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喻角度探究热词“独角兽”的文化内涵
2018-03-28王丽皓王洪橙
王丽皓,王洪橙
(哈尔滨工程大学 外语系,黑龙江 哈尔滨150001)
隐喻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根据类比的原则所作的隐性比较(implicit comparison)”[1],这就是现代比较说的始源。研究隐喻的学者不乏语言学家,但形成理论系统、对语言影响较大者,当推George Lakoff[2]。Lakoff等人认为:“人们借助一个概念结构去理解另一个不同的概念领域结构,这就是隐喻过程。”[3]隐喻无处不在,具有普遍性,据Lakoff&Johnson的统计,日常(普通)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是源于隐喻概念[4]。
文化是隐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日常文化生活中大量的隐喻词汇和表达形象直观,增强了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且往往会降低语言的复杂程度和理解难度。另外,隐喻也以其独有的优势,不断助推着文化传播与发展,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调查发现,目前已有学者关注到文化视角下的隐喻研究,但对于单一社会热点隐喻性词汇的探究却相对较少。而社会热点词汇,特别是有着深远历史渊源的热词,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及广泛的实用性,可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近期热点词汇“独角兽”为研究对象,从历史由来、现实背景和语料分析,对其隐喻概念的涵义及其文化传播价值进行探讨。
1 “独角兽”的历史溯源及文献综述
独角兽作为一种虚构的动物,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有相关描述。据《山海经·北山经》记载:“有兽焉,其状如马,一角有错,其名曰疏,可以辟火。”[5]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将这种似马而有一角的神兽,称之为“疏”。而西方文化中直接用“unicorn”一词来命名这种虚构动物,并多次出现在小说、诗歌、散文等各类作品当中。“独角兽”则是由“unicorn”翻译而来。
关于“独角兽”的隐喻研究,不少学者已有所涉及。刘晓华从浪漫主义文学的角度分析了英国女作家乔治·默多克的作品《独角兽》,并称独角兽为“传说中纯洁、美丽、神秘的动物”[6]。考古工作者陈庚龄和康明大则研究了出土的汉代木结构独角兽的保护与修复问题,进一步证实了独角兽这一隐喻意象在中华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7]。孟强则借助隐喻理论,将独角兽的形象与庄严的法官之间联系起来[8]。
对于“独角兽”一词的隐喻研究总体上讲领域比较广泛,但对其具体内涵和象征意义却并没有统一的见解。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独角兽”一词的热度逐年上升,并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和报刊杂志当中。而关于“独角兽”一词的文化隐喻形象的具体涵义及其价值却很少有人研究,因此这也成了本文论述的重点。
2 “独角兽”一词在国内媒体和相关文献当中的使用现状
“独角兽”一词在国内媒体和文献中的使用由来已久,近年来逐渐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词汇。
以 CNKI(中国知网)的数据为例[9],检索“独角兽”可知:近10年(2009-2018年)来相关语料文献共计1 389篇,平均每年约139篇。值得注意的是,在2009年至2013年的5年间,相关文献仅有116篇;而2014年至2018年这5年间,此数据上升为1 273篇。特别是2018年,在不足半年的时间内,相关文献更是激增为549篇,为有史以来的最高值。
由此可见,“独角兽”一词目前正处于高度活跃阶段。相关语料不断以高速度增加,其隐喻内涵也不断拓展,同时其文化价值也不断丰富和提升。
3 关于“独角兽”的语料及其隐喻内涵分析
语料分析作为语言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对语言和文化的研究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语言交际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基础上的,因此语言分析也离不开语境[10]。本文选取了2009年至2018年10年间CNKI(中国知网)上关于“独角兽”一词的论述,按照文学、经济学、考古学等领域进行划分,试图通过对比,分析“独角兽”这一隐喻意象的内涵。
例1:最近发现曾经遗漏的图形中还有“独角兽”残片,今补上,并根据原图水印痕,重新定位绘制复原图。[7]
这是一条选自考古工作文献的语料,该文献大致讲述了某地汉代木质“独角兽”的发掘保护情况。一方面说明了“独角兽”这一文化意象在中国自古有之;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文献当中对“独角兽”一词使用的是引号,这至少说明,这种动物在中国古代并不叫“独角兽”。而如上文所述,根据《山海经·北山经》的说法,这种虚构动物在中国古代可能叫做“疏”。
从隐喻内涵上来看,大致可以总结出如下结论:其一,在中国古代,“独角兽”这一文化意象可能是一种祥瑞的象征,具有积极的内在涵义。因为在中国古代文化当中,是讲究“入土为安”的,象征凶邪的物件是不大可能陪着主人入葬的;其二,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独角兽”可能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因为在中国古代,大型墓葬的主人一般身份高贵,普通平民死后是不会有大型墓葬和众多陪葬品的。
例2:从前,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有一个男人坐在厨房角落的小饭桌旁,刚从他的炒鸡蛋上抬起眼来,就看见花园里有只洁白的头顶长着金色角的独角兽在安详地啮嚼着玫瑰花。这个男人上楼到卧室去,见妻子还在酣睡,他叫醒了她:“花园里有只独角兽在吃玫瑰花呢。”他说。她睁开了一只眼睛,不高兴地看了看他:“独角兽可是神兽。”她说完就又转过身去。[11]
这是美国作家詹姆斯·瑟伯的作品《花园里的独角兽》的部分内容。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对于“独角兽”这一隐喻概念的理解有着许多相通之处。首先,从概念上讲,都是一种虚构生物,现实之中并不存在。因而妻子在听到丈夫说花园里有独角兽时,会认为丈夫在说谎。其次,从隐喻涵义上讲,在西方文化中,独角兽应该也是一种积极的意象,因而才会被称为“神兽”。
