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字义的演变
2018-03-28王睿晨
王睿晨
(新疆师范大学 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17)
本义是指一个词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最早意义[1],我们能够从汉字的字形所反映出来的造字意图推测某词的本义,再从文献语言中考证这个意义是否确实使用过,以证实我们推测的正误。引申义是指在本义的基础上发展衍化出来的其他相关意义[1],本义和引申义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通过对“很”字本义、引申义的研究分析,可进一步明确“很”字的副词性质。
1 “很”字形义
1.1 “很”的义项
查阅古汉语资料可发现,“很”的义项如下:第一,违背,不听从;第二,争讼;第三,通“狠”,意为残忍。直到明代才出现了现代常用的程度副词“甚”的义项[2]。查阅文献资料可知,第一个义项是先秦常用的,通过字形的考辨,即可发现此义项是“很”的本义。汉字的形体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造字阶段所代表的词的意义,因此探求本义需要借助于字形,而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基本上是通过分析每个字的字形来指出其本义的。《说文解字》对于很的解释则是“不听从也。一曰行难也。一曰盭(lí)也。从彳艮声。”这里列出三个意义,但按《说文解字》惯例,许慎倾向于第一个义项是本义,即“违背,不听从”。
1.2 “很”字形义关系分析
通过考察最早的关于“很”的字形,笔者发现:“艮”既是形旁也是声旁,是“恨”字形的省略,“恨”表示愤恨,因而“艮”也表示愤恨。“很”的篆文写法是(彳,行进)(艮,“恨”)[3]。从字形上可以看出偏旁“彳”是往前行进,往前走,“”是愤恨的意思。二者合在一起成为,即表示往前行进的恨,理解为恨的程度加深,也可以理解为心中怀恨,却依旧往前走,是恨恨而别的意思。因此,该字造字的本义,是愤恨而不跟从。“很”隶化后楷书“很”的写法将“”篆文的“彳”写成“双人旁”,将篆文的写成。由此可以看出,“很”的本义是“违背,不听从”。以下所列义项简单分析“很”字的四个义项。
第一个义项是“违背、不听从”。
例1:今王将很天而伐齐。(《国语·吴语》)
意思是现在大王将要违背天意讨伐齐国。“王”是主语,“将”是状语,“天”是宾语,“很”就充当谓语,因此选用动词义项“违背,不听从,不跟从”。
例2:傲很明德,以乱天长。(《左传·文公十八年》)
意思是傲视不跟从美德,搅乱了上天的常道。“傲视”是主语,“明德”是宾语,那“很”字就充当谓语的成分,选用动词义项“违背,不听从”。
第二个义项则是“争讼”。
例 3: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礼记·曲礼》)
意思是与他人辩论,是为了求得道理,求得真实,不要为了单纯的输赢而争个高低,对于自己该得到的东西不应该求着多得,这样是夺取他人的一部分,君子应当守本分,不应贪多。这里的“很”就是争讼。
第三个义项是“凶狠、狠戾”,这里的“很”用作了形容词。
例4:太子痤美而很。(《左传》)
意思是太子痤貌美而心狠戾。“太子”是主语,“美而很”做了谓语。第四个义项是明代出现的副词“甚”的含义。例5:不久,崔君带着一家到很远的地方做官去了。(《金凤钗记》)
这里的很就是表示程度副词,表示距离特别远。现在生活用语中常说的“很多、很大、很好”等都是此义项。
通过对“很”字义项的简单列举,从本义动词性的“违背、不听从”演变为程度副词“甚”。以下为先秦到明清“很”字的各义项在文献中的使用情况。
2 “很”字的用法
“今王将很天而伐齐”中“很”后面的是名词“天”,“很”前面的是副词“将”。副词作的是状语,状语后跟的是谓语,因此这里的“很”作的是谓语,翻译成“违背,不听从”。
例1的用法最为常见,以下4个例子都是例1的补充。
(1) 故曰:“必不受以很君”。(《晏子春秋集释》)
《集释》对“很”的解释是“很者,违也,君与之邑而必不受,是违君也。”因而这里的“很”选用动词义项“违背、不听从。”
(2)谚曰:“何以服很?莫若听之。”(《潜夫论》)
由上下句可得,这里的“服”为劝服,“很”选用“违背、不听从”的义项。
(3)屈原履行忠直,终不回曲,犹鲧婞很,终获罪罚。(《文心雕龙集校》)
这里的“很”根据前文“忠直”,也译成“忠直”之意,即为“不听从、违背”的引申义。
(4)夫赵王之很戾无亲,大王之所明见。(《史记·张仪列传》)
“很”字后面是形容词“戾”,“很”字前面是“之”,这里不翻译。“赵王”是主语,“很戾无亲”的“很”是残忍的意思,那么“很戾无亲”就是形容词并列,凸显赵王凶狠残暴。“很”使用了古今字的写法,现为“狠”。
其他义项的例子如下:
