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记忆角度解读《格林童话》中的暴力主题
2018-03-28马亚丽
马亚丽
(信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信阳464000)
《格林童话》的德语原名为《Kinder-und Hausmrchen》,即《儿童与家庭童话集》。为了突出格林兄弟的杰出贡献,各国习惯称其为《格林童话》。在世界范围内,或许只有一部童话集可以与它的影响相比,即来自丹麦的《安徒生童话》。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安徒生童话》为艺术童话,即作家个人创作的童话,而《格林童话》是一部从民间收集来的民间童话故事集。口头相传的故事、滑稽故事集以及其他自中世纪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集等都是格林童话的素材宝库。自1812年发行第一版以来,《格林童话》在全世界范围内发行量仅次于《圣经》,已经成为全世界儿童的集体记忆。
《格林童话》的第一版共收录82篇故事,到第七版时增至210篇。格林兄弟在第一版的前言中曾说:“我们尽可能纯粹地去理解这些童话,没有去诗化、美化或修改。”[1]最初收集故事时,《格林童话》并未直接将儿童作为阅读对象,但出版之后发现这些故事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因此,格林兄弟又数次修订故事,删除了大量不适合儿童阅读的部分。即便如此,在我们今天所阅读的版本中,仍存在大量可称为“黑暗情节”的部分,其中包含虐待、谋杀、酷刑等暴力主题。冯亚林教授在《中外文化》(第3辑)的主持人语中提出:“作为知识体系,民族文学是民族文化记忆巨大的储存场,而它本身的建构过程即是民族文化和文学的回忆过程。”[2]本文选择代表性的故事,分析《格林童话》中所包含的暴力主题,并从文化记忆的角度来分析这些暴力主题所承载的文化背景与德国民众的文化记忆。文中童话故事的文本出自译林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格林童话全集》,译者为杨武能和杨悦[3]。
1 《格林童话》中的暴力主题
1.1 血腥与暴力
在一些童话故事中,有对血腥暴力场景赤裸裸的描绘。如《强盗未婚夫》中,未婚妻来到未婚夫位于森林最隐秘处的小屋,结果发现未婚夫原来是吃人的强盗。未婚妻躲在木桶后面,看见强盗们拖回来一个少女,他们给那少女灌了酒,少女的心就炸裂了,然后他们又剥掉少女的衣服,把她砍成一块一块,撒上盐。《菲切尔的怪鸟》中,巫师将穷人家漂亮的姑娘抓到森林里的家中,姑娘在巫师家的一间屋子里发现了一只装满死人的大木盆,旁边还有木砧和斧头。巫师回来发现姑娘进了那间屋子,便“把她的脑袋往木砧上一按,用斧头砍碎了她,让她的血流了一地。随后,他把她扔进血盆,和其他死人在一起。”《杜松子树》中有一段更为残酷的血腥谋杀场景,继母诱骗小男孩将头伸进大木箱拿苹果,却猛地关下箱盖,轧断小男孩的脑袋。为了掩饰罪行,继母又将小男孩砍成一块一块炖成汤,端给不知情的男孩的父亲吃掉了。男孩的妹妹将吃剩的骨头包起来埋在了杜松子树下。
除了这些大段的血腥场景描写之外,在其他故事中也不乏以轻描淡写的语气描绘出的血腥场面,比如《快活老兄》中快乐老兄拯救死去的公主的方式是将她肢解了放在锅里煮,再把她的骨头拼起来。《格林童话》中的这些血腥暴力场景,并不是像恐怖故事一样为了引起读者或听众的恐怖情绪,而大多都是情节发展的主要推动甚至决定力量,是为了更直观地描述出主人公所遭受的迫害与磨难。
1.2 虐待与谋杀
《格林童话》中的男女主人公大多经历了被迫害,逃出去经历磨难或得到帮助,最终战胜邪恶、惩治坏人三个阶段。主人公遭受的迫害主要以虐待和谋杀为主,而虐待和谋杀的施行者多是男女主人公的继母。
《白雪公主》中,白雪公主的继母王后数次谋杀白雪公主,第一次命令猎人杀了白雪公主,之后又采用丝带勒脖和下毒的方式亲自对白雪公主进行了三次谋杀。《灰姑娘》中继母和自己的两个女儿强迫灰姑娘穿破旧的衣服,睡在厨房里,每天从早到晚干活,百般刁难。《小弟弟和小姐姐》中,继母是个女巫,不仅平时虐待两个孩子,在姐弟俩逃进森林之后,又使用妖术将弟弟变成了一只鹿。在姐姐嫁给国王当上王后之后,继母和自己的女儿一起谋害了王后。《爱人罗兰》中的继母也是个巫婆,继母的女儿想要继女的新裙子,继母就在夜里去砍继女的脑袋,但是在黑暗中误砍了自己的亲女儿。《森林中的三个小人儿》中的继母“一天比一天更狠地虐待”继女,让小姑娘在冰天雪地中只穿一件纸糊的衣服去森林里采蓝莓。《亨塞尔与格莱特》中继母把两个孩子丢在森林深处,再也走不回来。《六只天鹅》中继母是个女巫,用巫术把国王的六个孩子都变成了天鹅。
