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换生跨文化适应研究
——以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交换生为例
2018-03-28李雯婧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
李雯婧 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
“中国交换生与中国留学生都是国际教育交流的产物,但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1]中国交换生作为留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通过选拔参加在读中国的高校与国外高校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前往其他国家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左右的短期交流学习。我作为这次交换项目的一员,希望对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交换生这个群体在泰国清迈大学的文化适应过程进行探索性研究。一些学者把“文化适应”定义为“来自外文化者对新文化中的行为模仿所导致的心理变化,当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进行持续不断的直接接触时,一方或双方的原文化类型所产生的变化称为文化适应。”[1]可见,文化适应不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泰国的文化传统与生活习惯较英美等国家来说与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国交换生在具有较强宗教信仰的环境下将如何适应,与来自各个国家的老师、同学的交往,在学校中学习和生活的过程,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得到的帮助和理解,以及获得的知识和成长,是该研究的重点。根据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交换生在泰国清迈大学语言学院交流学习的五个月的实际生活,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开始适应,较为适应,开始习惯,一直到回国后对国内生活不适应的一系列过程,也就是他们的文化适应过程,主要体现在生活适应和学习适应两方面。
一、生活适应研究
从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交换生在泰国清迈大学语言学院交流学习五个月的观察与访谈中,主要在当地的气候和衣着的差异、日常的饮食、交通工具的使用、不同的课余生活这几方面对中国交换生在泰国的生活适应状况进行分析。
(一)着装文化:“随意”与“统一”
泰国全年炎热,平均温度在25度左右,一个地方的气候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着装的选择和穿戴,无论什么时候去泰国,夏季的短袖、短裤和裙子就能满足需求。我带队的交换生是在2月底出发的,国内正是寒冷的冬天,到达泰国正值当地的热季,从寒冷到炎热的瞬间转变,让我们措手不及。
穿校服戴校徽是泰国清迈大学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之一,相对于国内的大学,在大学里要求每天穿校服是罕见的,大学生们穿着自己喜爱的衣服去上课才是常态。校服同时也是学校的标志,我发现当地的学生不仅在上课时间穿校服,周末也会看到穿校服的学生,虽然泰国室外温度较高,但室内温度低得也让人难以接受。我院的交换生刚开始对这样的规定还比较好奇,看到当地的学生和其他的外国留学生着装整齐划一,自然也能入乡随俗,由于天气较为炎热,每天都需要洗衣更换,学生们开始对这种每天清洗并穿着同样的衣服开始不适应,时间长了,学生们渐渐适应了当地的气候,穿校服也成为他们在泰国的主要生活习惯。
交换生们进入到国外院校,需要遵守国外院校的校内规定,同时受到当地学生们和来自于世界各地交换生们的不同文化进行持续不断的直接接触,从一开始的随意着装到后来的统一着装导致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就是交换生们文化适应的过程。
(二)饮食文化:“麻辣”与“酸甜”
泰国是一个临海的热带国家,海鲜、水果及其丰富,受到气候的影响,饮食以酸甜辣为主。泰国的饮食深受中国的影响,但又具有独特的风味。
我们居住在泰国的北部城市清迈,当地以泰北菜为主,由于我们是在泰国清迈大学语言学院学习,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学院里,学院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交换生,当然中国学生居多。不同于国内的高校,即使校园再大,国内高校中只有两到三个综合性的食堂,而清迈大学有很多个学院,每个学院楼下都有一个食堂,与其说是食堂,餐厅更为恰当。各学院距离相对较远,加之天气炎热,因此,语言学院餐厅是我们在学校里吃饭的主要地方。
学院的饭菜种类不多,以泰式风味为主,但又带一些中国特色,可能是因为中国学生居多,也算是我们的福利。泰餐中都会放一些当地的香叶在里面,油盐较少,比较清淡,对于来自四川的交换生们来说,从火辣辣的饮食变为比较清淡的味道,是一个很大的转变。相比国内学校的饭菜,当地的饭菜分量偏少,这也是当地的一种饮食文化,刚开始交换生们也只是点一份,后来逐渐会“加餐”。而在校外的本地人餐馆中,大部分当地人是不会讲英文的,菜单上也只有泰文,这对于交换生们来说就比较困惑了,虽说是去学习英文的,但掌握基本的泰语在当地也尤为重要。
可见,饮食不仅仅是在生活中的一个适应过程,更多的是一种餐桌文化。交换生们在逐渐适应当地饮食,了解当地饮食文化的同时,也将中国的饮食文化带到了清迈大学校园内。在国内端午节的时候,身在异国的交换生们和泰国学生、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一起包粽子,并介绍国内的传统节日。
(三)出行文化:“公交、地铁”与“双条、摩托”
