容,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为目标,依学生解决实际心理困惑及问题的能力为评价重点。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调适。课程设置要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自我剖析、对照检查、总结分析、反馈收获,从而提升课程改革的效果。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