例3:“龙与独角兽”是“垮掉派文学之父”肯尼斯·雷克思罗斯在20世纪50年代游历欧洲的一首游记体长诗。长诗记述了雷氏在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所见所闻,既包含了神秘幽美的自然风光,又有对淳朴浓厚的风土人情的赞美。[12]
这是一段关于介绍美国文学家肯尼斯·雷克思罗斯的游记长诗“龙与独角兽”的语料。然而,通过进一步细读可以发现,这篇游记中却没有过多的关于“龙”和“独角兽”的介绍。由于“龙”的隐喻意象与本文内容没有太多联系,因而先不作赘述,这里集中论述“独角兽”。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独角兽”的隐喻意象已经开始有了一定的转变,也就是涵义的抽象与泛化。在这里,或许“独角兽”已经不单单只是一种神兽,更多的是一种神秘、幽静的象征。
例4:“独角兽”是神话传说中象征吉祥的生物,形如白马,长有双翅。如今这一概念被用来形容那些诞生在10年以内,估值就能超过10亿美元的创新创业企业,其数量多寡和发展状态被视作观察创新、创业环境的良好视角[13]。
这是摘自近期某主流媒体关于“独角兽”的简介。从中可以获知,“独角兽”这一隐喻意象又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并进一步渗透到经济领域当中。然而其基本涵义似乎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因为这里讲“独角兽”用于指代“创新创业型企业”,同样也有着一种吉祥的象征意义,或许也寄托着某种美好的愿望。
例5:该报告显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正在增多,并成长为独角兽群体的重要构成。以中关村为例,2017年就涌现了12家以前沿科技为依托的独角兽企业[14]。
这也是摘自近期某主流媒体关于“独角兽”的相关报道。从中可以得知,“独角兽”的隐喻概念已经进一步改变,其指代“创新创业企业”的具体涵义已经得到初步认可。因而语料中作者在论述“独角兽”的时候,可能存在某种“预设”,即作者或许认为这里即使不将“独角兽企业”与传统的“神兽”加以区分,读者也会明白。
综上可知,“独角兽”这一隐喻意象在不同文化和不同领域中的传播,大致经历了一个由抽象到具体,再由具体到抽象,最后又落实到具体的过程。首先,“独角兽”本来是一种虚构生物,可能现实生活当中并不存在。古人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并结合自身理解,创造出了这种“似马而长有一角”的具体隐喻意象,这种意象在东西方文化当中都有所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具体隐喻意象又被赋予了更多抽象的文化内涵,认为其是一种祥瑞象征,或者代表了一种神秘的自然气息。最后,该隐喻意象又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文化意象渗透到某些领域,具体指代某种事物,如“创新型科技企业”。
4 “独角兽”的隐喻内涵对于文化传播的价值和启示
Black认为,隐喻有时起“认知工具”的作用,隐喻能提供观察世界的新方法,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角度[2]。研究隐喻的意义或许不在于隐喻本身,而在于其为看待事物提供新的启示。研究“独角兽”的隐喻意象同样如此,它对于看待文化的传播过程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隐喻是一种类比,文化传播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类比过程。“独角兽”这种虚构意象在东西方古代文化中都有所体现,是一种文化共性,而这种共性很有可能是一种实践中类比的产物。“独角兽”这种隐喻意象虽然现实中并不存在,但可能却是以现实存在的“马”为类比原型的。古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马作为一种重要交通运输工具都是普遍存在的,因而可以推知,文化的共性可能源于实践的共性。
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隐喻意象在文化中的兴衰更替过程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的一种辩证关系。“独角兽”的隐喻概念在古代兴起之初,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可以理解为一种相对主流的文化,因为在当时的文献之中都有所记载,只是称呼上有所不同。中国古代称之为“疏”,而西方称之为“unicorn”,即“独角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隐喻意象在两种文化当中的发展轨迹却有所不同。在古代中华文化中,由于种种原因,“疏”的隐喻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边缘化,成为一种非主流文化,并逐渐被遗忘。而在西方文化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独角兽”的隐喻意象似乎并没有明显的衰弱之势,相反却与文学、宗教等领域相结合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近代,随着西学东渐,“独角兽”的隐喻意象也随之传入中国,并重新记录于文献之中。值得一提的是,当考古工作者在汉代古墓中发现“独角兽”的物件时,只是称之为“独角兽”,而不再遵循古人的叫法“疏”。这说明在潜移默化中,这种西方的隐喻意象已经渗透到中华文化之中,即使是古代的类似隐喻形象的器物被发现,也难以改变现有的命名方式。近年来,“独角兽”的隐喻意象被运用到经济领域,进一步指代“创新型科技企业”,更体现了该隐喻意象的强大文化内涵和潜力。
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只是相对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主流文化可能衰落为非主流文化并逐渐被边缘化,而非主流文化也可能逐步获得关注从而演变为主流文化。文化间的借鉴与跨文化交际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最后,“独角兽”隐喻意象的发展演变,也体现了文化的传播发展与其他领域发展的关系。文化往往需要与其他领域结合起来才能迸发出勃勃生机。无论是古代“独角兽”的隐喻意象在东西方文化中的“不同命运”,还是近期“独角兽”概念与经济领域相结合焕发出新的活力,都在这方面有所体现。
5 总结
本文从隐喻的角度,分析了“独角兽”这一隐喻意象的来源、文化内涵、演变过程及其对文化发展、传播和跨文化交际的启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研究结果:一,隐喻的共性源于实践,实践是文化共性的基础;二,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地位关系会随时间推移而转变,主流文化可能转变为非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也可能转变为主流文化;三,文化与其他领域的结合,是推动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