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安全工作探微
2018-03-28江廷言
江廷言
(福州大学 保卫部,福建 福州 350116)
1 新形势下搞好高校安全工作的必要性
安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事关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事关学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事关社会稳定和和谐校园建设。因此,研究高校安全问题,对推动高校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高校安全稳定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
高校是培养社会栋梁的重要场所,高校安全稳定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高校安全是指通过安全措施,保障师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使师生的心理处于一种自然或可接受的状态。虽然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他们富有生机与活力,充满激情和斗志,但是也存在不足。一方面,大学生缺少社会经历,面对突发事件,容易失去理性,甚至触犯校规校纪和国家法律;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趁之机。高校应加强安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身心成熟,促使大学生成长成才[1]。
1.2 高校安全工作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
高校与外部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校园安全受到更加复杂的外部因素影响。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正处在深水区,各种内部矛盾已经逐渐显露出来。校园安全管理问题影响高校能否稳步推进改革和健康发展,关系到高校能否为广大师生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
1.3 做好高校安全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高校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高校发生的任何安全问题都可能引发社会问题,高校校园内发生的个人极端事件或群体性事件都可能导致社会动荡。这是因为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负面信息在校园内外传播速度快、辐射面广,且负面影响难以消除,对高校和社会的危害极大。高校应严格把控安全问题,积极妥善地解决矛盾冲突,引导师生理智地处理矛盾冲突,并有效控制安全方面的负面信息。
2 高校安全工作现状分析
虽然高校是“象牙塔”,但并非世外桃源,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安全工作。
2.1 安全教育形式化,缺乏实效性
高校都能正确认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作用,对大学生安全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仍然有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流于形式,教育效果不明显。首先,安全意识教育没有落到实处。高校安全教育课程资源、师资等都十分缺乏,安全教育效果不理想[2]。其次,安全教育理论化。宿舍安全、防火防盗、反对邪教等方面的教育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一些高校却把这些教育理论化,对大学生的安全防范和处置能力训练严重不足。最后,安全教育形式单一。目前高校安全教育方式包括授课、讲座等,形式单一,不符合网络时代的教育要求,导致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缺乏兴趣。
2.2 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安全设施设备落后
高校基础建设滞后于高校发展速度,安全设施设备配置不到位。高校校园基础设施长期超负荷使用,存在食堂拥挤、教学区堵塞、供电供水紧张、安全设备落后等问题,基础设施不仅无法完全满足师生的安全需求,而且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一些高校的安全监控体系不完善,监控设施设备落后,不能有效地监控学校的安全状况。
2.3 风险识别系统落后,缺乏安全评价与防范机制
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基础是风险识别。校园安全形势越来越复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因素越来越多,建立风险识别系统,才能科学客观地评价校园安全状况,才能建立有效的安全防范机制。然而高校校园风险识别系统落后,一方面,校门、宿舍楼、图书馆等学生聚集地的安保人员形同虚设,他们既没有识别潜在风险的能力,也没有风险识别技术手段,导致学校无法有效地识别风险和防范风险。另一方面,高校没有建立风险评价体系,无法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造成的危害,只能按步就班地处理安全事件,难以评价事件背后隐藏的巨大安全隐患,这影响风险防控措施的制定。
3 高校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调查研究高校安全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这对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复杂的社会环境是高校安全问题的根源
随着国际形势变化、社会结构调整、人们的利益诉求多样化,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更加复杂。一方面,中西方文化融合已经成为历史发展潮流,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文化碰撞、文化冲突现象愈发明显,特别是西方腐朽的享乐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容易引发校园安全问题。一些大学生追求西方国家的“人性自由”思想,放纵自我,以释放学习和生活的压力,由此引发的打架斗殴、性侵、失联等事件并非偶然。另一方面,校园外的社会治安问题影响校园安全。校外社会治安问题令人担忧,一些不法分子把大学生作为犯罪对象,对大学生实施网络诈骗、电信诈骗、抢劫、人身侵害等犯罪活动,社会治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校园的安全稳定。
3.2 高校安全管理还存在漏洞
高校安全问题研究专家吴心正指出:我国高校保卫部门要承担大量的安全管理任务,需要解决复杂的安全问题,高校安全保卫工作任重而道远。首先,安全教育成效不显著,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安全保卫工作脱节,导致大学生不仅缺乏安全意识,而且还缺乏安全防范能力。其次,高校安保队伍建设滞后。一直以来,高校通过招聘合同人员来组建安保队伍,不仅招聘安保人员的条件低,而且还没有建立安保人员训练机制,高校安保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解决安保问题的能力不足,无法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安全保卫工作。最后,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高校普遍没有根据网络时代的犯罪特点,完善安保制度体系,安全防范机制落后,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3.3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时期,心理状态不稳定,容易受到校园内外的环境影响。虽然大学生富有个性,但是他们还缺乏抗压能力、自控自律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一些大学生一旦遭遇恋爱受挫、交际障碍等问题就唉声叹气,甚至逐渐封闭自己,沉默寡言;一些大学生面对就业形势产生了焦虑和担忧情绪。当代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由此引发的安全问题并不少见。大学生缺乏社会经历,在受到利益诱惑的时候,容易掉入社会不法分子设计的陷阱,甚至屡屡发生大学生兼职被骗、搭乘黑车、金融诈骗等恶性事件。因此,对大学生加强安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4 加强高校安全工作的策略
加强和改进高校安全工作,不仅是高校的责任,也应该得到社会各界和家庭的支持,才能建设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
4.1 加强社会治理
加强社会治理,净化社会环境是改善高校校园安全状态的首要任务。首先,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应对校园周边地区加强整治,严厉打击各种非法运营行为、不良商家的欺诈行为等,以形成震慑效应;高校应与地方政府加强合作,共建治安管理平台,使社会治安问题能够得到妥善处理。其次,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抑制西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培养当代大学生拒腐防变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安全观等[3]。最后,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宣教作用。高校应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拓宽安全教育渠道,创新安全教育方式,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4.2 完善高校安全工作机制
首先,加强高校安全工作机制建设。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明确主体责任,安全工作责任落实到人;高校应根据网络环境下的安全形势,及时修改安全工作制度。其次,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条件。改善办公、值班、值勤等安全工作条件,配置先进实用的安全教育设施设备;加强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安全教育模式,增强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增强大学生甄别有害信息的能力,摒弃有害的网络游戏;加强安保队伍建设,严格审核安保人员的资质,举办安保培训,增强安保能力;发挥学生骨干的带头作用,使之成为学生和学校之间沟通和交流的纽带,以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4.3 充分发挥家庭安全教育的功能
大学生家长对大学生安全教育也有责任和义务。大学生家长应时刻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乐于倾听,善于引导,帮助子女排除心理障碍和心理压力。对于有些问题,大学生往往不愿意向老师、同学倾诉,只愿意与自己的父母沟通。因此,大学生家长对于大学生的安全教育能够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应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和沟通平台,成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家校联系卡,共同帮助学生成长。只有家庭和学校双向互动、双向交流,高校才能更好地开展安全工作[5]。