清迈城区不大,但交通方式多种多样。不仅是当地的日常交通工具,同样被旅行者们视为清迈的一大特色。双条车是清迈最常见的交通工具之一,分为有无固定行驶路线两种,根据颜色进行区分,可理解为小型的公共汽车,我们常搭乘的是无固定路线的双条,招手即停,有时司机会等客满后再出发,像是多人拼的出租车。出租车在清迈城内并不多,主要出现在机场和长途汽车站附近。骑摩托车是清迈最接地气的出行方式之一,古城内有很多租摩托车的地方,价格较为便宜,当地的摩托车马力较大,数量众多并且行驶速度很快,交规与中国截然不同,因此,我院和泰国校方一致禁止交换生骑摩托,双条也就成为交换生们出行的唯一交通工具。
国内的交通要比泰国的交通发达一些,习惯了国内大城市拥堵的交通,清迈小城则更为井然有序,马路上从未有司机鸣笛,看到有行人过马路,距离行人100米的时候就停下来示意行人先行,这让我们在异国他乡感到欣慰。交换生们在周末出行主要搭乘双条,双条的司机都是本地泰国人,除了几个大型商场名,他们基本不说英文,一开始,交换生们都是拿着google地图告知司机目的地,通过慢慢的熟悉,大家会主动跟当地人学习一些常去的地名,在出行中能够顺利沟通,有时还会受到会讲英文的泰国人来帮助,让交换生们更快的融入当地生活中。
(四)课余文化:“聚会”与“旅游”
在校园中经常会有一些仪式和活动要求国际学生参加,而中国交换生也会跟着学校的仪式要求进行一些宣传中国文化的活动,包括在春节联欢会上,交换生们还穿上了专门从国内带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旗袍和唐装进行表演,自编自导了舞蹈和小品,国际师生给予了高度赞扬。
周一到周五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打乒乓球、篮球、游泳、跑步是交换生们课余活动的主要活动方式,由于语言交流的问题,大多是中国学生们一起活动,时间长了,交换生们开始与同自己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国际生进行交流,在各种文化的碰撞中发现了更多兴趣点。由于清迈也是泰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交换生们在周末结伴而行,搭乘着双条游览当地特色景点,语言学院也会在节假日期间带领交换生们参观当地著名景观,介绍当地历史文化,交换生们在了解这座小城的同时深深被这个具有宗教信仰的微笑国度所震撼。文化了解与生活适应是紧密联系的。
二、学习适应研究
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交换生在清迈大学语言学院五个月的语言学习中,主要从教授语言和外国老师交往方面的不同,上课方式的差异,学习资源的选择与使用上对中国交换生在泰国的学习适应状况进行分析。
(一)教授语言:“中英结合”与“全英教学”
对中国交换生来说,课堂学习既充满了新鲜感也具有未知的挑战。“交换生们遇到的最开始最明显的适应问题就是语言问题。”[3]在泰国清迈大学语言学院,给交换生们上课的老师都是纯母语为英美国家的老师,我们的交换生有来自英语专业的,也有非英语专业的,分为两个班进行学习。国内的英语课堂,老师基本是用中英两种语言结合进行授课,学生们就会有依赖感,而在国外上课,老师是不会讲中文的,全英的教学环境给交换生们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
在前一个月的学习中,交换生们感到压力比较大,全英授课的不适应,听课很吃力,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不仅不知道一节课讲了什么,也不知道课后作业任务是什么。授课老师在一开始的教学中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根据交换生们的英语程度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提高授课难度,事实上,这样的全英环境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从一开始的听不懂,不能交流到基本掌握老师的意思,敢于提问,这一系列的适应过程是在老师与同学们的帮助下进行的,当然这种相互的沟通障碍是中国交换生在课堂中遇到的最为直接和明显的适应性问题。
(二)上课方式:“讲授”与“互动”
上课是学习过程中特别重要的一部分。国内大学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在下面听,老师会提问,但是学生很少回答,活跃的课堂氛围很少见,英语课亦是如此。
而在国外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老师讲授占整个课堂的30%,剩下的70%是留给学生的,这样的教学方式给学生留出了很大的发散型思维空间,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在课堂上学生有了可以去表达自己想法的空间,敢于去说去交流的机会。中国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比较害羞的,在课堂上能主动发言也是少有的现象,而国外的老师们都会不断鼓励学生去开口说,课堂上有趣的活动让交换生们慢慢融入课堂,在group活动中,同学们能够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课后的小组任务大家也能够认真完成,积极准备与讨论。同样的课程,不同的教学环境,师生间轻松的课堂氛围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习资源:“教材”与“网页”
国内大学的英语课堂内容主要以教材为主,考试也以教材内容为参考。而国外的英语课堂,不管是听力、精读、泛读、口语、翻译还是写作,老师们基本没有固定的教材,老师们都会在国外的教育资源网上下载相关教学内容,他们会选取适合交换生英语程度的,学生们感兴趣的,有关英美文化主题的一些教学内容,和交换生们在课堂上一起讨论。
图书馆也是中国交换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作为重要的学习资源之一,图书馆对交换生的学习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詹姆期斯·亨利提出过一个观点“学校在图书馆里,而不仅仅是图书馆在学校里。”[2]学习资源的丰富为中国交换生的适应过程既提供了帮助,也提出了一些挑战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