除了继母之外,《格林童话》中还有来自其他家庭成员的谋杀。《十二兄弟》里面,王后生了十二个王子,国王便做了十二口棺材,如果王后再生下一个女孩,国王就要下令杀死十二个男孩,好让女儿得到更多遗产,继承王位。《金鸟》和《会唱歌的骨头》中,都有哥哥因为嫉妒弟弟,想抢走弟弟的功劳就谋杀了弟弟的情节。
1.3 残酷的惩罚
《格林童话》的故事中大多存在正邪对立的两类人物,主人公都是好人,而对立面大多是继母、巫婆、凶恶的狼等。在故事的结局,邪恶的人物总是会受到惩罚,有些惩罚手段异常残酷和触目惊心。
那些本身犯有谋杀罪行的恶人,最后均被施以酷刑。《白雪公主》中的王后最后被迫穿上烧红的铁鞋,跳舞至死。《小弟弟和小姐姐》中,继母的女儿被野兽吃掉了,继母被施以火刑。同样被施以火刑的还有《六只天鹅》里的恶婆婆。《森林中的三个小人儿》中,继母和女儿被钉入大圆桶,从山上滚入河中。而《牧鹅姑娘》中的假新娘以及《白新娘和黑新娘》里面的继母和女儿,最后都被光着身子装进一只内壁钉满钉子的桶里,由马拉着一直拖死。
另一类反面人物,有些是因为心眼坏,有些仅仅是因为懒惰或自私,并未犯下严重的罪行,就得到了严厉的惩罚。《霍勒太太》中继母的懒女儿全身被糊满沥青,一辈子也弄不掉。《灰姑娘》中继母的两个女儿,不仅经历了削足适履之痛,在最后王子与灰姑娘的婚礼上,两姐妹都被啄瞎了眼睛,受到一辈子失明的惩罚。《名字古怪的小矮人儿》中,小矮人在姑娘陷入困境时帮助了她,姑娘曾许诺把自己生下来的第一个孩子给他。但后来姑娘舍不得孩子,又破解了小矮人因此设下的难题,小矮人就生气地把自己撕成了两半。《熊皮人》里面的两个姐姐只是因为不愿意嫁给熊皮人,最后在得知熊皮人的真面目后,一个跳井自溺,一个吊死在树上。《林中小屋》里面的两个大女儿,都是因为在森林里迷了路,找到一间林中小屋,得到收留之后,做了一顿可口的饭菜,可是却没有想到屋里的几只动物,最后就被关进森林里面的地窖里,给一个烧炭工当使女来反省自己的罪恶。
除此之外,格林童话中还有一类故事属于宗教童话,童话中不敬畏神或在神的面前犯下错误的人无不受到残酷的惩罚。比如《圣母玛利亚的孩子》中,小姑娘因为违背了圣母玛利亚的话,用钥匙打开了第十三道门,又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就被扔到了荒野中,不能发出任何声音,一年一年坐在那里感受人世间的疾病和痛苦。小姑娘被国王所救,嫁给国王后,因为仍不承认错误,就被圣母带走了三个孩子,最后又差点被施以火刑。《烈火烧出的年轻人》中,铁匠看到了上帝使人返老还童的方法,就想模拟上帝的行为,却煮死了自己的老姨姐,铁匠的老婆和弟媳因为惊吓都生下猢狲。故事中,铁匠因为自己的自负和对上帝的不敬而受罚,但最后才出现的老姨姐以及老婆和弟媳却并未犯下任何罪行,也因此受到诛连。《三根绿色树枝》中,一位一辈子都非常虔诚,做了很多好事的隐士,只因为看见罪人被押解着走向绞架,自言自语说了一句“他这是罪有应得啊”,就因此得罪了上帝,要背着枯树枝四处流浪并祈祷来赎罪,直到枯树枝长出新叶。
2 《格林童话》作为文化记忆场域
阿斯特莉特·埃尔对于文学作品与集体记忆的关系提出了如下观点:“文学作为集体记忆的媒介有两个本质特征:第一,对于处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个人记忆而言,它是一个重要的媒介框架。第二,只要是有关团体和社会群体的记忆,文学作为一个存储(文化文本)和传播(集体文本)信息的媒介,也将是在文化背景下被回忆。”[4]《格林童话》的收集区域集中在德国黑森林、莱辛河流域及德国西北部地带,带有浓厚的地域及民族文化色彩。作为民间文学,《格林童话》可以看作是德意志群体记忆的一个存储媒介,是德国民族文化与历史的一个重要的记忆场域。
2.1 战争记忆