例 6: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礼记·曲礼》)“很”后面的“毋”是状语“不要”的意思,“求胜”是谓语。“很”就是主语,选用“争讼”的义项。
中古时期,“很”字仍然沿用上述义项或其引申义,但没有程度副词的用法,如下各例:
例7:而谅惛凶,罔识成败,高颎愎很,本无智谋。(《隋书》)
宋代苏洵在《逸周书·谥法》中也提过“愎很遂过曰刺。去谏曰愎,反是曰很。”这里的“很”即为固执乖戾之意,也是从“违背、不听从”引申而来。
例8:惟彼宋君,志多刚很,恶有大而必陷,善无细而必违。(《全唐文》)
“很”字前是“刚”,即为刚直之意,这里的“很”即表并列,为耿直之意,也是从“违背,不听从”这个义项引申过来。
例9:仁先曰:“此曹凶很,臣固疑之久矣。”(《资治通鉴》)
例句的“很”选用了古今字,应为“凶狠”二字。“很”这里作“狠”,表残忍之意。甚至到明清时期,“很”字依然有上述用法:
例10:子黄中,亦傲很不学,廷试必欲得第一。(《明史》)
例句的“傲很”与不学为并列,所以“傲很”即为骄傲不听从。
但是,明代也出现了作为程度副词使用的“很”字:
例11:崔君带着一家到很远的地方做官去了。(《金凤钗记》)
例句的“远”是形容词,副词修饰形容词,“很”用作副词,修饰“远”,表明距离非常遥远。所以“很”到了明代就产生了新的义项,表示“甚”的程度副词,一直延续到现代,成为现代汉语常用的程度副词。
通过从先秦到明代的分析发现,“很”的义项由本义“违背,不听从”逐渐增加了“争讼”“残忍”、程度副词的义项。而这些与其在句法里出现的位置有密切的相关性。
例如,“很天而伐齐”“必不受以很君”“何以服很”“亦傲很不学”都是“很”作动词修饰名词或动词,选用动词义项“不听从、违背”。而“很戾无亲”“犹鲧婞很”“高颎愎很”“志多刚很”“此曹凶很”都是“很”与形容词并列,选用形容词义项“凶狠”,或者引申为“正直”之意。而“很远的地方”中“远”做了定语,状语修饰定语,这里的“很”就作状语,作为程度副词“甚”的义项。
所以,“很”字前是状语,“很”字就是谓语,选用“违背,不听从”的义项;“很”字后是名词,“很”字则是形容词词性,选用残忍的义项;“很”字后是形容词,则“很”字选用程度副词的义项。
3 “很”的引申义
在本义的基础上发展衍化出来的有相关性的意义叫作引申义,引申义主要有链条式引申和辐射式引申[4]。“很”的引申义演变过程是:违背,不听从→争讼→通“狠”残忍→程度副词“甚”。
“违背,不听从”是指面对某件事,内心是抗拒的状态,不愿意顺从的态度,是一种心理活动转化为对事物的一种态度,进而采取某种不支持的做法,没有顺应他人要求的做法。
“争讼”是指因争论而诉讼,同样是采用动词义项,该含义是对“违背、不听从”的一种延伸义。违背、不听从虽然是一种内心抗拒的状态,没有采用他人给出的指示,是与对方的意愿相反的。而争讼不仅违背了他人的意愿,不顺从他人的意愿,并且还采取了措施,反抗他人,提出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意愿,相比“违背、不听从”则又加深了不顺从的含义。
很字后来写为“狠”,用作古今字,即为残忍,心狠,采用的是形容词义项。这个义项是从违背、争讼过渡到心狠,残忍的。本义只是不服从他人的意愿,争讼只是为了顺从自己的意愿而与他人进行辩论,而残忍这个义项不仅是违背他人的意愿,维护自己的意愿争讼某件事,还是对外界事物的一种狠戾,只要是违背了自己的意愿,那么所采取的措施将是很残酷的。“残忍”这个义项也是对违背、不听从的一种加深。
到了明代出现了程度副词“甚”的义项。看似“甚”这个义项与动词“违背,不听从,争讼”和形容词“残忍,心狠”没有多大联系,其实不然。通过对义项的依次分析,我们发现,“违背,不听从”“争讼”“残忍,心狠”这三个义项是自己心理状态的一种加深,都是反抗外界,为了维护自己的意愿,一步又一步地采取更为主动积极或暴戾的举措。这种手段的加深,也是强调了本人极其不愿的心理状态。从意思上说,也就是在程度上的不断深化,于是发展出了程度副词“甚”的义项。该词的词性也由原来的动词逐步发展为形容词,进而转化为副词。词义引申的基本规律正是由实到虚、由具体到抽象[5],“很”字词性词义的变化符合这一规律。
因而,“很”的动词、形容词义项逐渐虚化,向着表程度的副词进行演化。引申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发展衍化出来的具有相关性的意义,通过上文的分析,“很”的四个义项都是在“违背,不听从”的本义上衍化发展而来的,是属于引申义的用法。
4 结语
通过对先秦到明代“很”的义项的举例不难发现,“很”的四个义项都与本义有关,而本义又与造字的字形有关,“很”的篆文写法是,“”表示行进,为“艮”,表示愤恨,“很”字的引申义就有凶狠之意。而向前行进的“很”,本义即为违背,那么“很”就可以表示不听从昏庸之言,做自己应该做的,引申为“刚正、耿直”之意。所以,探求字的演变之义,必须借助于字形的考辨,以求得字义的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