德国在漫长的中世纪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这一方面解释了格林童话中众多王子与公主的故事的原因。另一方面,由于分裂,列国之间纷争不断,战争频发。1618至1648年之间的“三十年战争”既是一场宗教战争,也是德国和欧洲各种政治力量进行的一场利益争夺战。战争的结果是德国损失了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哀鸿遍野,对德国民族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创伤,“整个社会笼罩在一片虚无、悲观、无望的气氛中”[5]。战后德国进一步分裂为300多个大小邦国。19世纪初,拿破仑的入侵又为德国普通民众带来新一轮的战争创伤。可以说在整个德国历史上,民众的集体记忆中总是伴随着大大小小的战争记忆,死亡、暴力与杀戮是司空见惯的事。作为儿童的睡前故事,母亲们或许想以主人公遭受的残酷遭遇教会孩子们如何应对恶劣的环境并寻找庇护之所,如何在遭遇绝望之时寻找生存的希望,如何在遭遇邪恶势力的迫害之时求生并反击。暴力与恐怖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童话并不是对现实生活温情脉脉的掩饰与美化,而是以儿童能接受的方式教会孩子理解现实。
2.2 宗教信仰的力量
欧洲中世纪的主流文化就是基督教文化,基督教统治欧洲长达十几个世纪。在基督教的理念中,从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开始,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获罪与救赎的历史。基督教创立了“天堂”和“地狱”两种死后的空间,基督徒为了避免进入地狱必须通过赎清罪过而进入天堂。在基督教文化中,并不存在“以德报怨”等精神理念,纵观《圣经》中所记载的人类历史,有罪者必受到重罚。上帝是至高无上的权威,会为了考验信徒的虔诚而为他设立种种苦难,经历过这些苦难的人最后才能进入永恒的天堂之地。如《圣经·约伯记》中,上帝与撒旦打赌考验约伯的虔诚,撒旦使约伯丧失了所有的儿女和财产,又使约伯浑身上下长满毒疮,但约伯仍不改其心,因此最后得到上帝更多的恩赐。童话中主人公们经受的苦难与虐待,从宗教意义上都可看作是到达永生的必经阶段,他们均是无论在任何残酷环境下仍然保持勇气与善良的人物,因此最后都得到了好报。另外,从宗教意义上来看,死亡也并不是可怕或者忌讳的事,在《玫瑰》《贫穷和谦卑指引天堂之路》《上帝的口粮》这几篇童话中,穷人都是经历了身体的苦难与死亡之后升入天堂。而 《老妈妈》中,老妈妈虽然失去了两个孩子,仍然感谢上帝让自己的孩子在清白无邪的时候死去,不必在死后接受审判。可以说欧洲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要直面死亡,理解死亡的意义,因此作为儿童读物的童话故事,苦难与死亡并非需要回避的话题。
2.3 继母的巫魔化与欧洲女巫审判
在格林童话收集前的历史中,由于医疗条件落后,女性分娩死亡率高。很多童话中主人公的母亲刚刚生下孩子就去世了,如《白雪公主》的母亲和《杜松子树》中小男孩的母亲。还有些女性虽然顺利分娩,但早早就生病去世了,如《灰姑娘》中的母亲。男性续弦非常普遍,因此继母也非常常见。欧洲历史上一直实行长子继承制,很多继母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继承遗产或王位,就想方设法害死前妻生下的孩子。这些事件在欧洲历史上并不少见,1480年至1780年之间,席卷欧洲300年的“女巫审判”,造成欧洲十万名女性遭到迫害,被处以极刑。这三百年的历史也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女性的认知,《童格林话》这部民间童话集中的坏女人,特别是继母,总是以女巫的形象出现。最后这些邪恶的继母所受到的刑罚,比如火刑、穿上烧红的铁鞋跳到死、装进钉满铁钉的大木桶等,都是欧洲女巫审判时期常见的刑罚。
3 结语
《格林童话》作为民间文学,是德国民族记忆的存储媒介,反映了德国的社会与文化现实。《格林童话》并未回避这些现实中存在的暴力,而是通过简单直接的方式来引导儿童认识善与恶、贫与富、懒惰与勤奋、诚实与欺诈等,帮助儿童形成基本的价值观,教会孩子应对生活的苦难,在苦难中通过智慧与勇气自救或寻求帮助。虽然有些价值观与教育方式带有时代的局限性,比如要求女性温顺、听话,或者用恐怖教育的方式引导孩子等,但不可否认的是,伴随全世界儿童成长的《格林童话》已经超越国界,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